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認為黃埔百年歷史,學校歷經廣州、南京、成都、高雄鳳山四個時期。不過黃埔史上,「分校」是不能被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分校培養的軍校生和本部學生一樣,成為國民革命軍的骨幹和中堅,本校生和分校生在學歷上的含金量是一樣的,所以分校生是響噹噹的黃埔子弟。百年來,黃埔各個分校的成立背景各不相同,地方勢力、中共對分校的影響也恐較之於本校來得更大。但分校歷史也就匯聚成了黃埔百年歷史的重要篇章,其輩出的人才對歷史、國運也產生了極大影響。黃埔歷史上的第一所分校,就是1925年12月成立的黃埔軍校潮州分校。它是國民革命軍東征的產物,黃埔與國民革命力量紮根粵東的成果;當然,也是中共在粵東推動工農運動的試驗場。潮州分校的創辦,也見證了國民政府在傳統宗族地區建構「國家軍隊」的努力。
因應東征而誕生 國軍主導VS.「國共合作」
1934年黃埔建軍於廣州。1925年春,為了鞏固廣州安全,大本營開始東征陳炯明。東征軍攻佔潮汕後,包括黃埔學生軍在內的東征力量損失不小,基於休整和培養、補充軍事、政工幹部的需要,當時蔣中正考慮在潮州一帶開設黃埔分校。具體事務由何應欽將軍負責。
在潮州設立分校,對於擴大和宣傳國民革命思想具有很大作用。中國向來地域觀念嚴重,很多人只是知宗族、鄉親、省份,而不知有國家。在廣東,誕生黃埔軍校的廣州是廣府文化,追隨孫中山的粵軍有廣府人、有客家人。而黃埔校軍則很多來自江浙。當校軍、粵軍東征到另一個創統文化區域——潮汕時,語言和風俗障礙成為擴大國軍陣容的壁壘。在當地興辦軍校,就地吸納在地人才,反而是讓潮汕民眾接納國軍革命思想的重要方式。潮州籍黃埔生林德三就曾經說:國軍在潮汕宣傳革命思想,一直用國語,這對潮汕民眾來說很吃力,也達不到效果;有了本地學生作溝通橋樑,效果則好了很多。
1925年12月18日,「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潮州分校」(1926年,伴隨黃埔本校更名,又相應更改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潮州分校」)正式成立,設址於潮州李厝祠。校長為蔣中正、黨代表為汪精衛、教育長為何應欽將軍;政治部主任為周恩來。蔣中正作為校長,親自出席開學典禮,並發表講話,其演說高度推崇何應欽在黃埔軍校以及潮州分校中的地位,認為潮州分校學生可以獲得何應欽的教導,是非常幸福之事;可見,在國軍史觀中,潮州分校的靈魂人物是何應欽,其文曰:
(相關報導:
徐全觀點:曾被修改歌詞的抗戰歌曲與音樂家人生悲歌
|
更多文章
)
「今天是潮州分校開學的一天,各位官佐學員從今天起,通同要遵守總理遺囑,努力為國民革命工作。本校長創辦這個分校的意思,就是要將各位從前在軍隊、在社會所染的惡根性和惡習慣,通同要在這學校裡洗滌乾淨,造成一個真正革命的人才,練成一個打不倒的鋼鐵漢。今天在這裡各位大多數都是學員,入伍生現在還沒有完全進校,想你們初次到這裡來,一切似乎都有一點不習慣的。但是你們要曉得,你們得進這個學校,可似入過化學室一樣,變成別一種性質出來,完全是一種好機會,這次如果不改變,不把你們收進教育成才,那末,你就永遠沒有希望,沒有出頭的日子。這分校的教育長,就是黃埔軍校的總教官,對於黃埔軍校和本軍,是很有成績和歷史關係。各位今天得到這個好教育長來教育你們,這是你們無上的幸福,望各位學員生從今天起,隨同教育長學本領,做個真正的革命軍人和孫文主義的信徒。