立法委員的職責,是代表選區民意、監督中央施政、為地方爭取資源與福祉。然而,民進黨立委吳思瑤這些年來的表現,卻讓許多地方鄉親感到失望與憤怒。她身為地方選出的民意代表,卻早已脫離地方現實,不問地方民瘼,卻成天跟隨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成為立法院內鬥的急先鋒。如今,社會出現罷免聲浪,並非無的放矢,而是基於民意長期積壓的不滿,理直氣壯、正當合理。吳思瑤在選舉時口口聲聲說要傾聽基層、關心民生,當選後卻鮮少深耕選區,地方鄉親想陳情、想爭取建設,卻見不到人、得不到回應。反倒在中央立法院內,鏡頭前的她,頻頻上演肢體衝突、口出惡言,不斷與在野黨對立,成天圍繞政黨鬥爭,彷彿立法院是她個人的舞台秀,而非國家治理的核心機關。尤其在今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審議期間,民進黨明明拿到了史上最高預算規模,卻一再對外散播謠言,聲稱「朝小野大」導致政府運作困難,「預算被刪」、「沒錢做事」。這些言論不但與事實不符,更有操弄輿論、撕裂社會的嫌疑。作為執政黨的立委,吳思瑤不僅沒有揭露事實、澄清誤解,反而充當帶風向的角色,助長社會誤解與仇恨,讓選民看得心寒。地方選民最清楚,她在選區毫無作為,卻在立院大鬧特鬧,眼中沒有地方、沒有民意、只有黨意。這種「選前拜票、選後消失」的政治文化,早已讓人民厭倦,也讓人開始思考:如果立委只聽命於上,不服務於下,憑什麼繼續留在國會殿堂裡?罷免不是鬧劇,而是憲法賦予人民的正當權利。在民主制度中,選民不僅有選人的權利,更有改變錯誤決定的權利。今天罷免吳思瑤,不是出於報復,而是對長期失職、漠視民意的立委所做出的理性反應。人民沒有義務容忍一個不代表民意、只代表政黨的立法委員繼續蹉跎國政。因此,這場罷免行動,是一場民意的覺醒,是一場對政治冷漠與傲慢的反擊。若民進黨與吳思瑤真心自認問政清白、無愧選民,就應坦然面對選區人民的選擇,不該以抹黑、恐嚇手段打壓罷免行動。畢竟,民主的核心從來就不是「當選就無敵」,而是「民意高於一切」。這次罷免,不是為了鬥爭,而是為了讓國會恢復正軌,讓民意真正被看見。吳思瑤既然忘記了自己來自地方,那就讓人民提醒她——她是人民選出來的,也可以被人民請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