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中,跨境基礎設施建設已成為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和政治互信的重要途徑。然而,無論是海底隧道、跨海大橋,還是穿山隧道,這些宏偉工程不僅涉及技術挑戰,更蘊含著複雜的政治、法律、經濟和社會因素。在探討兩岸可能的海峽通道建設時,我們必須意識到,真正的連結始於心靈的橋樑,始於共同的文明認同和價值觀念。
歷史和當代的案例表明,價值觀念相近、文化背景相通的地區之間建立的跨境通道往往能夠實現共榮互利。反之,處於敵對狀態或價值觀念嚴重衝突的地區之間的通道建設則往往困難重重,即便建成也可能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歐洲一體化進程中,跨境基礎設施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英法海峽隧道是其中的典範。這條連接英國和法國的海底隧道不僅大大縮短了倫敦到巴黎的旅行時間,促進了歐洲高鐵網絡的發展,更極大地提升了英國與歐洲大陸之間的經濟聯繫。儘管在交通量預測等方面存在偏差,但其整體社會經濟效益無可否認。值得注意的是,英法兩國在歷史上雖然兵戎相向多年,但到了近代之後,兩國在文化、價值觀念等方面有著深厚的共通性,這為隧道的順利建設和運營奠定了重要基礎。
北歐地區的跨境合作同樣令人矚目。丹麥和瑞典之間的厄勒海峽大橋不僅連接了兩國的陸地,更象徵性地連接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與歐洲大陸。這座大橋的建成極大促進了兩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厄勒海峽地區的一體化進程。丹麥和瑞典作為北歐國家,在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上有著諸多相似之處,這為大橋的順利建設和有效利用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亞洲,日本本州與四國之間的瀨戶大橋系統是另一個成功案例。這一橋樑系統不僅改善了日本國內的交通狀況,還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日本各地區間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觀念基本一致,這為大橋的建設和使用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相比之下,一些地區間由於政治分歧、價值觀念衝突或敵對狀態,跨境通道的建設和使用面臨著諸多挑戰。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就存在這樣的問題。雖然兩地在地理上緊密相連,但由於長期的政治衝突和文化差異,兩地之間的人員和物資流動受到嚴格限制。即便有些道路連通兩地,也往往因安全考慮而設置重重關卡,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朝鮮半島的情況也值得關注。雖然韓國和朝鮮在文化根源上同屬一個民族,但由於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巨大差異,兩國之間的交通聯繫極其有限。即便在關係相對緩和的時期,兩國間開通的一些道路和鐵路線路也常常因政治因素而中斷使用。
這些案例清楚地表明,跨境通道的成功與否,不僅取決於工程技術和經濟因素,更深層次上取決於雙方的心理認同和價值觀念的契合度。對於兩岸海峽通道的設想,我們同樣需要認識到這一點。
兩岸同胞同屬一個文明體,擁有共同的文化根源和歷史記憶。這為未來可能的海峽通道建設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礎。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現實中存在的政治、法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這些差異如果不能正視,或是視而不見,則必然會成為阻礙通道建設和有效利用的障礙。 (相關報導: 李忠謙專欄:「聯合利劍」為何雷聲大、雨點小,連台股都沒有跌 | 更多文章 )
因此,在考慮兩岸海峽通道建設時,首先應該致力於構建心靈的橋樑。這種心靈契合不僅包括對共同文化根源的認同,還應該包括對共同未來的嚮往。我們需要在文明體的層面上尋求共識,發展出能夠超越當前政治分歧的新型互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