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地國」荷蘭土地比台灣稍大,有3分之1在海平面以下,人口近1800萬人,國際連結度全球第1,數位競爭力(IMD)全球第2,世界幸福報告全球第6,創新指數(GII)全球第7,在科學、藝術、建築、設計方面都有令人驚訝的表現。地小人稠的荷蘭,如何成為小而強的創新國?對台灣的護國群山帶來什麼啟發?《風傳媒》採訪小組謝錦芳、顏麟宇前進荷蘭,為讀者帶來第一手的報導。
荷蘭與台灣同樣地小人稠,荷蘭的人口比台灣少,土地比台灣稍大,兩者有許多相似點,但有更多相異點。早在17世紀大航海時代,荷蘭對外開拓市場,充滿冒險精神,如今成為全球第4大貿易國。荷蘭人深知低價傾銷絕非選項,唯有不斷創新前進,才能保持競爭力。在土地、人才、住房與供電等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荷蘭招商引資策略從量轉向質,著眼具有創新力的企業。
飛機即將降落荷蘭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從窗外俯瞰,一片綠油油農田映入眼簾,田間一排排巨型風力發電機葉片緩緩轉動著。從阿姆斯特丹搭火車約1個半小時車程,可以抵達南部科技大城恩荷芬(Eindhoven)。
荷蘭矽谷恩荷芬 艾司摩爾、飛利浦發跡地
「荷蘭矽谷」恩荷芬是飛利浦(Philips)、艾司摩爾(ASML)、恩智浦(NXP)等科技大廠的發跡地,荷蘭逾4成專利來自恩荷芬,被譽為地表最聰明的城市。
走進恩荷芬市區,原本極為晴朗的天氣,突然風雲變色,下起一粒粒冰雹,約半小時後,雨過天晴,猶如在一天內經歷四季。在如此多變的天氣下,荷蘭人培養出強烈的風險意識,以及超級務實的精神,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他們依然騎著自行車逆風前行。
飛利浦被視為荷蘭科技創新的搖籃。圖為飛利浦博物館。(顏麟宇攝)
擁有133年歷史的飛利浦,被視為荷蘭科技創新的搖籃,艾司摩爾、恩智浦等都是從飛利浦獨立出來。《風傳媒》採訪小組來到半導體大廠恩智浦位於恩荷芬高科技園區的總部,試乘雷達車,這輛雷達車配備雷達裝置與光達系統,使用台灣廠商CubTEK的產品,在濃霧、大雪、豪雨等視線不佳情況下,雷達偵測可提升駕駛安全度。
NXP 恩智浦位於恩荷芬高科技園區總部,這輛雷達車安裝雷達與光達系統。(顏麟宇攝)
恩智浦創新計畫鼓勵員工提點子 開發下世代產品
恩智浦連續兩年被創新評比公司Clarivate評選為全球百大創新機構。透過長期創新計畫(LTI),恩智浦鼓勵員工提出最需要解決的棘手問題與解方。恩智浦執行副總裁暨技術長瑞格(Lars Reger)接受《風傳媒》訪談時表示,「每年從內部篩選最佳創新點子,這些創新點子大約有50%的機率最後發展成為產品。我們透過創新,開發下個世代產品,這些可能是10年後的產品。」
瑞格表示,「當時車用雷達晶片只是個夢想,許多人認為不可能,然而研發小組鍥而不捨地努力,終於成功。我們透過這個長期創新計畫,研發雷達結合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如今我們成為車用雷達晶片的領導品牌。」
