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科技戰衝擊下,全球半導體設備大廠艾司摩爾(ASML)的發跡地、荷蘭矽谷恩荷芬(Eindhoven)成為焦點。荷蘭超過4成專利來自恩荷芬,這個被譽為地表最聰明的科技大城,因艾司摩爾爆發性成長,在人才、教育、住宅、交通等基礎建設面臨空前挑戰。百年來,恩荷芬從貧窮農村、燈泡小鎮轉型為高科技大城,如今在艾司摩爾加持下,如何再展翅高飛?
《風傳媒》採訪小組來到恩荷芬的新創基地Strijp-S,這兒原本是飛利浦廢棄工廠,高聳的工廠大樓頂端有一個飛利浦超大時鐘,數十年來準確地提供園區員工最佳指引,為新創基地最顯眼的地標。
在這個超大時鐘下的廢棄工廠裡,4月下旬有一場企業與大學生的就業博覽會。清早8時許,艾司摩爾與供應鏈逾200家廠商忙著布置攤位,學生們陸續進場,現場瀰漫著咖啡香,熱鬧滾滾。
恩荷芬新創基地的就業博覽會有逾200家廠商參加,吸引大批學生前往。(顏麟宇攝)
艾司摩爾擴廠 荷蘭方提斯大學向台灣招手
艾司摩爾4月下旬曾對外表示,由於未來10年業務規模將倍增,預計將在恩荷芬新增2萬個工作機會,若加計供應鏈與周邊廠商,當地媒體預估可能另增加4.5萬個工作機會。
就業博覽會主辦單位方提斯(Fontys)應用科學大學教授胡廷(Ella Hueting)接受訪談時表示,「艾司摩爾要在荷蘭擴展業務,預計在恩荷芬增聘2萬人,這是好消息,但也帶來空前挑戰。」
方提斯應用科學大學原來屬於飛利浦的一個部門,1946年獨立出來,迄今有學生逾4.6萬人,其中有20%外籍學生,來自68個國家。胡廷指出,「目前許多企業已面臨人才短缺問題,從教育角度來看,我們必須鼓勵更多女孩投入科學領域 ,同時增加國際學生,歡迎台灣的學生,希望有機會與台灣的大學交流。」
因應艾司摩爾將在荷蘭新增2萬個工作,方提斯大學教授Ella Hueting表示,希望與台灣多交流,非常歡迎台灣的學生。(顏麟宇攝)
隨著飛利浦盛衰 恩荷芬不斷推動轉型
早在19世紀,恩荷芬是個貧窮農村,飛利浦於1891年在此設立燈泡工廠。走進飛利浦博物館的時光長廊,可以看見百年前燈泡工廠復刻版,展現創辦人飛利浦(Gerard Philips)從機械工程師變成創業家、開啟百年大業的歷程。
1990年代初期,在全球化浪潮下,飛利浦受到來自亞洲低價品衝擊,財務一度面臨危機,當時進行大瘦身,造成恩荷芬嚴重的失業潮。當時政府、恩荷芬理工大學與企業組織共同協商解決方案,推動轉型,促使恩荷芬從燈泡小鎮轉型為高科技創新中心。
恩荷芬曾是個製造燈泡的貧窮小鎮,飛利浦博物館裡一個角落展現百年前的燈泡工廠復刻版。(顏麟宇攝)
百年來,恩荷芬隨著飛利浦的盛衰,歷經多次轉型,如今恩荷芬結合周邊21個市鎮成為智慧港,總人口逾80萬人,發展出6000家高科技產業的生態系,成為歐洲最創新的區域之一。
恩荷芬結合周邊21個市鎮成為智慧港,發展出6000家高科技產業的生態系。圖為恩荷芬理工大學。(顏麟宇攝)
「恩荷芬是荷蘭最創新區域」 台灣大廠也進駐
過去數十年來,恩荷芬吸引無數外國高科技公司進駐,包括台商如台達電、研華等。全球工業物聯網領導廠商研華把歐洲總部設在恩荷芬。研華歐洲區總經理班希達(Jush Bansidhar)指出,荷蘭是一個非常外向的國家,早在400多年前就到亞洲開拓貿易市場,當時也來到台灣,荷蘭人具有強烈的創業精神,恩荷芬則是荷蘭最創新的區域。
