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中華文明 文章列表
#
中華文明
約 356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評論
政治
國內
藝文
歷史
專欄
陳羋妡觀點:故宮文物力挺台灣數十載,誰懂它這一路的難?
近來川普關稅讓「中國製造」的貨品火遍全網,歐美消費者發現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產品,大多是中國廠商製造的,於是各種挺「中國製造」的短視頻紛紛出現。要說「中國製造」的魅力,千百年前就已風靡其他國家了,像瓷器、絲綢、茶葉等等,如今中華文物更是歐美多家知名博物館收藏亮點。台北故宮典藏的698,887件/套(最新統計)文物,多年來吸引大量觀光客來台灣,佔故宮參訪人數七成以上;因為衍生的文創商品太受歡迎,不肖廠商仿冒時有所聞,一年多前發生的故宮歷年來最大侵權案,目前已進入法院審理階段,故宮堅持告到底。
陳羋妡
2025-04-26 05:50
新聞
國際
政治
兩岸
財經
夏寶龍恐嚇美國農民將為貿易戰埋單 川普關稅政策引中方強烈反彈
中國官員近日發表強烈言論,點名批評美國副總統范斯並指責川普政府對中關稅政策,點燃中美貿易戰再一波外交交鋒。
風傳媒綜合報導
2025-04-16 11:09
風生活
1%Style
1% 推薦週報|城市學專輯》一生必去慶典「擺脫種性」印度Holi色彩節,「娘惹糕點」這樣做?揭峇峇娘惹文化,及其他風格觀點
轉眼間,清明連假結束了!放假期間,有趁著好天氣前往各地踏青嗎?在回歸日常生活時,不妨一同探索幾篇有趣的城市學故事與歷史,陪你度過一個特別的假期時光。本週 1%Style為大家準備了三篇文章,邀請您一同探索獨具一格的不同觀點。
1% Style
2025-04-08 12:40
評論
國際
政治
兩岸
歷史
專欄
吳尊傑觀點:惜哲人已逝,台灣未來哀矣─從朱雲漢反思台灣的大歷史觀失落
台積電千億美元赴美投資的決策,近日在台灣掀起激烈爭論。一方憂心核心產業外移將動搖台灣半導體領導地位,另一方則視其為企業國際化的必然選擇。此爭議背後,折射出的不僅是經濟利益的權衡,更是台灣社會對全球化與地緣政治格局的深層迷茫。若朱雲漢院士仍在世,或將以「大歷史觀」與「多元現代性」的視野,直指此事件背後的癥結:台灣正因缺乏歷史縱深與地緣戰略自覺,逐漸淪為全球博弈中被動的棋子。
吳尊傑
2025-04-05 05:50
評論
政治
兩岸
藝文
歷史
專欄
曹若梅觀點:探訪馬英九的2024尋根之旅
熱愛中華文化並且重視綿延傳承的馬英九,2024年一如往昔,在清明節時祭祀黃帝,不過今年他不再是隔海遙祭,而是親自到陝西橋山的黃帝陵,參與隆重的祭祀盛典,接續還有參訪「伏波將軍」馬援祠的相關行程。對於臺灣民眾來說,清明祭祖是家族的重要儀典,具有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教育意義。但是很多人並不清楚,掃墓祭祖時為何要吃潤餅,黃帝軒轅氏為何被稱為「人文初祖」,「伏波將軍」又留下哪些事蹟。這些和生活緊密結合的傳統禮俗和歷史故事,其根源就來自於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
曹若梅
2025-04-02 05:40
評論
兩岸
藝文
專欄
王慶民觀點:《生息之地》─古老、貧苦、多難又生機不絕的家鄉
2月,筆者在柏林電影節期間,觀看了霍猛先生導演、姚晨女士監制的電影《生息之地》。筆者觀影時才知,這部電影反映的正是我家鄉河南的風土人情。劇中人物熟悉的鄉音、親情與哀愁、風俗習慣與人際關系,正喚醒了我對家鄉父老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的記憶。
王慶民
2025-03-25 05:40
評論
兩岸
國內
藝文
歷史
專欄
AI
胡又天專欄:我為何與DeepSeek寫《道德經》新解
前言:本系列文章為《DeepSeek講道德經-與AI同行的智慧之旅》人類部份的序文,本書上卷將於3月初由作者自營的工作室「博士草堂」出版。
胡又天
2025-03-08 05:40
新聞
國際
兩岸
川普奉行「美國優先」政策 王毅:大國應承擔起國際義務,不能恃強凌弱
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奉行「美國優先」政策,美中大國博弈升溫,中國外交部長王毅3月7日在兩會外長記者會上回應中美問題時說,大國應承擔起國際義務,不能唯利是圖,更不能恃強凌弱,並稱只有心懷「大家」,才能成為真正的「贏家」。
兩岸中心
2025-03-07 10:45
新聞
兩岸
國內
風書房
歷史
文化
VIP
大國博弈
逝者》從牧牛童成為哈佛博士!這個信仰毛澤東的台灣人 為何走向「國際公務員」?
