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為了中國出現裂痕?BBC:對中國電動車加關稅,德國為何投下反對票

2024年4月1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德國總理蕭爾茨在北京會晤。(美聯社)

中國與歐盟的貿易戰一觸即發。中國商務部10月8日宣佈,對歐盟白蘭地採取臨時反傾銷措施,進口相關產品的經營者須向中國海關繳納高達39%的保證金。

這個比例恰好與歐盟對中國電動車開徵的關稅匹配。歐盟委員會上周通過對進口中國電動車(EV)徵收35%反補貼稅,疊加在原有的10%進口稅基礎之上,料11月落實,為期5年。

中國進口白蘭地有99%來自法國。法國貿易部長普里馬斯(Sophie Primas)表示,中國此舉似乎是一種報復措施,形容是不可接受的,且完全違反國際貿易規則,將與歐盟合作訴諸世貿組織。

法國干邑游說團體BNIC表示,中國此舉對該行業將是「災難性的」,「法國當局不能拋棄我們,讓我們獨自應對與我們無關的中國報復」,並呼籲暫停徵稅,以免為時已晚。

德國的複雜考量

事實上,這是預料之內的報復行動。在歐盟27國表決通過加徵中國產電動車關稅前,北京就對歐盟白蘭地開戰了反傾銷調查。

儘管如此,法國在電動車關稅的議案上,仍和其它9國一起投下贊成票。

原本支持加稅的西班牙改變立場,連同另外11國投棄權。而歐盟核心國家之一德國則與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和馬爾他一道投下反對票。

「歐盟成員國比以前更願意在中國問題上集體行動,而不是只顧本國利益,但柏林似乎較少分享這種意願。」歐洲議會前政治顧問、目前在台灣國立東華大學任職助理教授的馮儒莎博士對BBC中文說。

「德國汽車產業的利益決定了、甚至支配了對中國的整體立場,其內部分裂也損害了德國的信譽,損害了歐盟在中國問題上正在形成的共識。」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2023年初首次提出歐盟對華「去風險」,此後這一思路成為歐盟應對中國挑戰的主軸。

德國政府去年7月也公布中國戰略報告,將北京定位為「系統性對手」,提出去風險和降低對中國依賴的總體目標。

但馮儒莎指出,德國的實際行為與其對華戰略並不一致,政府內部對去風險存在分歧,「柏林對中國的態度正受到政黨政治的影響」。

德國前進學院國際關係學者杜本(Björn Alexander Düben)博士對BBC中文解釋,掌管經濟部與外交部的綠黨這次對電動車關稅持審慎支援的態度,傾向投棄權票,但德國總理蕭爾茨(Olaf Scholz)在第三個聯盟伙伴、親商界自由民主黨(FDP)支持下,運用其「總理特權」決定投下反對票。

「我認為蕭爾茨是為了向北京發出這樣的信號:『看,我們(德國)盡了最大努力,請你在制定報復措施時對我們的汽車產業寬大一些。』這也是德國汽車產業游說他要做的事,但卻無法真正阻止提高關稅。」

德國對華「去風險」如何「穩紮穩打」

議案通過後,中國商務部表示,正研究提高進口大排氣量燃油車關稅等措施。據中國海關數字,2023年德國向中國出口的2500cc及以上排氣量燃油汽車價值約12億美元。 (相關報導: 日本眾院大選在即,石破茂內閣支持率降為42% 更多文章

政治學者杜本表示,德國這次投下反對票,是基於商業考量和汽車產業的游說壓力,但在政治和戰略上,柏林還是與法國等其它主要歐盟國家立場一致,認為從中期來看,有必要在經濟上撤離中國,甚至採取更強硬的政治立場來對抗北京的擴張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