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美國總統川普競選連任失敗,張曼君隨著川普團隊離開白宮。但她並沒有閒著,除了回到母校加州南加大大學授課,仍然是積極參與社區活動,關懷有意從事政治的華裔人士。
張曼君於2019年擔任美國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亞太裔媒體主任,之後她回到母校加州南加大大學授課。
南加州華裔家長教師協會於2022年7月30日,在洛杉磯為張曼君舉辦「傑出領袖,華人之光」及第17屆獎學金頒獎典禮;該協會及社區知名人士分別頒贈《終身成就獎與賀狀》給張曼君博士。
張曼君除了擔任南加大「政策規劃與發展學院兼職教授」一職外,她被推舉為「國際教育領袖基金會(InternationalEducationLeadershipFoundation)主席,努力推動國際文化交流與教育發展。
當日頒獎活動中,洛杉磯教育界及社區人士,分別於致詞中稱讚張曼君是美國教育界職務最高的亞裔官員,也是亞裔女性領導人的領袖代表之一。
加州華裔人士不忘張曼君在1996年被加州州長威爾遜,任命她為「加州教育委員」(CA加州教育委員)期間,成功地將中國歷史納入學校社會科學教科書中,讓全美中學生能學到較完整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與文化,增進美國主流社會對華裔族群的重視。
華裔政治人物張曼君於當日致詞時說,「此次獲獎深感榮幸,並希望能夠繼續扮演好橋樑的角色,繼續拉近華人社區與主流社會的距離。」
張曼君博士於2022年7月 30日受南加州華裔家長教師協會之邀以貴賓身分致詞。(盧威攝)
難忘的一位Lobbyist說客
被共和黨總統小布希(GeorgeWalkerBush)延攬入政府閣員8年(2001年-2009年)的張曼君,隨著新總統民主黨籍奧巴馬(BarackHusseinObama)上台,離開在華府原來的工作。
一位在華府專門幫忙協調政治的Lobbyist(說客)前來拜訪張曼君,並且極有禮貌與誠意的請她吃飯。
Lobbyist是政治上術語,意思是在客廳講話的說客,他們是專業人才、經常在國會出現;也是一些政治人物下台之後,轉換跑道的另一個舞台。
Lobby中譯是指大樓或酒店的大堂、大廳。美國首都華盛頓的西北區有一條東西走向大道的K街,在該街上聚集了不少遊說組織、智庫、公關公司及民間社團等,一般人提到Lobbyist,就不免聯想到華府的K街。
說客(Lobbyist)的遊說活動,在美國被列為受到監管的行業,但也受到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保護。他們對政府和國會的遊說,被視為言論、集會和請願自由的一部分。根據法律,收費說客必向國會登記並且定期報告客户情況、遊說內容及遊說的開支;美國說客聯盟組織訂有一套道德法則。
作為一名說客,就像是代表公司出面作協調的公關人員,他們的任務是幫忙不同的利益團體或組織,試圖說服政府部門的成員。在交涉的過程基本上以溝通為主,並研究與思考如何達成實際有效的溝通,以便能接近與提案的主要決策人員,而有效地進行溝通。他們工作範圍除了聯邦政府外,各州政府及議會也都包括在內。
(相關報導:
王育梅專文:維護華人形象,也是責任
|
更多文章
)
說客是民主政治歷程的一個合法及不可缺的的行業,很多讀者或台灣民眾對「說客」一詞可能不太了解。
根據美國資料報導,「說客」有時是一個極具爭議的現象,有些美國民眾及新聞記者會以負面眼光看待他們,甚至被一些評論家描述為「合法的賄賂、權力尋租及敲詐勒索。」
在美國的大多數說客分別代表各個公司或企業,聽說收費不定但收費不菲;也因媒體的喧染讓一些人對「說客」的印象不佳。張曼君認為,不管他們行為是對或錯,「說客」都是屬於「遊說」工作,某些時候很需要他們的幫忙。
說客除了收費的「職業說客」外,尚有許多「義工說客」,他們為公共利益團體或是民間基層組織提供免費的服務;向政府請願或是請國會議員幫忙發聲。
目前的遊說組織的說客,很多是請退休的前議員或是前政府的官員,借用他們過去背景與良好的人脈關係幫忙遊說。
