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國寶級公司半導體設備大廠艾司摩爾(ASML)原本位居幕後且低調,在美中科技戰之下,飽受壓力,未來還能保住全球霸主地位?荷蘭資深記者海英克(Marc Hijink)花3年時間深入艾司摩爾無塵室,揭開該公司神秘面紗,他接受《風傳媒》獨家專訪時直言,「美國祭出口管制反而給中國大好機會發展自己的系統,長期而言,艾司摩爾很難保持獨占地位。」
荷蘭報紙NRC資深記者、專欄作者海英克負責半導體科技新聞,撰寫艾司摩爾新聞達15年,他花費3年時間採訪逾330位專家,同時深入艾司摩爾總部無塵室,探索艾司摩爾成功密碼,完成《FOCUS》一書,英文版近期上市。
海英克在恩荷芬接受《風傳媒》專訪,揭開艾司摩爾的神秘面紗,深入剖析艾司摩爾成為歐洲最有價值的科技公司之後,為何一度醞釀出走,以及在地緣政治下所面臨的挑戰。
荷蘭資深記者海英克花3年深入艾司摩爾無塵室,揭開神秘面紗,完成《FOCUS》一書。(顏麟宇攝)
台積電一把火 救了「幾乎要關門」的艾司摩爾
新冠疫情期間,爆發嚴重的晶片荒,各國突然驚覺,全球高端晶片有9成依賴台灣的台積電,而台積電要製造最先進的晶片,幕後重要的半導體設備大廠就是艾司摩爾。台積電從營運第一天開始,就與艾司摩爾建立緊密的夥伴關係。
40年前,艾司摩爾於飛利浦恩荷芬總部旁一處會漏水的小屋中誕生,草創初期相當艱辛。1987年,台積電成立,艾司摩爾向亞洲發展,台積電成為最大的客戶。依據《FOCUS》,艾司摩爾高階主管胡特(Frit van Hout)曾說,「那段日子,幸好有台積電的訂單,否則我們幾乎要關門了。」1988年,台積電新廠房突然發生火災,燒毀了機器設備,於是艾司摩爾加速趕工把新設備運送給台積電。
歷史充滿因緣巧合,艾司摩爾與台積電的創立都與飛利浦有關。依海英克的調查,當年張忠謀創辦台積電時,必須找到最佳半導體機器設備,當時美國英特爾、德州儀器與日本企業都拒絕,於是找上荷蘭飛利浦,當時飛利浦擁有技術,飛利浦非常幸運成為台積電的創始股東,投資27.5%,也為艾司摩爾開了一扇門。
40年來,專門製造半導體設備的艾司摩爾一直非常低調,外界不了解這家公司有多重要,直到新冠疫情期間爆發嚴重的晶片荒,促使美、歐、中等國積極發展半導體,大舉興建晶圓廠,而艾司摩爾所生產的極紫外光(EUV)曝光機獨霸全球,在半導體供應鏈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迅速成為歐洲最有價值的科技公司。
台積電從營運第一天開始,就與艾司摩爾建立緊密的夥伴關係。圖為台積電南科廠。(顏麟宇攝)
艾司摩爾生產地表最複雜機器 靠供應鏈集體智慧
「40年來,艾司摩爾只專注一個產品,那就是曝光機。」海英克分析,這是艾司摩爾與其他公司最大的差異。他們專注於一個產品,專注於客戶(數量不多)。其次,這家公司體制上較扁平,有話直說,這也是荷蘭的文化,很直接,員工可以批評主管,這樣的文化與東方文化完全不一樣。
「艾司摩爾研發生產出世界上最複雜的機器,靠的是集體的智慧。」海英克指出,艾司摩爾使用的零件有8成外包,例如德國知名光學系統公司Zeiss和Trump,以及美國的公司,建立穩固的供應鏈。以EUV(極紫外光曝光機)為例,每天24小時運轉,如果發生問題,必須相關供應鏈廠商、客戶集體的智慧共同來解決,這麼複雜的機器無法靠艾司摩爾自己一家來完成。
綜觀半導體發展的歷史,晶片的體積不斷縮小,目前已到了奈米的階段,而且功能更強大,效率更高,獲利性也提高。海英克指出,大約在2000年初期,半導體大廠都體認到,如果繼續落實摩爾定律,每兩年要將單位面積上的電晶體數量加倍,那麼必須為曝光機尋找新的強大光源。
