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以前的唱片專輯中,謝雷、張琪等歌手的演唱曲目都出現了《杯酒高歌》這支1930年代的抗戰救亡歌曲。《杯酒高歌》旋律輕快、進行曲風,歌詞充滿浪漫、樂觀、犧牲的愛國情懷,在抗戰救國年代堪稱救亡歌曲之經典。然而,與這支歌曲相關的人物,在抗戰勝利後卻是命運坎坷、飽經滄桑。《杯酒高歌》旋律取自美國,它的日本、韓國版本,則見證了兩國從戰爭的廢墟中逐漸崛起、繁榮的歷程。同一首歌、不同的際遇,也詮釋了不同國家、民族對戰爭的不同感知和理解,命運自然也就有重大差異。深圳的日本孩童遇刺身亡,更是昭示一個無法迴避的道德與現實命題:如果一個戰勝國的格局、發展、文明,不如戰敗國甚至前殖民地,這大概不是一種成功。
源自美國緬因大學的學生歌 中共特工填詞中文版
很多台灣人和海外華僑對《杯酒高歌》並不陌生,它的歌詞是:
「舉杯高歌救國軍,灑熱血抗敵人;糧缺彈少勇戰爭,聽歌聲壯列入青雲;又高歌對我同胞們,莫忘記敵寇深;大家一齊向前進,為民族犧牲不顧身。救國軍,鐵似心,不怕饑餓風霜雨雪深;救國軍,鐵似心,憑赤手與那槍炮拼;救國軍,鐵似心,流鮮血喚回民族魂;救國軍,鐵似心,拼生命救沉淪。又舉杯高歌救國軍,灑熱血抗敵人;苦是生活鐵是心,開民族戰爭第一聲;又高歌對我同胞們,齊加入救國軍;不怕敵人炮火兇猛,看我們血肉築長城。」
不過在戒嚴時代的台灣,「為民族犧牲不顧身」,一度被改為「為國家犧牲不顧身」。這種修改究竟是基於什麼考慮,大概只有當時的文化管治部門最清楚。杯酒高歌,廣受好評,1970年代的國軍藝術劇亦以杯酒高歌命名。
但其實,這首歌源自美國。它的曲作者是1904年美國緬因大學(University of Maine)學生Lincoln Colcord。他當時無意中發現由美軍軍樂隊指揮E. A. Fenstad創作的一個進行曲。Lincoln Colcord為其填上歌詞,內容是歌頌友誼、號召大家舉杯高歌、讚美生活。Lincoln Colcord想以此作為學校的學生之歌,但初期遭到學校拒絕,認為學校不准售賣酒精飲料,這首歌實在有傷風化。但最終還是校長高度評價了這首歌,最終讓The Maine Stein Song流行開來,並成為許多電影的配樂。
(相關報導:
徐全觀點:捍衛真實的抗戰歷史與尊嚴——中國大陸關於《黃河協奏曲》的爭論
|
更多文章
)
The Maine Stein Song誕生之後,風靡全球。1935年,歷經了一二八淞滬和1933年長城抗戰之後,華北地區的中日對抗局勢加劇。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也追趕進步和救亡潮流,將女詩人安娥重新為The Maine Stein Song重新填詞的作品《杯酒高歌》灌成唱片,主唱是當時的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的年輕女高音歌唱家郎毓秀。安娥曾在北京國立藝專讀書,後來加入中共,並前往蘇聯深造,成為紅色特工。在蘇聯學成後,回到中國的安娥潛伏在國民黨機構,進行地下工作。安娥後來成為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歌曲部主任,創作了《賣報歌》、《漁光曲》等著名歌曲。但安娥極為成功的一項使命,是將著名作家田漢發展為中共黨員。安娥與田漢也成為情侶,最終結為夫妻。田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詞作者,著名左翼劇作家。主唱郎毓秀,是著名攝影家郎靜山的女兒,長期從事音樂教育。
