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川普關稅讓「中國製造」的貨品火遍全網,歐美消費者發現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產品,大多是中國廠商製造的,於是各種挺「中國製造」的短視頻紛紛出現。要說「中國製造」的魅力,千百年前就已風靡其他國家了,像瓷器、絲綢、茶葉等等,如今中華文物更是歐美多家知名博物館收藏亮點。台北故宮典藏的698,887件/套(最新統計)文物,多年來吸引大量觀光客來台灣,佔故宮參訪人數七成以上;因為衍生的文創商品太受歡迎,不肖廠商仿冒時有所聞,一年多前發生的故宮歷年來最大侵權案,目前已進入法院審理階段,故宮堅持告到底。

故宮文物傲視全球 兩岸交流熱絡創榮景
在世界享有盛名的故宮博物院,長期擔負台灣吸引全球觀光客的頂樑柱,開放大陸民眾來台旅遊後,故宮參訪人次從2008年的224萬成長到馬政府最高時的540多萬(請見下表),陸客大量來台更讓故宮海外觀光客佔比拉高到8成,直接帶動台灣觀光產業一片榮景。不論這些旅客是因為有故宮才來台灣觀光、或是來台灣觀光必定會去故宮,都說明故宮博物院是台灣一張最有吸引力、最亮麗的名片。

2016年民進黨執政兩岸交流日漸趨冷,故宮參訪人數也一路下滑,到了2024年故宮北院參觀人數僅剩187 萬,即使如此,大陸和外籍觀光客仍是參訪主力,以近三年為例,他們佔比大約5成。(請見下表)。

皇家收藏成國有民享 為避戰火艱難遷運
1925年10月10 日在大陸北平(後稱北京)成立的故宮博物院,它的歷史和中華民國發展緊密扣合。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民國13年(1924)末代皇帝溥儀出宮,民國政府成立的「清室善後委員會」開始接收清宮內廷文物,翌年雙十國慶公開展覽,昔日皇家收藏成為國有民享。
民國20年(1931)九一八事變爆發,為確保故宮文物安全,決定選擇重要文物打包裝箱,準備南遷。1933 年2月起、13491箱文物為避開日軍侵華戰火展開艱難的遷運工作,往南遷到了南京、上海,往西遷移到巴蜀,抗戰勝利後運回北京。

民國37(1948)年9月24日國共內戰致濟南失守,徐蚌前線戰雲密布,南京動盪不安,故宮常務理事朱家驊、王世杰、傅斯年、徐鴻寶、李濟、杭立武等人在翁文灝理事長(行政院長兼)寓所集會,決議擇故宮精品運到台灣,並由時任教育部政次、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主任杭立武負責籌劃。朱家驊並以教育部長身分建議中央圖書館所藏重要的善本圖書、傅斯年主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文物,也隨故宮收藏搬遷赴台。
(相關報導: 陳羋妡觀點:從化工到故宮書畫權威,何炎泉的藝術人生很理性… | 更多文章 )

中華瑰寶榮耀台灣 前人努力感恩在心
最後有2972箱文物分批在1948、1949年元月初遷運到了台灣,雖然輾轉播遷,但文物損傷極少、保存良好,我每次去故宮看文物,想到它們來台灣過程之艱辛,內心總有說不出的酸楚和對前人無盡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