張曼君所提到的一位說客,在華府算是很有名的老先生,他曾經幫忙張曼君遊說過一件與工作有關的案件;主要是幫忙疏通與該案件有關的人。
這位說客在張曼君即將離開華府前趕來為她踐行,主要原因是感謝她當年極有人情味的陳年舊事。
張曼君說:「那是多年以前的一個冬夜,這名『說客』急著要見我。由於當時工作繁忙,白天幾乎是忙著處理各項公務,因此我約他傍晚五點半後到我辦公室;那是下班時刻,我的助理不在。記得他到我辦公室時,正值外面下著大雨,因此他全身溼透了,我請他先把鞋脫掉,並趕快倒杯熱開水請他喝。」
這名「說客」告訴張曼君:「請您吃飯主要原因是感謝當年在寒風刺骨的傍晚,我全身被雨淋濕好狼狽走進您的辦公室。您趕緊找紙巾給我又忙著倒熱水給我喝;噓寒問暖的溫馨畫面一直記在我心。坦白說,我的30年職業生涯,曾做過四次不好的事情,也都遭到報應。但是我也行善事,並且有回報。我知道因歐巴馬新總統即將上任,您也將隨著小布希總統下台離開華府,我想慎重的邀請您參加我的『遊說工作團隊』…」
張曼君婉拒了他的好意,並選擇離開華府。但是這位說客的「感謝晚餐」,讓她領悟到自己只不過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沒想到對方如此感激,也讓自己更相信做人處事態度必謙和;若是所言盡是冠冕堂皇的話,猶如應付人的官話,就像是耳邊風。
她說:「當有幸被幾位總統延攬入閣,我始終提醒自己,不管身居任何官位,千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看不起職位比自己低的人士。不管對方官位是高或低,一定要尊重對方,千萬不要陷害別人;一位成功的人絕不是刻薄,而是仁慈又充滿正義感、懂得幫助別人。」
張曼君相信,若是能幫助他人,他人會再幫助另外一個人,經過時間淬鍊而成立一個很好的團隊;團隊很重要。
你來要票,要錢,就要幫我們幹活
2001年,張曼君被布希總統提名出任美國聯邦教育部雙語司副司長,該職是美國教育部最高階的亞裔官員。2003年她晉陞為教育部助理副部長,主管全美50州各學區中約600萬的新移民、少數族裔和雙語學生的學習成績。
(相關報導:
王育梅專文:維護華人形象,也是責任
|
更多文章
)
張曼君擔任教育部助理副部長期間,每到各個學校主持會議,就被學校行政主管圍攏;他們希望所提與各族裔語言有關的項目,能引起張曼君的重視並在聯邦政府的法案中加以提示。不少中文學校或是與中文教育有關的部門,所擬中文計畫通過審查因而獲得了上百萬資金補助;很多少數族裔教育界人士很感謝張曼君對他們所提議案給予合理的幫忙。
2014年,美國中文學校協會在鳳凰城舉辦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約有300多位致力於中文教育的各界人士參加該會議。
根據資料顯示,學習中文在美國已經蓬勃發展,甚至不少華裔為延續中華傳統文化而辛苦耕耘。但是如何將中文教育打造成高度專業並具規模化,又如何籌集資金辦好中文學校等,是現今在美的華裔人士所面對的難題。
針對華裔僑胞在為在美辦中文教育而辛苦籌款,張曼君說:「辦中文學校所需花費,若向美國有關機構申請補助應該沒有問題,你們不能單靠老師和家長做義工的方式辦中文學校。大家應該找一位專業人士運用良好的人脈向政府有關部門申請經費,大家不要忘了我們華人在美工作每年報稅繳了不少稅款給國稅局,這些稅款都是大家辛苦工作的錢。」
她曾在受邀演講的場合提醒台下的賓客,「釘住那些來亞裔社區爭取選票,為參選募款的政客,他們有權利在議案中寫『為中文教育撥款』,中文學校的經費就有著落。」
現場有位來賓提問張曼君:「一介草民能對未來的市長,未來的州長,未來的參議員,眾議員提出要求嗎?我們能在政治人物競選餐會為非公立學校的中文學校,向政治人物爭取教育經費的支持嗎?」
曾經擔任華府內閣官員多年的張曼君說:「別讓一些政客來到餐會免費吃喝,他們私下也會覺得沒意思,因他們知道享受一頓大餐但並沒有為我們做任何事情。當你們參加這些政客的餐會活動可以向對方提出要求,而且是大膽的把要求列出一張清單。其他族裔也是一樣,他們參加政治餐會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機會要錢。像是幾十萬,上百萬等,我們想盡辦法都很難籌到的資金,在政府那算是小兒科。」