《杯酒高歌》誕生後,迅速流傳大江南北,香港歌林公司以及南洋的唱片公司,先後為這首歌製作唱片,對抗戰救亡起到了非常大的歷史作用。毫不誇張地說,當時有相當一批歌唱家、詞作家、作曲家,思想左傾、同情中共,創作出的救亡文藝作品充滿了革命色彩。例如《犧牲已到最後關頭》的詞曲作者孟波、麥新,都是中共黨員。抗戰救亡歌曲在他們的演繹下,不僅有國族戰爭的呈現,更有左派的民族解放烙印。
國共戰爭後的滄桑
不過,《杯酒高歌》在歌詞上始終是歌頌全民、歌頌全體國軍,這與高度強調歌頌工農、歌頌人民軍隊的藝術宗旨並不相符。這種全民性過盛、階級性不足的救亡歌曲,在1949年後被逐步淡化。《杯酒高歌》雖然沒有明確被禁,但也漸漸在中國大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不過反而在台灣、香港和海外華社,《杯酒高歌》作為抗戰救亡的典範之作,繼續流行和風靡,也沒有因為詞作者是「紅色特工女郎」而在戒嚴時代被禁止,這的確是一個意外。
安娥和田漢結婚後,成為中共在文藝領域的革命模範夫妻。1949年中共建政後,安娥在官方劇院擔任創作員。他的丈夫田漢成為文化部高官,掌管戲劇界,漸漸捲入到1949後的政治漩渦中。田漢是非常忠貞的共產黨員,緊跟毛澤東路線,但同時也具有傳統士大夫的精神。他珍惜傳統中國戲劇,反對用國有化的方式去干預和管理傳統戲劇人員的創作與演出。同時,他也以自己的作品為民請命,反映1949後城鄉政治運動中的民間疾苦,人稱戲劇界的「田青天」。這種心態和作為顯然與新社會格格不入。毛澤東曾嚴厲批評田漢及其作品是「死人」,覺得田漢等藝術家只關注古代,而不歌頌社會主義。故此,毛澤東指責周揚、田漢掌管的文化部是「帝王將相部、才子佳人部、封建死人部,文藝作品中永遠沒有工農」。
毛澤東在上海的親信柯慶施更是在1962年發起「大寫13年運動」,要求戲劇界好好歌頌一下1949以來的偉大成就。田漢的壓力與日俱增。此時的安娥,健康每況愈下。1964年7月,「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閉幕總結大會」在北京舉行。特務頭子康生忽然發難,指控田漢的作品《謝瑤環》是「大毒草」。自此,田漢開始靠邊站,後來被撤職、審查。1966年文革爆發後,田漢被關押進入秦城監獄,最後死在獄中,病逝時與劉少奇一樣,火化單上連真名都不能寫。田漢在文革中的悲劇不是起因,而是1950年代起一連串事件的結果。此時,他的妻子安娥無法經受打擊,中風在床,但也無法逃脫迫害和審查,最終在1976年過世。
(相關報導:
徐全觀點:捍衛真實的抗戰歷史與尊嚴——中國大陸關於《黃河協奏曲》的爭論
|
更多文章
)
為《杯酒高歌》擔任主唱的郎毓秀情形略好一些。郎毓秀家學深厚,對父親很愛戴。郎毓秀友人曾回憶,她與男朋友因庚子賠款而赴比利時留學,七七抗戰後回到中國參加抗戰。她的男友則參加國軍,在極為慘烈的中條山戰役被日軍戰俘。郎毓秀頗有女俠風範,當時二十多歲的她,隻身到日軍的戰俘營,與男友結婚,然後又一起逃出戰俘營,得到百姓的幫助,一路輾轉到成都大後方。郎毓秀的這些故事,都是她文革中被迫害而在「牛棚」遭受關押下放、接受批判時交代問題中所講述。
文革中,郎毓秀的丈夫是鐵路醫院院長,被打倒。郎毓秀自己也遭受迫害、被批鬥,被禁唱多年。郎毓秀生前對遭禁唱難以釋懷。抗戰時期,藝術家們遷往四川大後方。郎毓秀作為著名歌唱家,其演唱會和唱片很受歡迎。她在生前受訪時提及,到四川后,她的音樂会的票也很容易卖,原來她的唱片在四川很早就有了;唱片目录和演出的报道,她的父亲曾经保留过全部,但是最後全部在文革中被抄家沒收。文革結束後,郎毓秀開展藝術告別之旅。2012年,郎毓秀病逝。