不要隨便將日子度過去,如果不用心求學將時間浪費,也是和沒有進本校一樣。服從命令,遵守紀律,軍隊像全副機器一樣,關鍵一啟全副機器要隨之發動。不然,那副機器就沒有用了,軍隊命令一發,紀律一定,全數軍隊要服從遵守,如果軍隊不服從命令和遵守紀律,到了打仗的時候,連長不能管排長,排長不能管班長,班長不能管士兵,就使軍隊裡頭有幾百萬幾千萬人,好像那副無用的機器一樣,那就不成為軍隊,不能打仗,你們進到這校裡來,系學熟軍事學和政治學,以備日後出來組織能服從命令的革命軍隊來打仗。所以對於命令和紀律兩件事,一定要特別注意。我們革命軍人,係要能夠奮鬥,能夠犧牲,以苟且偷生為莫大恥辱,以死在陣線上為無上光榮。因為我們革命軍人,係為主義而戰,為救國救民而戰,不是為求升官發財而來的,如果不認定目標,被人家騙去做人家的走狗,去送死,死了是冤枉的。敵人!軍閥官僚買辦土豪帝國主義者!用種種的手段來侵略我們,壓迫民眾,正是彼為刀俎,以人民為魚肉,欲圖挽救,革命是唯一的出路,如果不革命,父母妻子,將永遠都要被人家壓迫做人家的奴隸,所以想父母妻子有出頭,要國家強盛,要國家強盛非努力於革命工作,去打倒我們的敵人!軍閥和帝國主義!不為功。所以革命軍人,不是掛著個革命招牌,就算盡了職的,有許外面自認為革命,而且行為實幹反革命的事,那是假革命,反革命不算做革命軍人,真正革命軍人,要效法革命的先烈,挾犧牲的精神,做孫總理的信徒,遵守著三民主義的黨綱,為革命而奮鬥,務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才能名副其實,才算是真正革命軍人。校中設置這條教號令,很是森嚴的,你們須知道這不是防範你們,不是禁止你們,不過用這來誘掖提醒你們,使你們向著革命條路走罷了。你們未入這個學校以前,處於惡劣的環境,為其慣習所染汙,今日進了這個軍隊,洗滌其舊,灌溉以新,心性和舉動,大大的不同,前日還配上一個普通軍人,今日變成了一個革命軍人,進過這校,好像新生出來一個樣子。這個學校有造於你們的功力不少,你們要知道這學校之可貴,千萬不要忘過,凡是教過你們的,要敬重他,凡是在校出來的同學,要相與互相扶持,去實行革命的工作。這裡學員中,想有經過好多打仗來,講起打仗的經驗,恐怕官長不如你們,但是自歐洲打一戰後,戰況猛烈迅速,日新月異,因此戰陣也日日不同,官長教授你們的課程,同是革命的工作,意氣相屬如手足,沒有不打勝仗的。今天所講的話,不但要牢牢記著,還要時時警醒,樹立這些革命就有成功的希望,你們能夠這樣做去,才不愧招收你們,才無負於我今天所講的話,你們努力吧。」
作為教育長的何應欽在致辭時,著重強調了課程教育和學習的重要性,他特別關注的,是防止潮州分校中來自全中國各省的學生因為地域而產生對立或派系,足見當時的國軍政工教育,非常期待透過軍校培養來打破「地域」對晚清以來中國軍人的價值與服從觀念之影響,著力打造一支「國家軍隊」:
「本教育長今天得到這個機會,同各位學生在一齊來研究學問,做革命工作,這是一椿很快樂的事情。學校是造就人才的地方,軍官學校是造就軍事人才的地方。總指揮創辦這個分校的意志,就是要造就本党革命的幹部人才,將來為本黨效力戰場,殺敵致果,諸君在本校成績良好與否,與本黨前途有密切關係的。各位負了這種重大的使命,必定要立堅決的志向,從今天起就要一心一意的去準備革命的武器,革命武器是什麼呢?就是學問,就是本黨的三民主義。學問是我們第二生命,三民主義是我們光明大道,救國救民的良藥。在這期間很短暫的學校,如果不去研究學問,不去徹底瞭解主義,這幾個月馬上就過去了!畢業之後,恐怕無論什麼事情,都幹不了的。從課程安排上,軍政、政治兩部,軍事部裡面,是五大教程,典範令、軍隊教育法等等,政治部裡面,三民主義、各國革命史、本黨史及其他關於帝國主義侵略史。