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貝多芬寫於1982年2月1日在維也納市政府
1979年張曼君在洛杉磯亞凱迪亞市學校擔任教師一職,熱心參與社區活動多年的她,認識民主黨蒙特利公園市(MontereyPark)市議員趙美心,當時都是社區協會的一員,並創立華裔家長教師社區協會,協助新移民的家長與學生,面對學校與社區新環境的各種困難。
雖然她們歸屬不同的政黨,但是,張曼君認為社區工作是不分黨派,重要的是需一起了解社區需要甚麼?雙方對工作策略的概念是否能一致?!
來自台灣的華裔張曼君博士,是加州90年代成名相當早的華裔女性。她曾被美國歷任四位總統延攬入華府擔任要職。(張曼君提供)
一位社區人士說:「印象中的張曼君說話有內容,並且辯才無礙;看似平凡女子的她,卻做了不少大女人做的事。她不但為華裔學生爭取了不少平等權益,並和趙美心攜手合作,舉辦了多次極成功主流教育主管訓練,她算是在加州90’s年代成名相當早的華裔女性。」
共和黨的張曼君(右)與擔任蒙市市長的民主黨趙美心,攜手舉辦與新移民有關的社區講座活動,攝於90’s年代。(張曼君提供)
成功的原因
從90年代至今,張曼君已是華府知名政治人物,但她給人的深刻印象仍是「個子不高的東方女性,有堅毅不拔的幹勁,將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交融,以草根性姿態,一步一腳印從洛杉磯到華府白宮。」
共和黨背景的張曼君,分別被美國歷任四位總統克林頓、小布希、歐巴馬和川普延攬入華府,在不同的政府部門工作。自1996年,她榮登美國名人錄,被錄入世界名人錄迄今。
共和黨張曼君於1996年應民主黨總統克林頓受邀入華府擔任殘障委員會的委員。(張曼君提供)
曾經帶團到台灣認識中國文化的張曼君,是首位將「中國歷史寫進美國教材」的華裔女性,讓今日全美中學生可以學到比較完整的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與文化。她說「美國學生有機會學習中國歷史與文化,有助於主流社會對華裔美人的重視與尊重」,曾任美國教育部助理副部長、美國勞工部美西總長的張曼君,不僅在美國政壇上闖出一片天地,並且從未放棄她所熱愛的教育事業,不斷為發揚中華文化做出貢獻。
在美國教育界與政界闖蕩了近40年,有人稱讚張曼君交出了一張漂亮成績單,忍不住好奇問,「您的成功秘訣是甚麼?」,她毫不猶豫地說:「HardWork、HardWork,不抱怨、不求回報。當第一扇門打不開時,繼續打開第二道扇門,永遠不放棄,直到沒有門可以打了才停止;就像國父革命的精神。」
她堅定又重複地說,「孫中山失敗和成功在哪?他為何會成功?主因就是他不輕易放棄每一個機會。」
喜歡音樂的張曼君,談起偶像貝多芬說:「他不但在飢餓中未放棄對音樂的追求,甚至失聰後仍不向命運屈服,他將苦難轉換成創作的動力;這是貝多芬成為偉大藝術家的原因。」
羅曼羅蘭的名著約翰‧克里斯朵夫是張曼君喜歡的勵志文學書,這本不朽經典巨作所傳遞的戰鬥精神與堅忍氣息,深深影響當時年少的她。
從事政治之前,張曼君沉浸在文學書畫的境界,她說:「我的父親張蓀甫自幼讀古書,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他的毛筆字很大卻是一氣呵成。 每當父親鋪好宣紙,拿起毛筆蘸了硯台磨好的墨汁時,我熟練地、輕柔地替他攤開宣紙再鋪平,專注地看著父親揮毫落筆,小心翼翼地幫他拉開宣紙,直到他停筆。」
(相關報導:
王育梅專文:亂世中的愛情─簡娥與潘欽信(3~1)
|
更多文章
)
當時,她就像父親身邊的小書僮,乖巧聰慧機智模樣被父親認為是有天份的可造之材,因此從小教她寫毛筆字、學國畫、讀古書;張曼君因寫的一手漂亮字,被學校老師指定設計海報。
自幼又受到飽讀詩書父親的影響,小學期間即唸完一套孔子的書,並追隨孔子的道德修養、知識修養與讀書學習等思想。
孔子的授業與解惑的教育工作,對張曼君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雖然她已在西方國家生活了大半輩子,但是提到做人做事的態度,她不忘孔子的仁德才智之言。
直到現在她依然覺得「孔子與聖經」,是提醒大家走正路、歷久不衰必讀的好書。
自澳門到台灣
前右四張曼君與父親張蓀甫母親鄧蘇齡( 英譯)及弟弟妹妹們合影 張曼君提供
張曼君出生廣東開平,父親張蓀甫黃埔軍校畢業,曾經擔任中華民國僑選立法委員,亦為著名書畫家。她的雙親移民美國後,母親鄧蘇齡在洛杉磯中國城的中文學校授課,父母並分別擔任過中華學校校董,為海外華人子弟提供中文教育;亦曾是洛杉磯社區的公眾人物。
大弟張自豪除了在洛縣委員會任職外,亦活躍於南加州社區多年,曾經擔任洛杉磯羅省中華會館和龍岡公所主席,現在是該會館的副監事長及龍岡公所副主席。
張曼君兩歲時隨雙親到澳門,6歲時就讀於澳門的英國聖心女中,首位老師是British修女,只會說英語;因此她念小學時是接受英語教育。
11歲全家搬遷到台灣。由於自幼講廣東話和英語,在當時台灣升學競爭激烈的環境之下,因語言障礙而未考上公立學校。初高中分別就讀台北市私立勵行中學和強恕中學。
台北私立強恕中學的前身是上海八大書院之一的吳會書院,創辦人是江蘇省耆宿鈕永建,1949年,鈕長耀在台重組董事會,以台北市汀洲路二段143號為復校校址。
該校歷年來,在軍政、文學、演藝界等出了不少名人,如刑事鑑識學專家李昌鈺、聯合文學社社長蔣勳、台灣金鐘獎最佳導演黃以功,企業家、台灣竹聯幫首任總堂主陳啟禮等。
曾在強恕中學度過美好時光的張曼君說:「強恕中學是上海幫的私立學校,老師大半來自上海,學校秉持昔日傳統道德、恪守學術自由風氣。」
念高二時,17歲的張曼君被班導師推薦參加學校模範生競選,平易近人的張曼君,得到不少同學主動幫她拉票和編海報。其中一位同學還趴在教室的地上,賣力地幫忙寫海報標題。張曼君向她道謝並好奇問她,「妳為何這麼賣力幫我忙?」同學回答說「每當我的功課遇到難題時,妳不但幫我解決疑惑,並且還告訴我唸書的秘訣,我很感激。」
高中畢業時,張曼君被學校指定代表畢業生致謝詞,雖然當時對領導者地位Leadership不是很清楚,但她相信年輕時的競選模範生活動及上台致詞的生活經驗,在她的潛意識裡已經有「為眾人服務」的志向。
參選模範生的過程,更是讓她學到「成功人士除了懂得用人之道,平日隨時關心別人,幫助弱勢伸張正義並存感恩之心是不可忽略的。」她相信「「成功」絕不是靠個人的力量,而是有個彼此信任、相互依賴的團隊。
張曼君相信失敗和成功的背後有一定的原因;包括出生的個性。她引申美國華府國防部次長朱立民演講提到的“領導“「當大家站在同一排時,需有勇者先向前跨出第一步,帶領大家堅定持續向前,不畏挑戰。首先站出去的定是被攻擊首要目標,而不怕被任何槍彈攻擊有勇氣承擔一切的人,就是一位領導者。」
耀眼的學歷與教書生涯
自中國文化大學獲得英國文學學士學位後,張曼君被美國南加大USC錄取,1974年取得南加州大學特殊教育碩士。接著又取得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CaliforniaStateUniversity英文與教育學士及加州教師執照。