張曼君一再呼籲「在美國為辦中文教育籌集資金,不能再依賴老師或家長省吃儉用的錢,應該向政府要求,在政治人物或官員面前發出更大的聲音。中文學校應該利用好自己的資源,學會與政客較量,獲得自身利益。」
最後張曼君又語重心長地說:「任何政客若需要得到華裔的支持,那就要真刀實槍辦實事。」
2011年遠東出版社《張曼君帶你遊美國 — 分享美國文化與語言的經驗》。(張曼君提供)
張曼君以雙語學習者的經驗,結合在美有多年輔導移民學生的心得與教育工作者的背景,加上有趣的生活小故事,給語言學習者建議;示範美國人怎麼說英文來解決中西文化的衝突。
該書另一特色是CD的朗誦及剪輯工作即由其在好萊塢擔任電影導演的夫婿RichardL.Anderson先生親自操刀完成。
左張曼君與右 好萊塢電影導演先生Anderson Richard攝於華府白宮聖誕節。(張曼君提供)
出生在中國廣東,在澳門與台灣成長,在美國生活了48年,也在美國教育界與政界闖蕩了近40年,因此她在美國生活與工作的經驗是比一般留學生豐富精彩。
她說,一些台灣人留學畢業後在美國工作,但職位始終不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平日只專注於課業及重視培養能力,而對語文及美國文化未認真學習。
張曼君說,自中國文化大學畢業赴美時,英文雖不錯,但因對周遭環境不熟悉,始終與美國西方人無法打成一片,甚至當她成為美國政府官員時,每次視察時,很多人卻只跟她的屬下打招呼,對她不理不采,讓她感覺以為被歧視,但實際主因之一是她融入當地文化還不夠深。
(相關報導:
王育梅專文:維護華人形象,也是責任
|
更多文章
)
她說,她以前到餐館打工時,為了融入美國文化,會主動與客人聊美式足球、天氣、甚至NBA、大聯盟等,藉由知識性或新聞性甚至趣味性話題,讓美國西方人覺得她和他們是「同一國的」。
張曼君相信唯有「認同感」,才易融入所處的社會,所以她腦中隨時有美式足球、大聯盟或道瓊指數的最新情況,讓她與美國西方人永遠有新鮮話題可聊。
基於她自己從事美國公立學校近20年英語教育的經歷,又因熟諳漢語與中國文化的背景,讓她深深地瞭解中國的語言文化與美國的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而研究出「教中國人怎樣學說好道地美語及發音的小技巧」。
2011年張曼君(右)與好萊塢電影導演先生Anderson Richard(左)接受遠東出版社之邀赴台參加新書法表會致詞。(張曼君提供)
張曼君說「學習英語過程中,如果覺得美語講得不夠地道,不妨降低7度音再試試看。因為大多數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覺得亞洲人講美語的音調大部分偏高,語言專家的研究也顯示,亞洲語言的一般語調確實比英語高了7度,因此,若要拿掉說美語的「台腔」「廣東腔」等腔調,不妨先從降音調開始練習,如此美語聽起來就會標準些。」
張曼君針對台灣學生何時學英文較適合,她以加州聖地牙哥標準測驗成績在前75%的公立中小學學區為例,她說「答案是從小一起同時學英文、中文、西班文,都可以學得很好,小朋友的吸收、學習能力真的會讓人驚奇。」
但她又強調,以上所提必須是在師資環境十分完善的情況下,小學生才能同時學2~3種語言。若是學區的學習成就落後、師資不足、家長缺少關心,這樣環境的小孩有可能官方語言都學不好,若再多學一種其他語言,不但沒幫助,反而會更糟。」
張曼君在美國從求學到工作都是「一步一腳印」,克服語言與文化的障礙,而造就了今日的她「一位成功的華裔政治人物。」
如今擔任南加州大學教授的張曼君,仍活躍在政治舞台上,2018年大選時,她作為共和黨內重視的華裔女性之一,身負重任前往各關鍵州如共和黨羅穆尼(WillardMittRomney)助選。
*作者為作家,海外女作家協會永久會員。本文為「從不停止學習的華裔政治人物張曼君」系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