對於操場野外的動作,大概都知道一點。兵卒的動作,班長的技能,是很緊要的。只要是本党的黨員,不但要守學校的紀律,還要服從命令,下級對於上級,一定要誠實,團結精誠,這四個字,更加要永遠的記住。今天在我們的學員生當中,有各省的,也有惠潮梅各屬考取的,大家要如兄如弟,相親相愛,萬不可分省界、分縣界,我們是革命軍,是要同生同死,是要同患難同安樂,不要說是同學,就是旁的人,如果能同我們一齊去幹國民革命工作的,我們都要以他為同志。還有一層,就是黃埔本校光榮的歷史,分校的學生,不可以不知道的,在去年五月間,黃埔本校成立的時候,廣東的局面,是很危險的,這時候廣東的軍隊,差不多都是不革命的,假革命的,反革命的勢力,秋間商團造反,第一期學生,沒有畢業,因為槍械問題,就去服各種勤務。今年春,出發東江,夏間回師廣州,秋間肅清反革命派,二次東征,第一、二期的學生,差不多沒有一次不在內,他們因為受了這種嚴格的教育,才有這樣的結果,望各位要努力!將來要比第一、二期的同學,還要光榮地替本黨做出很大的事業來,使本黨一天一天地發揚光大!一天一天地向上前進!一切事業,都有今天的立好根基,望各位努力吧。」
課程設置分為軍事和政治兩大類,與廣州同時期的黃埔本校一樣。按《國民革命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潮州分校第二期學生軍事政治教育綱領表》之規定,潮州分校學生所學習之課程,學時為六個星期。學生課程分為軍事、政治兩大類。軍事方面,分為學科和術科。軍事學科課程包括《圖上戰與實施》、《野外戰與實施》、《兵棋作業》、《沙盤演習》、《軍制》、《兵器》、《地形》、《築壘》、《交通》、《軍隊教育》及《衛生學》。軍事術科課程包括《步兵教練》、《射擊》、《陣中勤務》、《技術》、《特種武器操法》及《野營演習》。可以說,涉及到通常軍事教育的專業課程,潮州分校是門類完整、設置立體。
學生政治課程包括了《三民主義》、《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世界革命史》、《政治學概論》、《經濟學概論》、《社會科學概論》、《社會主義》、《黨的組織問題》、《軍隊政治工作》、《特別演講》。從政治課程設置上可以看到,當時的潮州分校非常嚴格和準確在貫徹「政治建軍」、「主義建軍」的精神戰力教育,階級革命與左翼化的色彩非常濃厚。
潮州分校總共開辦了2期,第一期畢業學員348名,第二期畢業學員380名。畢業生離開校園即投身到國民革命的軍事洪流中。不過,與東征、北伐、抗日的國軍歷史一樣,只要是現代中國歷史上「光榮而偉大」的好事情,大家都覺得自己的功勞不能被忘掉。於是乎,關於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的誕生,在中國大陸方面和中共黨史中,有另一種解讀:在紅色共產革命史觀中,固然不否認蔣中正是黃埔校長,也不否認何應欽負責籌辦黃埔潮州分校;但共產革命史觀認為,潮州分校之所以能夠誕生,最重要的靈魂人物是周恩來;蓋因周恩來在國軍東征勝利後,擔任東江行署專員,何應欽是潮梅善後督辦,二人可謂執掌粵東潮州、汕頭、梅州一帶的行政大權。辦軍校不光是軍隊的事,還要有地方配合,所以怎麼能忽略行署專員呢?況且,周恩來還是東征軍的總政治部主任,潮州分校的8位政治教官中,有2位是著名的共產黨人蕭楚女、惲代英。所以,黃埔潮州分校誕生,在中國大陸被視為是「國共合作」的產物。
軍事人才輩出 名人亦不少
