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梅專文:「屋頂上提琴手」─堅持文化傳承向標竿前行的猶太族裔

《屋頂上的提琴手》劇照。

1986年我在紐約流浪了半年多,認識一位在NYU大學修讀希伯來語言與希伯來音樂的猶太人Yale Strom。他並於每週一、三、五在52街地鐵拉小提琴;所演奏的曲子全是希伯來音樂。

Yale來自南加州聖地亞哥,祖父母是早年自俄國移民美國的猶太人。直到現在,他的家仍保持猶太人古老傳統習俗。猶太文化對Yale影響很大,他為了收集與猶太有關的資料而自南加州到紐約。

每提到猶太人,提到二次世界大戰的希特勒如何殘殺猶太人的史實,Yale心中憤恨不由而生,對自己民族居無定所的漂泊生活感概頗深。

Yale父母曾對他說:「希伯來語曾經是我們猶太人的語言,《舊約聖經》就是用希伯來語寫的。若要將猶太文化及信仰傳承下去,就必學習逐漸消失的希伯來語。」Yale始終以猶太人為榮,雖然年紀很輕,但卻像像他家人、像《屋頂上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的人物,大家手持火把奔跑,目地是點燃猶太傳統文化亮光。

有日,他邀請我到86街附近觀賞猶太人的音樂會。當晚演出除了Yale小提琴演奏外,還有我首次欣賞的猶太宗教儀式音樂與舞蹈。透過當晚的音樂和歌謠,感受到猶太人的快樂與哀愁;以及他們生活裡的憐憫、歡樂、與狂喜等。

優美輕快的旋律,讓當晚整個劇場洋溢獨特文化的氛圍,並蘊藏猶太人濃郁的民俗風。當我看到Yale身穿白色襯衫、繫著黑色領帶、頭頂上戴著黑帽,嘴唇上並多了捲曲的鬍鬚,站在舞台上以希伯來語致詞時,我差點認不出他就是平日在地鐵拉小提琴的Yale。對來自台灣在紐約流浪的我而言、那是很特別並令人難忘的一個音樂會。

作者(左)於1986年參加猶太裔Yale Strom在紐約86街附近的猶太人音樂會。(作者提供)
作者(左)於1986年參加猶太裔Yale Strom在紐約86街附近的猶太人音樂會。(作者提供)

當晚,觀眾不多,除了我之外,全是猶太人。整個晚上,像是身處在猶太人部落,我深深感受到猶太文化的強烈宗教傳統。從當晚節目內容,才知猶太人是重視歌謠與故事的民族,當在沒有國家的流亡期間,他們全靠謹守宗教信仰、重視傳統文化,而將民族文化資產代代相傳下來後來我們再見面,沒想到所談儘是圍繞猶太人的話題。當年25歲的他,像《屋頂上的提琴手》電影的人物泰維、孟特爾、柏奇克、費耶卡等化身。談到在地鐵幾次演奏被警察取締、開罰單,他就像電影中老爸泰維Tevye,為夢再辛苦都堅持走下去。

又要上課又在紐約街頭四處演奏,我問他可曾有壓力?Yale回答是,有過矛盾,但是想到祖先們遭受壓迫屠殺,卻樂觀、自信,甚至是高傲的性格,不覺領悟到有磨難就更懂得珍惜「愛」。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想法子以音樂及文字傳承美麗的猶太文化。 (相關報導: 龔邦華觀點:可殺婦女兒童─「錫安拜登」是最偽善的劊子手? 更多文章

不 是很喜歡紐約的亂與髒的Yale,很想念聖地雅哥的家。他說,每當從家中遙望海洋,就置身在自然與不拘型式的自由中。母親的「紅豆湯」以及逾越節的主食 「無酵餅」(Matza),也是他最愛的猶太人食物。有日,他請我品嚐以麵粉和水做成的無發酵麵餅。他說,這看似平淡無味的食品,其實有著深遠的紀念和象 徵意義;提醒後人要紀念先人的苦難。外表扁平不起眼的無酵餅,則是提醒他們做人態度要不驕而謙。我邊吃邊聽不由得懷念先父愛吃的北方傳統乾糧 ─ 槓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