日韓的「快樂」主軸:另一個意境
經受二戰激盪的國家還有日本和韓國。不過,較之於The Maine Stein Song在中國變成抗戰救亡歌曲《杯酒高歌》,日本和韓國似乎較為原汁原味保留了原曲的祝酒和歡樂精神,而沒有加入過多的國族、戰爭等意象。
在日本,The Maine Stein Song被直譯為《乾杯の歌》,歌詞也貼近原本的英文大意,經常被合唱團用來在音樂會中演唱。值得一提的是,《乾杯の歌》還被改編為銅管樂版本,成為日本著名的NHK紅白歌合戦(紅白歌唱大賽)的入場曲目,構成一代人的回憶。紅白大賽是戰後日本非常有名的文化競技節目,取自日本傳統,寓意了一個繼承上古、但遵從現代文明價值的新日本的誕生。
在韓國,The Maine Stein Song被視為是歌頌友誼、祝福彼此的《祝酒歌》(우정의 노래),經常在音樂會的尾聲作為壓軸曲目,樂聲響起,觀眾會一同鼓掌打節拍,氣氛熱烈。韓國近現代音樂中,包括《大韓獨立軍軍歌》等,取自美國民謠、西方宗教素材的音樂作品極多。這與基督宗教在韓國的流行有莫大關聯。1945年韓國光復後,雖北部被蘇聯佔領,但南部歷經了韓戰的硝煙,最終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可以說,韓國的The Maine Stein Song,是韓國社會西化、獨立運動、民主化、自由化的寫照和產物,也是韓國文化欣欣向榮的印證。
勝利後的複雜寫照
寫作這篇文章時,逢918事變紀念日,中國深圳的日本學童被刺殺身亡,舉世震驚。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認為,這種做法,反映出一些中國人在心境上完全沒有戰勝國的格局,而是充斥戰敗國的不甘與憤恨,甚至還有一種與巴勒斯坦被佔領土極端分子類似的心態。這是令人疑惑的,也誠如作者一位朋友所說: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極端人士覺得今日中國比八年抗戰時期還要危險?
在作者看來,沒有錯,八年抗戰,贏了——但是,一個嚴肅而認真的課題是:打贏八年抗戰的那個軍隊,已經撤離了中國大陸,到了台灣;而國軍八年抗戰史的艱辛、坎坷、真相、榮耀、喜悅,在1949後是長期被抹殺和邊緣化的;即便是現在有限度被中國大陸官方認可,也是融匯在共產革命敘事之下,而且隨時會遭遇極左分子阻擊。因此,有相當一部分中國大陸人民,對真正意義上的抗戰勝利,是無感的,對抗戰中的慘烈也是沒有概念的。這些大陸人民沉浸在抗日神劇的鴉片中難以自拔,完全不知道戰爭為何物。淞滬、台兒莊、長沙會戰、814空戰等等,對他們這些人而言是一種「他者記憶」;張靈甫、方先覺等符號更是「被建構的負面記憶」。所以,抗日神劇中所表現的對殺戮的隨意表達,也就蔓延到了現實生活中。
所以,二戰後,日本已經開始用The Maine Stein Song來為紅白大賽助威,韓國已經用Stein Song來歌頌生活和友誼;在中國大陸,國軍抗戰歷史被邊緣,寫作了這首歌歌詞的作家和她的丈夫,卻是飽經風霜坎坷,這首歌在今日中國大陸也知之不多。真可謂「年輪依舊雪無痕」。假若有一天,外界認為:戰勝國的格局、發展、文明,還不如戰敗國甚至前殖民地,這大概不是一種成功吧。
(相關報導:
徐全觀點:捍衛真實的抗戰歷史與尊嚴——中國大陸關於《黃河協奏曲》的爭論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