很多人探討黃埔歷史時,只把本校誕生的名將看作是黃埔光環的產物。但實際上,包括潮州分校在內,有名的教職員、軍校生絕對不少,有些成為了國軍楷模,有些成為了國軍大官,有些則見證了時代滄桑。
今天的高雄鳳山陸軍官校學生宿舍樓,多以國軍先烈之名加冠。其中之奇樓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宿舍建築。之奇樓是為了紀念國軍名將戴之奇而命名。戴之奇就畢業於黃埔潮州分校。他參加北伐、剿共、抗戰。特別是在抗戰中,先後參與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是蔣中正非常信賴的國軍將領。曾擔任過最為效忠中華民國的國軍青年軍第201師師長。國共內戰時期,最終在蘇北戰場上自戕成仁。國軍第六十六軍一五九師四七七旅副旅長黃紀福陣亡於抗戰時期的南京保衛戰;浙江金華警備區副指揮官程嘯平在1941年的紹興阻擊戰中抗擊日軍陣亡;台州守備指揮部司令蔣志英在1941年5月抗擊日軍進攻犧牲於海門。他們都是潮州分校的國軍楷模。
(相關報導:
徐全觀點:曾被修改歌詞的抗戰歌曲與音樂家人生悲歌
|
更多文章
)
另一個很有名的國軍名將,總是出現在中國大陸的影視劇中,而且形象不太正面,他就是毛人鳳,大家稱為「毛座」。毛人鳳也是潮州分校的學生。後來跟隨戴笠,成為了軍統老二。軍統在剿共、抗戰中,角色非常突出,中國大陸各種諜戰影視劇,固然立場不同、刻畫情感各異,但都把這群人視為是一批能力高、出手快、意志強的軍人。戴笠這個名字和軍統連在了一起;而接替戴笠的毛人鳳,則和保密局這個名字連在了一起。熒幕上,他們的信條是「同志如手足、團體即家庭」。「毛座」總出現在訓話場景中,一派大官的威風,那麼大家總要知道他是哪個學校的。千萬不要以為他是一個沒文化、只會打打殺殺的武夫,「毛座」絕對唸過書,但剛抵達潮州入學的毛人鳳最終卻因為身體難以適應、水土不服,而在一段時間後選擇了離校。
在潮州分校的軍校教官中,為抵御外侮而犧牲的典範人物是滕久壽。他最早畢業於貴州陸軍講武堂砲兵科,後來從貴州故鄉南下廣東,參加國民革命軍。黃埔潮州分校成立之後,他成為了軍校教官,後參加北伐,先後在郭俊男第十軍、第十七軍任職。1932年一二八淞滬戰役時,滕久壽擔任上海吳淞區要塞參謀長,為抵抗日軍進攻而陣亡成仁。2020年8月31日,即抗戰勝利75週年前夕,中華民國國防部陸軍司令部於台北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舉行「中華民國忠烈將士故譚嘉範少將、滕久壽中校、周劍敵上尉及章鋒下士靈位入祀典禮」,由時任陸軍司令陳寶餘上將擔任主祭,陸軍官兵代表及臺中市中央軍事院校校友會代表與祭,以崇祀先烈,表彰忠勇國魂。陳寶餘上將在政戰主任楊中將、後備指揮部政戰主任武少將及航特部副指揮官郭少將等人陪同下,前往忠烈祠主持烈士靈位入祀典禮,典禮開始後,先奏《中華民國國歌》,後由陳寶餘上將向烈士靈位上香並獻花致祭,隨後在祝讀代表恭讀祭文後,率全體與祭人員行三鞠躬禮,陳司令也向與會人員握手致意,禮成後陸軍儀隊官兵手捧烈士靈位,移靈至武烈士祠進行安位,典禮過程莊嚴隆重。滕久壽之靈得以安息。
另一位值得探討的教職員是王昆崙。王昆崙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文武大家。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的他,追求時髦、緊跟潮流,首開勇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批評方法論來研究《紅樓夢》之先河;還成為了國軍將領。早年參加國民黨,後來覺得國民黨不夠革命,參加了中共,又覺得中共太極左,回到了國民黨;但最終還是成為了中共。這種搖擺在1949年之前,讓他一直立於不敗之地,卻在1949之後帶來了麻煩。他在1949的抉擇中,與他的表兄弟、接替蔣中正擔任過國立政治大學校長的大學問家顧毓琇,採取了完全不同的立場,留在了中國大陸。文革中,進了赫赫有名的秦城監獄,繼續在裡面學習馬克思主義。直到定居美國的顧毓琇回中國探望,才促發北京將其釋放。
