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全觀點:軍歌《出發》激昂澎湃,相關人物卻難敵道德批判之巨浪

軍歌《出發》傳達的是中華民國軍犧牲、團結、負責的黃埔精神。(資料照,AP)

在台灣,很多服役過的朋友,以及參加過對日抗戰、國共戰爭的榮民前輩,一定對軍歌《出發》並不陌生。它的歌詞是:「槍在我們的肩膀,血在我們的胸膛,我們來悍衛國家,我們齊赴沙場。統一意志,集中力量,衝!衝破了一切惡勢力。幹!貫徹了國父的主張,抱定殺身成仁的決心,發揚中華民族之榮光。

這首軍歌誕生在中華民國八年抗戰的硝煙中,曲調昂揚、歌詞簡練,曾被製作成唱片、以無線電波和慰勞大會的方式紅遍大江南北,成為那個「地無分東西南北、人無分男女老幼」歲月中的救亡號角,鼓舞救亡士氣。1949年之後,《出發》成為了「政治不正確」的藝術作品,在中國大陸徹底消失,直到今天在中國大陸都無人問津。與此同時,與《出發》這首歌相關的重要人士,他們的後續人生則是經歷了頗多的人生風霜和坎坷。道德批判的巨大浪潮,讓《出發》消逝在中國大陸的音樂史書寫中。

詞作者係政戰先驅 作品家喻戶曉 影響數代人

《出發》這首軍歌誕生在八年抗戰救亡的時代,但是如今在中國大陸已經完全消失,反而在台灣被傳唱至今。一場又一場的紀念音樂會,《出發》幾乎是必定演繹的保留曲目。

今年8月21日,國防部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百年不變的愛國信念——慶祝軍人節暨八二三戰役勝利音樂」,其中的《英勇抗敵 浩氣流芳》環節,由歌唱家白玉光、巫白玉璽、胡待明演唱、國防部示範樂隊伴奏,演繹了《出發》,全場振奮。而在今年6月於高雄陸軍官校舉辦的「黃埔建軍100週年音樂會——肇建於黃埔 傳揚於鳳山」的表演中,亦由歌唱家和三軍官校、中正預校合唱團唱誦了此曲。2017年國防部為紀念七七抗戰八十週年舉辦的「碧血丹心 浩氣長存——美聲嚮宴巡迴音樂會」、2011年「國防部慶祝建國100年音樂會——黃埔精神 榮耀傳承」中,《出發》這首軍歌都沒有缺席。可以說,這是一首極為普及、大受歡迎、在任何時空背景下都可以起到激勵士氣、塑造精神戰力的作品。

一直以來,外界只知道《出發》的曲作者是1930年代著名音樂家勞景賢,卻並不知道詞作者是誰。其實,它的詞作者華文憲亦是大名鼎鼎、作品也是家喻戶曉。華文憲是中國浙江臨海人,1899年出生,畢業於上海音樂專科學校。他是一個非常有理想抱負和革命志節的人。他沒有用音樂去附庸風雅、追逐流行,而是在國民革命軍建立之時南下廣東,成為一名從事政戰、音樂創作與教育的革命軍人。華文憲如今最為人所熟知的,大概是《驪歌》這個作品。《驪歌》的旋律取自著名的蘇格蘭民謠Auld Lang Syne(中文稱《友誼萬歲》),是北伐戰爭時期的歌曲。老一輩的台灣人以及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國小、國中、高中甚至大學的畢業典禮,都會合唱《驪歌》,它的歌詞就是由華文憲所寫: (相關報導: 徐全觀點:高歌抗日救亡,戰後飽經滄桑─《杯酒高歌》相關人士的坎坷人生 更多文章

「驪歌初動,離情轆轆,驚惜韶光匆促,毋忘所訓,謹遵所囑,從今知行彌篤;更願諸君,矢勤矢勇,指戈長白山麓,去矣男兒,切莫踟躇,矢志復興民族。」

《驪歌》歌詞表達了華文憲作為一名有文化素養的政戰軍人,其心目中對國事之憂慮、對革命救國之期盼、對中華民國振衰起敝之願望。七七抗戰爆發後,作為軍人、也作為音樂家,華文憲開始積極從事軍歌的寫作。民國27年(1938年),為了加強對戰時軍政人員之培養,中華民國政府在四川成立了中央訓練團。華文憲擔任訓練團音樂幹部班副主任,更親身作曲、作詞,寫下了《中央訓練團團歌》,歌詞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