班希達的祖先150年前從印度移民到南美的蘇利南,由於蘇利南曾是荷蘭的殖民地,他在45年前來到荷蘭求學、工作與定居,為台商科技大廠研華服務長達20年。從文化面來看,依他的觀察,「荷蘭人從日常生活中展現創業家精神,總是問為什麼,該如何改善,這是就創業家精神。」
研華歐洲總經理班希達指出,荷蘭人具有強烈的創業精神,恩荷芬則是荷蘭最創新的區域。(顏麟宇攝)
荷蘭的啟發式教育 創新、國際化從小培養
荷蘭高中生的創業故事,具體展現這樣的創業精神。荷蘭高中生史雷特(Boyan Slat)16歲時,有一次在希臘海域潛水,令他怵目驚心的是,海裡的塑膠竟然比魚多,他心想,「為什麼我們不來解決這個問題?」史雷特高中畢業後,就讀特夫特大學航太工程,半年後,他決定休學,成立Ocean Cleanup,全心投入清理海洋垃圾的工作。
荷蘭創新精神與啟發式教育制度有很大關聯。荷蘭台商新創委員會副主委、台灣企業國際化協助網路(TGN)與台荷加速器負責人許秀芳,旅居荷蘭27年,早年她任職於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被派到荷蘭,求知慾極強的她,曾赴北京大學深造,取得國際稅法博士學位。依她的觀察,「荷蘭的文化扁平,小學生直接喊老師的名字,沒有繁文縟節。孩子從小在學校裡被訓練要上台演講,勇敢表達自己。學校教育沒有標準答案,鼓勵孩子們自由發想。」
荷蘭人重視國際化,從小開始學習各國語言。圖為恩荷芬市中心區,親子自行車。(顏麟宇攝)
對於荷蘭的教育文化,許秀芳分享自己孩子上學的經驗,她說,荷蘭有一個提問文化,在學校裡,老師積極鼓勵孩子們發問,不要害怕問題,老師甚至蹲下來傾聽孩子們的問題,從小就幫孩子們建立自信心。
荷蘭人國際化,從小開始學習各國語言。隱形冠軍明緯是標準電源供應器全球最大供應商,基於物流、運籌、便利性與國際化等考量,把歐洲總部設在阿姆斯特丹附近。明緯歐洲總經理劉方伯觀察,荷蘭人具有冒險精神,早在大航海時代就到海外探險,開拓貿易市場,並且非常國際化,他的孩子從小學英文,從中學開始學德、法、西文,許多荷蘭人會說好幾種語言。
明緯歐洲總經理劉方伯觀察,荷蘭人具有冒險精神,早在大航海時代就到海外探險,開拓貿易市場,並且非常國際化。(顏麟宇攝)
荷蘭兒童幸福指數全球之冠,小學生最快樂,沒有作業。旅居荷蘭20多年的歐洲台商聯合總會總會長林婉叡與任職歐盟專利局的夫婿敖義森受訪時表示,「荷蘭兒童幸福指數為全球第一,主要原因是孩子上小學,沒有作業,也沒有補習班,學校教育著重啟發。有一年,孩子們暑假回到台灣,好奇地問,為何台灣的小孩暑假要去補習班?」
歐洲台商總會總會長林婉叡與先生敖義森旅居荷蘭逾20年,他們表示,荷蘭的小學生沒有作業,也沒有補習班,幸福指數居全球之冠。(顏麟宇攝)
創新創業不怕失敗 歸零後重新出發
在創新創業方面,失敗是寶貴的經驗,荷蘭人不怕失敗,如果失敗了,重新開始;相較之下,台灣人很怕失敗,這是荷蘭與台灣最大的不同。劉方伯說,「荷蘭人不怕失敗,即使失敗,歸零後重新出發。」
以海牙為例,為許多國際組織總部所在地,對於資安要求特別高,荷蘭政府在2013年設立荷蘭資安三角洲(HSD),為非營利組織,把產官學等單位聚在一起,定期邀請資安專家舉行會議、工作坊與國際論壇,已有300家資安新創進駐,如今成為歐洲最大資安聚落。荷蘭資安三角洲的功能類似新創加速器,協助媒合資安新創與投資人,輔導資安新創壯大規模。
