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作者第一次聽到抗戰歌曲《全國總動員》,是2012年在廣東廣州參與關愛國軍老兵志工活動時,接受志工探訪和致敬的原國軍第六十五軍第一八七師野戰補充團三營九連少尉排長黃洪老人,面對在場人士,用粵語高歌了這首伴隨他當年走向抗戰戰場、見證了他坎坷人生的國軍軍歌:
「動員,動員,要全國總動員,反對暴力侵佔,掙脫壓迫鎖鏈,要結成鐵陣線,民族出路只一條,生存惟有抗戰,大家奮鬥到底,槍口齊向前,民族出路只一條,生存惟有抗戰。」
《全國總動員》曾在2012年於台北舉行的「國防部紀念七七抗戰75週年音樂會」上,由國防部示範樂隊伴奏、軍校生合唱團演出呈現。它的曲作者何安東,是著名音樂家,七七抗戰前後,創作了大量在當時耳熟能詳的愛國救亡歌曲,其中以粵語創作救亡歌曲是何安東藝術生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兒子何東也是著名音樂家。歷史的坎坷與滄桑是,或因思想改造得不夠徹底,或因創作的抗戰救亡歌曲幾乎都是歌頌國軍,何安東創作的抗戰救亡音樂,大多在1949年後消逝在中國大陸的音樂史書寫中。風沙千里月仍明,曾經的音符、歌詞,不會隨著物換星移而流逝,那一代的國軍軍人和音樂家們為救亡所做的努力,永遠值得被後人銘記。
多產的救亡音樂家 以粵語作為創作媒介
何安東是廣東人,1930年代中國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音樂家、作曲家、教育家,在廣州的嶺南大學附屬中學和培正中学擔任音樂教師,和冼星海、馬思聰等知名音樂家是摯友。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國事內憂外患、日漸嚴重。何安東創作了大量抗敵愛國救亡歌曲,大大鼓舞了民眾的救亡熱情。1937年七七抗戰爆發後,全面抗戰爆發,何安東的創作進入了高產時期,著名的《全國總動員》就是為了響應蔣委員長「地無分東西南北、人無分男女老幼」的動員號召,而創作出來的。
「盧溝橋畔的槍聲,沸騰了中華民族的血,黃浦江邊的砲聲,加強了我們抗戰的熱,哪怕你鐵騎橫衝,哪怕你鐵鳥橫飛,我們四萬萬同胞,心膽堅似鐵,團結精誠,不撓不屈,我們捨棄了妻兒,拼著一切,橫刀前進,生死與決,拼到最後一枝槍,灑完最後一滴血,到那時呀,我們一起重整江山,搗毀你強盜山頭的雪。」
另一首歌《保衛中華》,在當時也是非常具有影響力的救亡歌曲,香港和聲歌林公司曾製作唱片,歌曲表達了當時民眾對於九一八事變的悲憤情緒。這首歌也是由伍伯就演唱,由政工文人鐘天心作詞、何安東作曲,歌詞如下:
「保衛中華,保衛中華,誓死保衛民族的中華,保衛我們五千年輝煌的文化,保衛我們全民族共生死的家,來,來,團結起來大家一個心,去,去,殺敵爭先拼這一條命,鮮血如潮,把百年仇恨消,沙場含笑,看殘敵狼狽奔跑,犁庭掃穴在今朝,看東北河山,依舊青天白日滿地紅飄,聽四萬萬大眾唱,自由,平等,解放。」
何安東創作的愛國救亡歌曲中,《奮起救國》是九一八之後第一首具有全國性影響力的聲樂作品。這首歌的詞作者是在培正中學擔任國文教員的陳黃光。演唱這首歌的則是作者在過往文章中提及的著名聲樂家俞安斌。陳黃光是中共秘密黨員,從事地下工作。《奮起救國》由何安東譜曲後,在全中國以及港澳、東南亞流行開來。《奮起救國》歌詞如下:
「暴敵憑淩,破壞遠東和平,連天炮火,遍地血腥。我勞苦民眾士兵,莫不憤恨填膺。來,時間已逼,精誠團結,死裡求生。
暴敵內侵,神州瀕於陸沉,閭里丘墟,林園灰燼。我勞苦民眾士兵,陷於火熱水深。看,時機已逼,唯圖自救,團結一心。
奮起!奮起!共作猛烈鬥爭!民眾士兵,一致奮起鬥爭,寧戰死不為奴隸,忍辱偷生。民眾士兵,一致奮起鬥爭,毋庸逡巡,毋恤犧牲,爭取自由光明。」
《奮起救國》當初在創作時,是用以粵語演唱的,這在當時的中國是一種很獨特但又自然而然的文化現象。從粵劇到粵語近現代音樂,這種語言媒介介質的轉變並不那麼違和,而是粵語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在當時受到了尊重和保護。香港和聲歌林公司曾在1938年將《奮起救國》和《全國總動員》製作成唱片,合唱部分擔任伴唱的是廣東民眾禦侮救亡會歌詠隊。
另一首由何安東在1939年創作的抗戰救亡歌曲《保衛大廣東》,也是由伍伯就用粵語演唱,歌詞更將國父革命、黃花崗先烈精神融匯其中:
「同胞三千萬眾,必須保衛大廣東;大廣東,革命策源地;總理遺風,不怕死,竭誠多強勇,誰不稱頌,誰不尊崇;黃花崗,先烈人人皆為眾,白雲山木棉處處多英雄,錦繡山河當愛護;不怕敵人飛機大炮勢狼凶,保住抗敵生命線,必須保衛大廣東,保衛大廣東!」
何安東的創作成就,與救亡抗戰緊密相連。他的作品表達了對中華民國、對國軍、對領袖、對國父深切的熱愛和敬重。在當時的時空脈絡下,這不是個人崇拜,也不是國家主義,而是在民族存亡一線間的自然情感。昂揚向上的曲風,並不僅僅是何安東心中的樂觀,因為誰人都知道,八年抗戰是漫長的,是艱苦的,是充滿悲苦的。但藝術家心中,抱持的永遠是必勝的信念。因此,我們今人能夠從何安東的音樂作品中感受到無盡的希望。
