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5)年農曆春節期間的1月27日,一位鮮少人知的台灣「奇人」,安詳地在美國麻省威廉斯鎮(Williamstown)家中離世,享年88歲。其人名曰龔忠武,高雄中學畢業後,考入台大哲學系後轉歷史系,1966年獲全額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師從美國「中國學」大師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和史華慈(Benjamin Schwartz)。特別的是,在美留學期間,龔忠武參與了風起雲湧的保釣運動,從一位自由主義者蛻變為毛澤東信徒,從而展開了其不改其志又獨特非凡的一生。
從安徽到台灣再到美國,告別自由主義擁抱毛澤東思想
盧溝橋事變爆發的1937年,龔忠武出生於中國大陸安徽滁縣(今滁州)的農村,父親在南京金陵兵工廠擔任審計,母親則是典型的勞動文盲婦女。龔忠武的幼年生活,就在放牛、拾牛糞的日子裡度過,可說是名副其實的「牧牛童」。1949年隨著國共內戰白熱化,其父帶著一家人隨兵工廠搬遷到台灣高雄,直到高雄中學畢業。
1956年龔忠武先是考進台大哲學系,後來轉入歷史系,與著名歷史學者汪榮祖同班,兩人結成莫逆之交,在美國時亦時常來往。1966年龔忠武獲全額獎學金,考入美國哈佛大學,加入「中國學」大師費正清、史華慈門下;其博士論文《儒臣張之洞的崛起和清朝的中興,1863-1881》指導教授,更包括了著有《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一書的知名史家孔飛力(Philip Alden Kuhn)。
在台、美兩地的求學期間,是龔忠武思想翻天覆地變化的「黃金年代」。他曾回憶,自己曾在《大學雜誌》、《思與言》等刊物發表文章,談論的主題不外乎西方的民主、自由、科學、人權與個人主義,還曾在指導教授吳相湘的介紹下,到當時由陶希聖主持、蔣君章擔任主編的「中華民國開國50年文獻編纂委員會」打工。
龔忠武早年回中國大陸參觀訪問。(取自龔忠武紀念網站)
出身於國民黨黨國教育的傳統自由主義者龔忠武,出於對中國近現代化問題的熱衷,赴笈美國後,在各大圖書館接觸了有別於國民黨黨版的中國近現代史論述,甚至吸收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毛澤東主義等學說,從中學到了生產力論、階級分析、帝國主義、人民群眾、造反有理等理論,使得龔忠武視野大開,重新對中國歷史與文學「補課」,也奠定了其思想與行動「造反」的基礎。
(相關報導:
專訪》中國經濟大蕭條將迎來轉機?王屏生曝這時間點:官方政策發酵中
|
更多文章
)
不務正業的哈佛大學博士,考入聯合國成為國際公務員
龔忠武曾說,保釣運動是他思想轉折的「導火索」。從台灣燒起的保釣運動之火,在1971年1月28日傳到哈佛大學校園,「波士頓保衛釣魚台行動委員會」正式成立,龔忠武被推舉為大會主席。對他而言,保釣運動讓他看清了國民黨政府的軟弱無能,以及蔣介石言行不一、只說不練的一面。此外,在龔忠武看來,國民黨編造的神話與現實愈來愈脫節,「這也是台獨能夠興起的主要原因之一吧,因為中華民國和台灣愈來愈劃成等號了,是一回事了。」因此龔忠武進而與國民黨「分手」,批判西方自由主義,乃至「背叛」由費正清主導、強調現代化理論的哈佛學派,進而同情、認同中共與毛澤東思想。
以台港留學生為主體的美國保釣運動,以1971年安娜堡國是會議為分水嶺,分裂為左中右3派,其中又以左傾的學生為多數。再加上當時美國社會反戰運動與氛圍盛行,滿腔熱血的龔忠武既「動口」又「動筆」。日後他津津樂道的「戰果」之一,即是和哈佛同事佩克(James Peck)與倪志偉(Victor Nee)合編《中國的不斷革命:1840至今》(China’s Uninterrupted Revolution: From 1840 to the Present)一書。龔忠武全心投入,花了3年多的時間,撰寫長達100餘頁的其中一章〈中國近代歷史上的文化革命──1840年至今〉,全書於1975年出版。
2011年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保釣資料收藏研究中心揭牌儀式,龔忠武(左)與周本初(右)做為兩位重要的捐贈者,為保釣中心揭牌。(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保釣資料收藏研究中心提供)