恩智浦執行副總裁暨技術長瑞格指出,恩智浦透過創新,開發下個世代產品,這些可能是10年後的產品。(顏麟宇攝)
歐米爾:艾司摩爾成功關鍵在「相互挑戰」的精神
半導體微影設備龍頭艾司摩爾40年前從飛利浦獨立出來,最初只是不到40人的小公司,如今成為全歐洲最有價值的高科技公司,全球員工總數逾4萬2千人,在荷蘭境內約2萬3千多人,由於各國積極興建晶圓廠,艾司摩爾訂單大爆發,預估未來10年在荷蘭境內所需人才將倍增。
艾司摩爾如何一躍成為荷蘭皇冠上的珠寶?荷蘭企業創新總署代理署長歐米爾(Tjerk Opmeer)接受《風傳媒》訪談時分析,「艾司摩爾非常有企圖心,這家公司有優秀員工,員工可以挑戰主管,如果員工認為主管講錯了,可以講出來。其次,艾司摩爾有龐大供應鏈,和供應商之間有緊密關係,相互挑戰。這種龐大供應鏈,既低調又相互挑戰的精神,是艾司摩爾成功的關鍵。」
荷蘭的文化扁平,不重視科層體制。歐米爾說,「我們的文化比較扁平,老闆並非永遠是對的。這就是創新的泉源。」「如果你允許企業員工敢於相互挑戰,這家企業會往進步的方向前進。」
荷蘭企業暨創新總署代理署長歐米爾說,低調又相互挑戰的精神,是艾司摩爾成功的關鍵。(顏麟宇攝)
汎得鳴:要保持出口競爭力 荷蘭一定要創新
「我們是個小國,隨時都為下一步著想,未來產業在哪裡?」荷蘭投資局總局長汎得鳴(Hilde van der Meer)在海牙總部接受《風傳媒》訪談時表示,「荷蘭的資源非常有限,一定要走向國際市場。我們隨時都在想下一步,不論從環境、健康或數位轉型的角度來看,荷蘭有強大企圖心,希望扮演先驅者。」
依據國際貿易組織(WTO)統計,荷蘭為全球第4大貿易國,僅次於中國、美國和德國。汎得鳴表示,「荷蘭相當依賴對外貿易,如果要持續保持出口競爭力,我們一定要創新,否則,別人不會買你的產品。」
對某些國家而言,要刺激出口,普遍作法是把價格壓低,賣出廉價商品。不過,汎得鳴強調,「荷蘭的生產成本不低,永遠要為下一步著想,一定要創新。」
荷蘭投資局總局長汎得鳴說,荷蘭的資源非常有限,一定要走向國際市場。荷蘭有強大企圖心,希望扮演先驅者。(顏麟宇攝)
面對洪水威脅 荷蘭創「圩田模式」合作找解方
數百年來一直與大海爭地,面對洪水的威脅,荷蘭人建立一套特殊的「圩田模式」(polder model),習慣把所有利害關係人找來一起開會,包括中央、地方治水單位、企業界、專家學者等,共同找出解決方案。「圩田模式」是荷蘭人做事的方式,大家站在平等地位共同討論,找出解方。這樣的民主運作模式也應用在各個層面。
在土地與人口等資源有限情況下,荷蘭如何推動創新?歐米爾(Tjerk Opmeer)表示,「我們把利害關係人找來一起合作。例如,由學術單位、企業和政府等三方共同合作,讓創新點子能夠往前進行,這就是三螺旋機制(Triple Helix),透過這個機制,使得科學知識、研究成果做最好的應用與加值,做成產品,推廣到市場。」
創新關鍵:三螺旋機制把研究成果推向市場
這個三螺旋機制是荷蘭所獨創嗎?恩荷芬高科技園區裡有許多新創公司、大企業、非營利組織,附近有恩荷芬理工大學,涵蓋周圍21城鎮衛星城市成為智慧港,歐米爾舉例說,「許多環節是政府積極協助推動,可以說,三螺旋機制是荷蘭式創新的重要關鍵。」
