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許劍虹專欄:歐戰勝利80周年,一場中華民國沒有缺席的戰爭

如果把大陸時代包括的話,首位紀念歐戰勝利的中華民國元首是1945年時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中正。(國史館)

今年5月8日是歐戰勝利,即納粹德國戰敗80周年的紀念日。對大多數的歐美人士來說,這是一個西方文明或者基督文明得到救贖的日子,因為希特勒(Adolf Hitler)針對猶太人進行的種族屠殺規模之大,在歷史上實在是前所未見。如果納粹德國在這場戰爭中取勝,以亞利安人為中心的種族主義勢必將征服整個歐洲以及大西洋兩岸,成為西方世界的遊戲規則。

平心而論,或許美國在推動種族平等的歷史走的非常坎坷,直到今天都還是有少數族裔遭到歧視,或者是白人遭受少數族裔「反歧視」的案例發生,可總之我們現在的這個世界還是朝向比較多元跟包容的方向前進。最起碼美國社會的主流,對過去奴役黑奴以及迫害印第安人的歷史是在反思,且美國的族群組成也確實是隨著移民增加而越來越多元。

事實上美國也正是因為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尤其是經歷過經濟大蕭條的二戰美軍將士們在全球範圍內與軸心國作戰,透過與盟邦的接觸使美國走出過去孤立主義的色彩,變得更加開放。種族隔離制度從而被廢止,民權運動的觀念逐步起飛,並且擴散到美國影響下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方成為今日全球化的主流思維。

假若是納粹德國勝利,強調開放、接納以及多元的西方世界將不會存在。甚至我們換一個角度想,如果美國沒有參加二戰,可能種族隔離制度都還會延續到今天,那是一個多麼恐怖的世界。所以即便中華民國對歐洲的戰局影響有限,我認為中華民國身為當年的同盟國,紀念納粹德國的失敗還是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今年賴清德總統要以中華民國總統身份紀念歐戰,對此筆者認為沒有什麼大問題,但他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並非第一位以國家元首身份紀念盟軍歐戰勝利的中華民國元首。不要忘了中華民國在1941年12月9日對納粹德國是有宣戰過的,因此蔣委員長1945年5月12日在重慶其實是有舉行過正式的歐戰勝利慶典。

中華民國空軍的黃褚彪少校與林偉成少將,於1943年5月隨胡獻群少將的北非觀 戰團視察北非戰場,並與德國空軍的Fw190戰機合影。(美國國家檔案館)
中華民國空軍的黃褚彪少校與林偉成少將,於1943年5月隨胡獻群少將的北非觀 戰團視察北非戰場,並與德國空軍的Fw190戰機合影。(美國國家檔案館)

中華民國與歐戰

當然我們首先要承認,二戰時的中華民國是一個弱國,在亞洲戰場上抵禦日軍侵略都已經十分困難了,很難真的對歐洲戰場有任何重大影響。中華民國確實不是歐戰的主力,但這並不代表中華民國完全沒有介入歐戰。首先是有近20,000猶太人在中華民國外交官的幫助下,於1933年到1941年之際遷徙到上海,躲過了遭納粹屠殺的命運。

其次則是1943年5月胡獻群將軍率領北非觀戰團視察北非戰場,空軍少將林偉成透過與第12航空軍司令杜立德(James H. Doolittle)的私人關係,曾親自搭乘美軍B-25出擊過德軍目標,也稱得上是中華民國空軍對歐戰的參與。接著則是隔年的諾曼地登陸作戰,有21名在英國受訓的中華民國海軍軍官隨皇家海軍參加了戰鬥。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賴清德當然不是希特勒! 更多文章

早期筆者一直以為,他們是被國府海軍派到英國訓練,順便登艦見習參觀諾曼第登陸的兩棲作戰,實際上則不然。根據後來出土的文獻,他們其實首要任務是參戰,次要任務才是受訓,這代表了國民政府不希望在歐洲戰場上完全繳白卷,最終也確實是沒有交白卷。就如同波蘭曾派飛行員一名參加過中華民國的對日空戰一樣,中華民國對歐戰影響極為有限,但並非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