原先抱著取得學位在大學教書志向而赴美的龔忠武,卻因內心的熱情被召喚出來,「不務正業」走向了完全不一樣的道路。指導教授費正清曾多次書面勸告他應專心撰寫論文,史華慈則曾暗示他的毛派立場不適合在美國教書,還可能會為自己帶來麻煩,與其「亦師亦友」的余英時亦看在眼裡。不過龔忠武依然「我行我素」,帶著書生報國的理念,響應周恩來號召,於1974年通過考試,翌(1975)年2月正式進入聯合國中文處工作,成為一位「國際公務員」。
自我思想改造卻陷入白色恐怖,仍堅持辦報、醉心學術
周恩來曾讚譽1970年代保釣運動為「新的海外五四運動」,而親歷其中的龔忠武,則用一場「新文化革命」來形容。他認為當時參與其中的多數「老保釣」,在思想上自我批判、自我改造,在知識上告別了西方文明的迷信,從毛澤東身上看到堅定反帝的民族主義精神,以及維護服務人民利益階級立場,也使他找到了一條「回歸中國歷史文化主流、認同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遲來的自新道路」。
確實如同史華慈所「預言」,龔忠武的左翼毛派道路,讓他陷入了白色恐怖風暴之中。1974年龔忠武上了國民黨政府的黑名單,護照遭到吊銷;與此同時,與他同住的麻省理工學院室友,原來是專門來監視其活動與訪客、監聽電話的「職業學生」。無法回台灣的龔忠武,1975年曾計畫與父母在香港見面,結果其意圖被國民黨特務發現,甚至打算將他綁架押回台灣,幸而得到高幹親友事先警告,取消香港探親之行,才逃過了一場牢獄之災。
龔忠武(首排右1)自1994年12月開始,糾集林國炯、葉先揚、胡班比等「老保釣」朋友,在史料收藏豐富的周本初住處,為保釣運動史料彙編《春雷聲聲》整理選取資料素材。(葉先揚提供)
親近龔忠武的友人告訴《風傳媒》,他從中國近現代史中汲取經驗,非常重視辦報、辦刊物的重要性,「編輯部就像一個革命基地」。龔忠武也對此身體力行,他曾與後來成為著名導演的徐克(徐文光)在紐約合編《華報週報》,還利用公餘時間主編紐約僑社的《美洲華僑日報》論壇版,更於1990年出資投入創辦《僑報》。
(相關報導:
專訪》中國經濟大蕭條將迎來轉機?王屏生曝這時間點:官方政策發酵中
|
更多文章
)
儘管由於政治立場與學術界「絕緣」,但龔忠武仍舊醉心於學術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三不」(不挨打、打挨餓、不挨罵),近代化「四求」(求存、求強、求富、求文),以及中國歷史發展的「渦旋論」與「波動論」等觀點,其實都是出自於這位自稱為「旅美體制外歷史學者」的哈佛大學博士之創見。
中華文明全新格局重燃希望,見證又紀錄歷史的台灣人
龔忠武晚年撰寫的歷史文章,幾乎都發表在台灣的《觀察》雜誌,主題圍繞在他所醉心的近代中國何以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等問題。曾對鄧小平改革開放有所批評,也對鄧小平將釣魚台領土主權「擱置」感到失望無語的龔忠武,後來又對習近平主政重燃希望,他從中看到了中國王道天下觀與馬克思主義平等、反霸世界觀的有機融合。《風傳媒》從親近龔忠武的友人處得知,一位台大歷史系學者,每每收到雜誌,都迫不及待搶先閱讀龔忠武的著作。
任職聯合國期間,龔忠武經由大陸國務院僑辦的幫忙,自1991年至1996年,走遍中國大陸大江南北,實地考察扶貧脫貧的情況,親眼目睹大陸的發展,以及社會底層的生活水準,讓他更加確信西方所謂的「民主自由人權」,「壓根就不適合中國的國情,與中國的體質不合」。龔忠武對底層人民的關心,既有他出身窮苦家庭的切身體會,也與他的「老保釣」同志們延續保釣精神、投入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不謀而合。
2008年龔忠武捐贈的資料運抵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保釣資料收藏研究中心提供)
龔忠武曾回憶,保釣運動使他短短的生命裡,經歷了國運和族運從命懸一線的谷底,攀登到今天世界之顛峰,「在此歷史進程中沒有缺席,做了分內微薄的貢獻,深感慶幸、滿足和自豪,覺得此生沒有虛度,沒有白來人世一遭!」事實上,具有歷史專業的龔忠武,生前即有意識地為保釣運動留下紀錄,從2001年開始陸續主編出版了《春雷聲聲》、《春雷之後》、《崢嶸歲月‧壯志未酬》等多套釣運史料彙編。他所收藏捐贈的資料文獻,於2008年10月29日運抵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2010年11月30日,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正式成立「保釣資料收藏研究中心」,裡面也包含了龔忠武的貢獻。
「歷史成規律地運動,不會隨人們的主觀意願而改變的。」龔忠武這樣的台灣人,用一生堅守信念、理想與史觀,也見證了自己與時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