今(2025)年農曆春節期間的1月27日,一位鮮少人知的台灣「奇人」,安詳地在美國麻省威廉斯鎮(Williamstown)家中離世,享年88歲。其人名曰龔忠武,高雄中學畢業後,考入台大哲學系後轉歷史系,1966年獲全額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師從美國「中國學」大師費正清(JohnKingFairbank)和史華慈(BenjaminSchwartz)。特別的是,在美留學期間,龔忠武參與了風起雲湧的保釣運動,從一位自由主義者蛻變為毛澤東信徒,從而展開了其不改其志又獨特非凡的一生。
張鈞凱
2025-02-19 09:00
評論
政治
國內
專欄
郭力昕觀點:面對仇恨動員的心理狀態
台灣瀰漫在情緒政治與仇恨動員的氣氛裡,愈陷愈深。它無可否認的外在因素,是近年來中共對台灣持續升高的武統威脅與軍事騷擾,以及在國際非政治性之公共事務/組織上的全面打壓。北京政府希望以這些作法嚇阻台獨,卻不斷助燃、創造許多並不認同急獨立場的台灣人對中國整體的厭惡與仇恨。儘管北京政府以為可以「軟的更軟」平衡「硬的更硬」的對台策略,但我以為這種傷及台灣人民心理的粗暴作法,是非常愚蠢的——如果北京真的在乎「兩岸一家親」的話。
郭力昕
2025-02-19 06:50
評論
兩岸
歷史
專欄
文化
科技
鄧鴻源觀點:論「李約瑟之謎」─科技國力崛起後的中國
英國的中國科技歷史學家李約瑟(JosephNeedham)在其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提問,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此問題被通稱為「李約瑟之謎」或「李約瑟難題」。北京大學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對此提出新解釋,他認為由於中國科舉制度使然,導致科學革命無法產生。(相關報導: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林毅夫提出新解釋:關鍵在「這個制度」)
鄧鴻源
2025-02-13 05:50
新聞
兩岸
風書房
歷史
文化
科技
經濟
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林毅夫提出新解釋:關鍵在「這個制度」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JosephNeedham)在其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提問,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此問題被通稱為「李約瑟之謎」或「李約瑟難題」。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對此提出新解釋,他認為由於科舉制度使然,導致科學革命無法產生。
兩岸中心
2025-02-04 22:02
新聞
政治
兩岸
國際
「誰也不能阻擋統一大勢!」習近平發表2025新年賀詞,有1點與往年不一樣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31日晚間發表2025年新年賀詞,內容特別針對兩岸關係表態,強調「兩岸同胞一家親,誰也無法割斷我們的血脈親情,誰也不能阻擋祖國統一的歷史大勢!」
兩岸中心
2024-12-31 20:38
新聞
政治
兩岸
國內
藝文
歷史
文化
馬英九稱「此事」陷入危急處境 兩岸權威學者齊聚杜甫草堂研討中華文化