最近德國漢諾威工業展中,荷蘭式創新頗受到注目。究竟三螺旋機制如何運作?歐米爾表示,「荷蘭式創新透過公私協力夥伴關係(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共同合作完成,這樣的思考模式與德國完全不同。荷蘭透過三螺旋機制,政府可以把焦點集中在某些研究設施,企業與學術單位可充分利用這些研究設施,我們把產官學三方力量集合起來,這就是荷蘭的優勢。」
荷蘭透過三螺旋機制,把產官學三方力量集合起來,荷蘭企業暨創新總署代理署長歐米爾認為,這就是荷蘭的優勢。圖為恩荷芬理工大學。(顏麟宇攝)
艾司摩爾要出走 荷蘭政府撥25億歐元全力挽留
然而,近年國際情勢的變化,例如英國脫歐,許多外商與外派人士湧入,使得這個歐陸創新小國面臨極大的挑戰。汎得鳴表示,英國脫歐之後,許多跨國公司從英國遷移到歐洲大陸,而位居歐陸門戶的荷蘭也湧進大量外國企業與外派人士,例如生命科學、健康照護、金融等領域的公司,目前荷蘭的外國公司總數約15,000家,對地小人稠的荷蘭帶來不小的壓力。
荷蘭的大型跨國高科技公司如艾司摩爾,因為訂單大幅成長,將在荷蘭境內增聘2萬人,引發對人才、教育、住宅與能源等基礎設施的需求。然而,去年9月荷蘭眾議院通過措施,逐步縮減外派人士的賦稅優惠,同時研擬縮減外國學生進入荷蘭的數量,此舉對艾司摩爾的發展造成衝擊,艾司摩爾一度揚言要出走。
荷蘭政府緊急籌組「貝多芬專案小組」,並在今年3月底公布「貝多芬計畫」,將提撥25億歐元投資恩荷芬智慧港區,擴大住宅、教育與交通等基礎設施,改善恩荷芬智慧港的投資環境。
歐米爾對此表示,政府積極回應企業的需求,希望創造一個環境,讓艾司摩爾、恩智浦或其他半導體供應鏈的許多公司可以蓬勃發展。
由於政府政策改變,艾司摩爾一度揚言要出走,荷蘭政府緊急籌組「貝多芬專案小組」,並在今年3月底公布「貝多芬計畫」全力挽留。圖為艾司摩爾位於恩荷芬附近Veldhoven總部。(顏麟宇攝)
荷蘭對外招商引資策略大調整 質勝於量
荷蘭與台灣有深厚淵源,目前有200多家台商在荷蘭設立據點,包括台達電、研華、巨大、宏碁、華碩與隱形冠軍明緯等。早在1960年代,飛利浦是第一家投資台灣的歐洲企業。據恩荷芬理工大學助理教授戴維斯(Mila Davis)的研究,自2010至2021年間,荷蘭對台灣的出口總值成長4倍,使得台灣成為荷蘭在亞洲第2大出口國,僅次於中國。這段期間,台灣出口至荷蘭的產品如電腦設備、電動腳踏車的成長超過2倍。
在土地與人口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荷蘭招商引資關注焦點已從量轉為質,具體的策略是從生態系切入,吸引具有創新力的外商進駐,融入當地創新生態系,產生更大的創新能量。
汎得鳴表示,「跨國企業落腳荷蘭,隨著業務擴大,需要聘用更多人才,同時需要更多住房,消耗更多電力,對土地需求也帶來新的壓力。由於土地與人力資源非常有限,荷蘭政府在招商引資的策略必須更有選擇性,我們挑選那些對荷蘭創新系統有互補或加值作用的外商來投資,講求質勝於量。我們希望爭取具有創新力的投資,這與10年前的作法完全不同。」
荷蘭與台灣同樣是小國,在土地、人口、水電等資源均有限的情況下,荷蘭在政策上努力營造創新的空間,相形之下,台灣在招商引資方面,仍然停留在以量取勝的舊思維。在低碳綠能的國際趨勢下,荷蘭的招商引資政策改變,值得台灣反思,對於那些高汙染高碳排產業,還要張開雙臂歡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