(相關報導:
徐全觀點:曾被修改歌詞的抗戰歌曲與音樂家人生悲歌
|
更多文章
)
工農運動之後盾 北伐東進之先鋒
國民革命軍是篤信主義、發動民眾的革命軍隊,因此群眾運動是國民革命軍政治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粵東潮汕地區,是傳統中國農村社會的典型區域——宗族勢力巨大,地主鄉紳階層對農村具有極大的影響力。這些在1925年、1926年的三民主義革命軍人看來,是舊時代的符號、是國民革命的對象。大搞農民運動、打土豪、分田地,這是當時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的政策。在國民革命大本營廣州,有一個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農運講習所就隸屬於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當時負責農講所課程的最重要人物,是號稱中共「農運大王」的彭湃。彭湃在黃埔潮州分校一帶發動的海陸豐農民運動,被作為農運典範寫進了中國共產革命史。參與海陸豐農運的很多左派革命骨幹,成為了黃埔潮州分校的學生。例如侯楓,他就是參加農運在先,然後入讀黃埔潮州分校政治科,期間加入中共。畢業後,成為一名劇作家,參與中共外圍組織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李雲貴、劉光夏、李上達、劉孟槐、劉瑞生、魏赤、吳漢超等畢業生,或是在潮州分校、或是在畢業後,加入中共,成為中共紅軍將領,有的陣亡於國軍剿共時期;有的則是死於中共紅軍自己的「肅清反革命運動」。
除了動員民眾之外,黃埔潮州分校在軍事上的意義不容忽視。傳統上理解的北伐戰史,多是向湖南、湖北、河南一帶之北進歷程,較為受到關注,較為有名的是武昌攻城戰;或是奠定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地位的江蘇龍潭戰役;或是進攻江西南昌的攻堅戰。後世似乎對閩粵一帶的北伐戰事知之不多。這實際上忽略了鎮守粵東的國軍第一軍之作用。1926年北伐開始後,為防備孫傳芳勢力從福建進攻粵東潮汕地區,作為蔣中正嫡系的國軍第一軍一部,鎮守粵東的潮汕、梅縣地區,其部隊新鮮血液多來自潮州分校。軍校武器、設備也成為防衛潮汕的軍事物資。後來潮汕地區的國軍在何應欽指揮下,不僅抵抗住孫傳芳部來自福建方向的進攻,更成功反擊從而佔領福建,不僅穩固了廣東大後方,也成功開闢了新的北伐戰場,成為北伐戰爭中一段重要的東進歷史。
孫傳芳的立場——歷史的另一種思考
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的很多畢業生,成為了國軍第一軍的幹部,也為國軍在北伐期間穩定粵東大後方、鞏固東征戰績成果,提供了堅實保證。不過,當時與粵東地區國軍和黃埔潮州畢業生作戰的敵人孫傳芳集團,他們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一支武裝集團呢?