前總統馬英九訪陸行程21日從哈爾濱轉抵四川成都,今(23)日上午在大陸國台辦主任宋濤陪同下參訪杜甫草堂,並舉行「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座談會。馬英九在會上稱,中華文化如今在台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急處境,民進黨操弄「去中國化」錯誤方向,必須加以撥亂反正。
兩岸中心
2024-12-23 16:57
評論
兩岸
國內
藝文
專欄
觀點
楊渡觀點:春節,一個被世界肯定的日子
有一則大好的消息,在臺灣雜瑣的新聞中被忽略了。那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在十二月四日通過「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楊渡
2024-12-13 05:50
風生活
旅遊
新知
故宮、奇美輸了!2024台灣最強博物館是它,遊客讚交通便利美食多、外國人也超愛
編按:台灣最受遊客喜愛的博物館是哪間?本次冠軍由中正紀念堂奪下,據觀光署統計數據,1-9月造訪人次已有281萬多人,查看Google評論有4.5顆星,去過的人都說園區內展覽與美景值得一看,周邊也有不少美食,「時常舉辦各式各樣的展覽,有憲兵的表演,裡面還有餐廳、咖啡、點心等伴手禮,值得來逛逛」、「好多外國觀光客,非常熱鬧呢!他們也很開心拍照與購買各種紀念品」、「規劃的非常棒,展廳內軟硬體到位,對歷史的敘事詳盡且客觀,儀兵交接改在戶外,整個環境非常適合觀光客前來」。
網路溫度計 DailyView
2024-12-12 09:37
評論
兩岸
藝文
專欄
胡又天專欄:殖人・潤人・巧克力 ─「戀殖」是沙包,好打又好笑
神州大地關鍵詞,光怪陸離漲新知。話說:爭強好勝之心,人皆有之;真實勝利比較困難,所以許多人會選擇精神勝利;精神勝利又太容易,所以人們又發明了許多新詞,來反制精神勝利。本集就介紹一個圍繞著「後殖民主義」這個概念的「反精神勝利」用語:「殖人」。
胡又天
2024-12-08 05:50
評論
政治
公共政策
國內
藝文
歷史
專欄
張凱鈞觀點:從台南孔廟問題看台南文化資產保護困境
臺南孔廟作為國定古蹟與臺南文化的核心象徵,本應是文化傳承與地方歷史展示的中心。然而,近來卻因前執行長石牧民的言行與孔廟管理問題,引發廣泛爭議與不滿。這一事件不僅揭示了臺南市府管理高層對文化資產保護與公共資源利用的失職,更讓人憂心,孔廟是否淪為政治操作的工具,損害了其文化價值與公共性。
張凱鈞
2024-11-25 06:40
評論
國際
兩岸
觀點投書
觀點投書:「川普」效應─「新三國演義」
美國大選結束已兩週,塵埃落定了嗎?看來並沒有!顯然足以涵蓋全球的「沙塵暴」隱然成型,可以肯定的是「央區」的美國必然危害最為嚴重,「川普」上一任期那真叫個「亂拳打死老拳師」,搞得全球大亂;「拜登」這四年的表現,套用據說是「歐巴馬」對「拜登」的評語:「喬,一向是一本正經把事情搞砸的人」,基本就是風風火火的開場,一塌糊塗的結束,一堆爛攤子指望「川普」來善後,以吾觀之「難哪!」
能無上士
2024-11-17 06:10
評論
政治
兩岸
國內
藝文
歷史
專欄
王冠璽觀點:心橋築路─兩岸通道建設的基石
在全球化浪潮中,跨境基礎設施建設已成為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和政治互信的重要途徑。然而,無論是海底隧道、跨海大橋,還是穿山隧道,這些宏偉工程不僅涉及技術挑戰,更蘊含著複雜的政治、法律、經濟和社會因素。在探討兩岸可能的海峽通道建設時,我們必須意識到,真正的連結始於心靈的橋樑,始於共同的文明認同和價值觀念。
王冠璽
2024-10-16 05:5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