在職場工作多年之後、屆滿美國退休年齡的張曼君重回母校進修,並於2012年榮獲南加大教育學博士學位,當時是該校博士學位最年長的畢業生。
當她穿上博士學位禮服的那一霎那,內心有難以言喻的激動,她說:「攻讀博士學位不是為了名聲,純粹是學無止境。」
張曼君於2012年榮獲南加大教育博士學位。(張曼君提供)
21歲來美國留學,她就像許多留學生一樣,打工賺錢繳學費,經歷留學生的艱困辛酸。她堅持學習、相信仁德能彰顯能力並成大事的信念,最後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南加大碩士學位,並且克服了語言及文化障礙,進入主流社會。
在南加大就讀時,張曼君並沒有多餘的錢,因此課後就在圖書館整理圖書,及學校餐廳端盤子賺取生活費。當時的餐廳經理給她的餐桌很少,而侍者所賺是靠餐桌及小費決定收入多少。
她不但沒生氣反而主動收拾餐桌,及清洗成堆在水槽旁的髒油盤子、碗刀叉等餐具。當經理知道清洗不是她份內的工作,而無怨言主動幫忙,他馬上給眼前的這位東方女子多餐桌。
張曼君從這件事學到不要先低估自己或是抱怨別人,學習努力做事定會被肯定的。留學生涯的經歷,她遇到過新移民在異國生存的艱難,覺得整日抱怨被歧視不如努力工作與學習,以聰慧的技巧讓對方心服口服。
1977年洛杉磯杜阿爾特市(Duarte) DuarteUnifiedSchoolDistrict聯合學區公立學校的老師,放眼望去都是藍眼睛金色頭髮,黃皮膚黑頭髮的東方人可是鳳毛麟角!但沒想到她首次應徵該校特殊教育老師,面試後次日即接到校長親自撥打的錄取電話。後來她也才知道被「錄取」的主因,除了頂著南加大碩士的光環及完整的履歷,另一原因是面對校長的提問時,她以專業教育背景正確回答提問。
擔任洛杉磯公立學校特殊教育全職教師後,她注意到若是要與學校的白人學生、家長拉近距離,說得一口標準英語腔調是為首要。
美國人說英語因地域不同而有各地腔調,演藝人員口音則因要符合劇中角色,需要專業「正音老師」的協助糾正,正確的方言口音有助於演員在戲中詮釋所扮演的角色。
張曼君在美國剛擔任教職工作年代,學生家長幾乎是清一色的白人,她從工作環境領悟到,若是說的英語怪聲怪調,容易被歧視和產生誤解,雙方距離將愈拉愈遠。
為了想在美國學校成為稱值的老師,她經由在好萊塢當導演的先生的介紹,請一位在好萊塢擔任台詞正音老師,安排一對一的教學,糾正她的英語發音和腔調;有整整一年的時間,她認真地端坐在教室的鋼琴前。
教了很多年的書,書也唸了很多年張曼君,教書生涯中考了三個不同的教師註冊執照。
張曼君在洛杉磯Duarte公立學校教師22年,也曾在成人學校ESL夜間部授課。穩定的全職教書工作,不僅克服語言、融入美國西方文化,並奠定成功的主流文化基礎。她不但了解美國文化,並和美國文化共舞,因此和美國教師、學生合作無間,也開啟她從政成功之路。
當她站在學校講台上授課時,絕對不講負面的話,對學生是鼓勵多於批評。平日與人相處十分注意禮貌,不隨便辯論也不說對方不好;禮貌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條件。一旦和對方的距離拉近,就不會有文化差異。
她一再強調,當我們在台灣,就要想到如何將台灣文化溶入在我們的生活裡,當住在美國則要下功夫投入美國文化。展現中國固有的文化是應以禮貌風度展現,而不是以粗暴手段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