實際上,從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前後起,國軍方面對孫傳芳一直採取的是盡量不發生軍事衝突、爭取合作招安、將其部隊編入國軍的策略。這麼做的目的是讓國軍在湖南、湖北能夠與直系的吳佩孚專心作戰、不至於讓國軍兩面受敵。孫傳芳也不願意和國民革命軍發生衝突,雙方在北伐前後進行過不下三次的接觸,但最終無法達成合作。在當時的歷史中,很多國軍部隊,包括唐生智領導的第八軍、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都是後來加入國民革命軍的。孫傳芳是東南五省的負責人,地位不容小覷。但何以孫傳芳未能成功接收招撫呢?
後世學者的研究認為,國民革命軍和孫傳芳之間最大的衝突,是當時國民黨的聯俄容共政策。孫傳芳一再用致蔣中正的私人信件和公開電報表示:國民黨為激進分子所把持,黨政軍完全為蘇俄操控,雖然口號是「打倒帝國主義」,但蘇俄又何嘗不是「帝國主義」;且如果孫中山仍然在世,斷不會允許徒子徒孫利用侵略中國成性的俄國人之手,來摧毀中國前途。而國民革命軍方面給孫傳芳的條件是吞併式吸收:改旗易幟,加入國民黨。雙方最終不歡而散。在北伐軍成功於湖北武昌擊敗吳佩孚後,國民黨不再有後顧之憂,開始向孫傳芳佔領的江西、福建發起攻擊。閩粵邊境地區的國軍部隊,就是蔣中正最嫡系的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一部,由何應欽指揮,不多久就攻克福建全境。
(相關報導:
徐全觀點:曾被修改歌詞的抗戰歌曲與音樂家人生悲歌
|
更多文章
)
孫傳芳和國民革命軍在當時各有政治理想和信仰。在當時的黃埔生看來,孫傳芳已經是「老舊昏聵的軍閥」、「反動派」,必須打倒,否則國家民族不足以解放。閩粵地區宗族、農業發達,中共及黃埔潮州分校學生從事的農民運動,撼動了創統中國農村的鄉紳社會結構。這些在孫傳芳等舊式軍人看來,是挖中華民族之根基。時過境遷,我們看歷史,不能只從勝利者的視角看;也要看看對手當時的想法。因為,很多對錯是伴隨時代變遷而變化的。另一種的歷史思考,有時真的很重要。
廣州黃埔本校的粵東直屬分部 打破地域藩籬的嘗試
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是黃埔歷史上的第一所分校,意義深遠。它存在時間不長,僅約一年左右,共培養了兩期黃埔生。它的誕生,是國民革命軍東征的產物,其教學人員、教學科目、受訓部隊學員,基本上是廣州國民革命大本營人員的東移,例如屬於蔣中正嫡系的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很多軍人成為潮州分校學員。且這所分校是由蔣中正、何應欽親自指揮創立,因此,就黃埔軍校本身而言,潮州分校實際上是廣州本校在粵東的一個直屬分部,完全隸屬於廣州本部,也可以說,它是廣州的黃埔革命力量向粵東地區擴展的成果。這和後來一些黃埔分校是地方實力派擴大力量、或中央與地方實力派妥協平衡而創辦分校的情形,完全不同。例如中央軍校昆明分校,就是南京國民政府和雲南龍雲當局協作、共同創立的產物。
潮州分校在其存在的不長的時間中,為國軍輸送了一批軍事幹部的同時,也為中共方面在粵東和更廣大地區的工農運動、軍事鬥爭培養和提供了人才;或是為中共的工農運動人才進行了軍事化的培養。但整體上,中共在黃埔軍校潮州分校中的作用和影響並不大,學校創立、招生、教學的工作,起到主導作用的仍然是國軍。作為黃埔軍校歷史上的第一所分校,它所具有的意義和研究價值,是永遠不能夠被忽略的。
(相關報導:
徐全觀點:曾被修改歌詞的抗戰歌曲與音樂家人生悲歌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