所謂EUV是指以極紫外光為光源的曝光機。艾司摩爾掌握EUV百分之百的市占率,為何只有艾司摩爾做得出來?海英克指出,英特爾在1997年籌組科技聯盟,由摩托羅拉、超微(AMD)、美國能源部等組成,英特爾最早研發出曝光機雛型,決定授權給多家公司生產,當時以美國公司優先,由美國半導體設備公司SVG取得授權,而日本公司被排除在外,於是來自荷蘭的艾司摩爾取得授權,後來艾司摩爾併購了美國半導體設備公司SVG,在果決策略下,艾司摩爾幾乎獨占全球曝光機市場。
在果決策略下,艾司摩爾幾乎獨占全球曝光機市場。圖為艾司摩爾位於恩荷芬附近Veldhoven的總部。(顏麟宇攝)
為曝光機尋找新光源 艾司摩爾8年燒掉1.75兆
研發EUV曝光機過程中,最困難的是光源,對艾司摩爾而言,這是一大賭注。海英克指出,在2000年之前,當時沒有一家做得出來,而艾司摩爾也沒有把握。這個技術究竟有多複雜?「極紫外光在自然界只有來自太陽,艾司摩爾必須運用像噴射機起飛時的高速把雷射光打出,以每秒50000次射擊液態錫滴,創造出電漿體以產生極紫外光,而且必須在真空下,24小時內持續進行。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
海英克指出,艾司摩爾前後花了8年才研發成功,燒掉500億歐元(相當新台幣1.75兆元)。由於成功研發出EUV曝光機,使得摩爾定律能夠延續。不過,最初艾司摩爾不知道要花這麼長時間,耗費如此龐大經費,研發過程中,包括艾司摩爾與客戶等,幾乎快失去信心,但艾司摩爾鍥而不捨,最後終於成功了。
新冠疫情過後,各國大舉興建晶圓廠,艾司摩爾訂單暴增。以2023年為例,各國規劃投入晶圓廠總額逾3000億美元。海英克指出,預估未來10年,艾司摩爾的規模將倍增,營收將從276億歐元成長至600億歐元,員工人數從4.2萬人成長至8萬人,如此將超出艾司摩爾所在的荷蘭小鎮費爾得霍芬(Veldhoven)的負荷。
艾司摩爾前後花了8年才研發成功EUV,燒掉500億歐元(相當新台幣1.75兆元)。圖為艾司摩爾總部。(顏麟宇攝)
艾司摩爾一度要出走 荷蘭政府急砸25億歐元挽留
荷蘭眾議院去年通過兩項措施,包括削減外派人士的賦稅優惠,對庫藏股課稅,艾司摩爾一度揚言要出走。為此,荷蘭政府緊急提出「貝多芬計畫」,將提撥25億歐元,擴大恩荷芬地區的住房、交通與公共建設,改善商業環境,全力挽留荷蘭最重要的企業。
對於艾司摩爾的擴張計畫,恩荷芬市議會6月上旬已核准,艾司摩爾將在智慧港工業園區進行大規模擴建計畫。海英克認為,艾司摩爾表達有意願留在荷蘭境內擴展,這是正面的發展,不過,艾司摩爾未來同時會在海外擴張,包括在台灣、韓國、美國和德國等地擴張。
隨著地緣政治風險升高,原本在幕後的艾司摩爾身陷美中科技戰的核心,在美國的壓力下,自2019年起,艾司摩爾最先進的EUV微影設備已禁止出口到中國,自去年起,DUV微影設備出口中國須事先取得荷蘭政府的許可。
對於這項出口管制,艾司摩爾前執行長溫尼克(Peter Wennink)多次對外表示,「新冠疫情期間,全球發生嚴重晶片荒,對中國出口管制有如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艾司摩爾新任執行長富凱(Christophe Fouquet)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表示,「限制措施會讓中國更有動力去開發自己的高端技術,施加越多限制,越會促使對方自力更生。」
海英克:晶片戰限制對中國出口 長期有反效果
海英克分析,「如果艾司摩爾出口中國的管制更嚴,中國勢必全力發展自己的解決方案,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可能找出解方,如此將威脅艾司摩爾的獨占地位。美中科技戰衝擊下,這項出口管制的效果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