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批評歐洲沒在保護言論自由時,很多人覺得他根本是個偽君子,畢竟川普政府自己也常打壓異見,包括驅逐政治立場不同的外籍學生、騷擾媒體、霸凌美國大學等。然而無奈的是,這次范斯恐怕說對了,《經濟學人》15日指出,歐洲的確存在言論自由問題。
2019年,芬蘭保守派的國會議員拉薩寧(Paivi Rasanen)在社群媒體上發布一則貼文,質疑芬蘭路德宗教會不該贊助同志遊行,她寫道:教會是否該支持這樣的活動?這是否與《聖經》對「罪與羞恥」的教導相衝突?並附一張圖片,引用了一些《聖經》中較嚴厲的段落,表達她的立場。
結果接下來的整整6年,拉薩寧因這樣的發言被警方調查、起訴、跑法庭,甚至面臨鉅額罰款;過去,她曾是芬蘭的內政部長,現在卻成了被警察連續審問13小時的嫌疑人。《經濟學人》指出,儘管法院已在2022年判拉薩寧無罪,認為即使她的觀點讓人不悅,但不構成犯罪,後續的上訴也勝訴了。不過事情並未到此結束,最高法院近期將裁定,檢察官是否可以再重新提出訴訟。
歐洲一直自詡是自由開放的地方,擁有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法律與制度,這當然包括言論自由,但拉薩寧的案例居然不算罕見。從西班牙到德國,許多批評國王或權貴人士的人都因此吃上官司;當涉及移民、新冠疫情或加薩等這些敏感議題時,自由討論的空間常被壓縮到只能發表「政治正確」的看法。
為什麼會這樣?
《經濟學人》指出,並不是每個歐洲國家都有一樣嚴重的言論自由問題。在歐盟裡,最糟糕的例子是匈牙利,該國政府已經打壓或控制了大多數獨立媒體;有趣的是,匈牙利親川普的執政黨卻沒被范斯批評。
雖然歐洲各國都保障言論自由,如同歐洲人權公約中明確表示「每個人都有自由表達的權利」,但後面還補了一句:「這項自由伴隨著責任與義務」,因此大多數國家也會限制他們覺得「有害」的言論;而這些限制遠超過了自由主義者也認同的內容,例如兒童色情、洩露國家機密或煽動暴力等,它們通常還包括「冒犯他人」的言論,甚至只要官員覺得某句話「不夠正確」也算。
很多歐洲國家的法律也會特別保護那些制定法律的公眾人物,比如君主制國家通常會禁止「冒犯王室」,而像法國、義大利、波蘭等,也會對政治人物提供類似的保護。舉例來說,一名法國退休男子因在自家陽台掛布條叫總統馬克宏(Emmaneul Macron)「滾開」,就被要求參加「公民意識課程」(civic-awareness course)以免受起訴。2022年,法國還有一位激進主持人,因為嚴厲批評巴黎市長,導致其所屬的電視台被罰款15萬歐洲(約合新台幣540萬元)。 (相關報導: Meta被爆幫中國「審查台港貼文」 3聲明駁謠言挺言論自由:未向中國政府提供資料 | 更多文章 )
政治人物辯稱,若他們常遭辱罵,願意參政的人就會越來越少。《經濟學人》指出,德國大概是最認真實踐此觀點的國家。以前在德國,無端批評政治人物就可能構成犯罪,而這條法律在2021年又被加強,讓一些「玻璃心」的官員濫用無度,比如德國副總理哈柏克(Robert Habeck)就對800個人提告,只因他被網友戲稱為「專業的白痴」;還有一位右翼記者,因為發布一張諷刺內政部長的迷因,就被判緩刑7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