荷蘭台商會新創委員會副主委許秀芳觀察發現,荷蘭各個城市依據自身強項發展不同主題的新創聚落與新創產業。(顏麟宇攝)
安全與經濟是一體兩面。荷蘭資安三角洲總監布魯南(Joris den Bruinen)表示,荷蘭資安三角洲有雙重目標,一方面提升國家資安韌性,另方面則是開拓資安產業商機,帶來經濟效益,具體策略就是打好資安產業的基礎,強化資安產業生態系,為參與夥伴提升附加價值。
以烏垂克為例,該市2050願景要成為歐盟最健康的城市。位於烏垂克市中心的健康產業聚落(JIM),在新冠疫情期間成立,設計新穎且寬敞的共同工作空間可以容納數十家新創。許秀芳表示,高齡化社會來臨,荷蘭在老人照護方面結合數位科技,幫助老人在家中管理自己的健康,不必進駐安養院。由於台灣在精準醫療方面相當進步,荷蘭有家經營高級老人日託的機構,希望來台灣尋找合作夥伴。
在土地與人口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荷蘭招商引資政策有大轉變,從量轉為質,在精不在多,具體策略從生態系切入,吸引具有創新力的外商進駐,融入當地創新生態系,產生更大的創新能量。
台達設綠建築展示中心 融入當地創新生態系
荷蘭為進入歐陸的門戶,台灣永續綠能產業標竿台達電將歐洲總部設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附近的Hoofddorp,另在恩荷芬附近Helmond汽車工業園區興建展示體驗中心,這棟造型新穎的LEED黃金級綠建築位於該園區最顯眼入口,所使用電力有8成來自屋頂太陽能,兩年前完工時,當地市長布藍克斯瑪(Elly Blanksma)特別參加剪綵。
台達電在荷蘭恩荷芬附近 Helmond 建造新穎綠建築,為創新展示體驗中心。(顏麟宇攝)
台達EMEA總經理夏默(Dalip Sharma)來自印度,為台達服務已逾20年,他說明,在恩荷芬附近設展示體驗中心應用台達1200項節能永續產品,目的在於接近市場,了解客戶實際體驗與使用經驗,以提供更好的產品與解決方案。台達與鄰近多所大學進行研發計畫,也有實習計畫鼓勵大學生參與,融入當地創新生態系。
由於天氣陰晴不定,變化無常,讓荷蘭人具備極高的風險意識。夏默指出,「荷蘭人做事非常務實,他們思考未來的問題,總是設法想出不同的解決方案,永遠要有備案。荷蘭的產業價值鏈重視永續,創業家們總是在想下一步,他們在荷蘭提出創新解方,然後推廣到全世界。」
台達EMEA總經理夏默說,在恩荷芬附近設展示體驗中心應用台達1200項節能永續產品,目的在於接近市場,了解客戶實際體驗與使用經驗,以提供更好的產品與解決方案。(顏麟宇攝)
單打獨鬥的時代過去了 荷蘭投資局推荷台企業組隊研發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企業各自單打獨鬥的時代過去了,荷蘭結合外國具創新力的企業組隊共同研發,可以節省儀器設備的昂貴成本,這就是開放式創新,擴大創新生態系,這也是荷蘭在逆境中突圍的關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