廣州淪陷後,何安東跟隨學校一道南遷進入香港,繼續從事音樂救亡的事業。他的作品,香港的廣播每天會透過無線電向海內外放送,深深打動了萬千前線將士和海內外華人。音樂是柔軟而堅韌的抗敵武器,是無形的利器。正因為如此,當1941年日軍攻佔香港後,何安東被日軍逮捕,關入拘留營,險遭處決。
(相關報導:
徐全觀點:軍歌《出發》激昂澎湃,相關人物卻難敵道德批判之巨浪
|
更多文章
)
豈止何安東?緊跟形勢,卻仍未追上形勢
1949年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大分水嶺。知識分子在這一年、在人民政權建立的歷史抉擇下,面臨著南渡和北歸的考量。何安東顯然選擇了留在中國大陸,擁抱新生的紅色中國。這是他當時的選擇。回望當時的歷史,左翼思潮是一種潮流。這些左翼元素,深深烙印在何安東的作品中。曾經為《全國總動員》填詞的何芷,就是中共黨員,1949年後一直從事文化事業。曾經為《奮起救國》填詞的陳黃光,因為從事中共地下工作,於1934年年底被國府逮捕,1935年年初遭到處決。這些都是時代的符號和選擇。
何安東留在中國大陸後,緊追形勢,試圖讓自己跟上不斷發展、不斷變化的革命形勢。他創作了歌頌共產革命勝利的小提琴演奏曲《解放組曲》。1950年韓戰爆發後,他創作了歌曲《痛恨美帝》和鋼琴曲《醒獅》。不過,無論藝術家們怎麼努力,似乎都無法追趕形勢。
何安東曾任廣東音樂家協會副主席。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分子。這直接導致了他的兒子何超東報考音樂學院時未能通過「政治審查(俗稱政審)」,最後只能前往廣州音專就讀。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何安東受到迫害,何超東更名為何東。在文革大串聯時期,何東曾經到北京探望指點過他的馬思聰,結果看到了馬思聰被打倒的通告,更聽聞馬思聰被毆打到肋骨斷裂、被紅衛兵逼迫吃草。何東後來被分配到海南島一個偏僻地域。文革結束後,何東赴美,成為優秀的音樂家。他的父親則在1994年過世。
曾經為何安東多首作品擔綱主唱的伍伯就,其父是擔任過民國初年國會眾議員的辛亥革命元勳,後被袁世凱殺害。伍伯就長年在國外學習音樂,信仰天主教。他的母親則專心在國內打理籌款建立的醫院。伍伯就一直忠誠於中華民國,因而1949後,他的母親和哥哥遭受了政治運動一次又一次的衝擊和迫害。母親最終抑郁而終。哥哥則被拘捕然而遭到下放勞改。伍伯就曾與國立暨南大學首任校長鄭洪年之女鄭漢生結婚,但鄭漢生英年早逝。伍伯就的孩子們在1949後都居於中國大陸的祖母處。伍伯就直接致函中共總理周恩來,希望讓與孩子團聚。最終經周恩來批示,伍的後代得以離開中國前往歐洲。但在中國大陸的聲樂史中,伍伯就失去了記載的席位。
至於讓作者第一次聽到《全國總動員》這首歌的黃洪,他1918年出生,廣東人。他出生名門世家,七七抗戰爆發時居於澳門,後加入粵系國軍的第十二集團軍,成為國軍第六十五軍的一名軍官,經歷了八年抗戰的烽煙。1953年,黃洪被當作國民黨殘渣餘孽和歷史反革命,被逮捕押解到湖北接受勞動改造。這一改造,就是三十年時間,一直到1983年才獲得自由,回到廣州,拮据地生活在廣州城郊結合部的公租房中。2021年,黃洪病逝,享年103歲。但值得慶幸的,是黃洪的晚年得到了中國大陸關懷國軍老兵志工的深情和熱心關懷,定時、不定時,這些志工們會前往其家中探望、致送慰問品,為其生活、治療募款;其身後事,志工們也操持其中。可以說,黃洪的晚年,過得較為有尊嚴、有幸福感——來自中國民間的幸福感與關懷。
風沙萬里月仍明、弦彈血史亦流芳
2015年9月,值抗戰勝利70週年,中國大陸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佈了「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網絡投票結果,《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團結就是力量》、《黃河大合唱》、《大刀進行曲》、《游擊隊歌》、《松花江上》、《畢業歌》、《南泥灣》、《歌唱二小放牛郎》入選。何安東作為最早創作救亡音樂的作曲家,作品並不在其中,其背後原因,發人深思。
風沙萬里月仍明、弦彈血史亦流芳。國軍不是那個八年的配角,而是主角。為他們謳歌的藝術家們不是那段藝術史的配角,而是主角。音樂家們在那個滄桑而輝煌的八年中,以自己的音符投入到了那場戰爭中,他們的作品與萬千前線國軍將士一道,築成了保家衛國的鋼鐵長城。而音樂家們後來經歷的滄桑坎坷,也讓這道長城更加巍峨、挺拔和充滿浩然凜冽之精神。這是一段不能忘卻的歷史,一段用音符弦彈留下的歷史,不能忘卻,也未敢忘卻。
(相關報導:
徐全觀點:軍歌《出發》激昂澎湃,相關人物卻難敵道德批判之巨浪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