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平民金融課1》安養信託「年年捧卻沒什麼人懂」 報告新總統:你的普惠金融缺水又斷電

普惠金融能否成為台灣社會安定的力量,旨在照顧老人的安養信託,以及從小就要扎根的金融教育,扮演重要角色。示意圖。(陳昱凱攝)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去年底在政見發表會上誓言讓普惠金融更完整,成為台灣社會安定的力量。隨著新總統將於今年5月20日就職,《新新聞》製作普惠金融雙缺系列報導,提醒賴政府我國在普惠金融老(安養信託)、小(金融教育)兩端的匱乏與脆弱,宜加緊腳步強化有關韌性。

2023年12月28日,賴清德是這麼說的:「我認為金融服務也是一項人權,應該像水電一樣方便民眾能夠獲取、得到,即便是偏鄉的區域也應該如此,普惠金融不僅僅可以幫助弱勢的民眾,也可以安定社會。」

這是我國首次有總統候選人在政見發表會上談及普惠金融,事實上,聯合國秘書長安南(Kofi Annan)早在2003年就提出「建立包容性的金融(inclusive financial sectors)」來幫人們改善生活,聯合國、OECD、世界銀行、G20都闡釋過普惠金融。金管會督導的周邊單位、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訓院普惠金融事業總處資深處長傅清源指出,國際組織講述的普惠金融內涵大同小異,不脫四特性與三支柱。

20240305-普惠金融專題_61a_主要國際組織最早怎麼講普惠金融
 

四特性指,金融機構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必須對民眾有益、讓使用者負擔得起、滿足他們的需求,並且具備永續性。傅清源說,賴清德的比喻很貼切,水跟電除了對人們有益、價格可負擔、可滿足一般人需求,另外就是政府不會讓提供水跟電的公司破產,具備永續性。

三支柱指,實踐普惠金融的手段,包括:金融監理、金融消費者保護、金融教育。他坦言:「金融教育在台灣是比較弱的環節,金融監理跟金融消費者保護已經做到滿中上的水準。」(延伸閱讀:傅清源:普惠金融就是要來解決金融信任的問題

台灣迎超高齡社會 安養信託被寄予成就普惠金融厚望

國發會預估我國明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人將占總人口數的20%,加上近年來詐騙盛行,找不到根除之道,安養信託逐漸成為普惠金融的重要環節。信託公會官網介紹安養信託時,結語就對這項金融產品寄予厚望:「讓安養信託成就普惠金融。」

20240305-普惠金融專題_61b_安養信託是什麼
 

信託公會秘書長呂蕙容指出,安養信託具有資產保全功能,委託人把財產(存款、保險金、有價證券或不動產)撥進信託專戶後就不能隨便動用,必須符合安養信託的目的才能支付,而且有受託人(銀行或券商等)或信託監察人幫忙看著,是最有用的防詐工具。(延伸閱讀:呂蕙容:每位高齡者都需要一個安養信託

呂蕙容說,從普惠金融的各種特性檢視,安養信託都具備。以費用(負擔得起)來說,「我們台灣的安養信託可以說是最落實普惠金融的」。多數銀行每個月收取的信託管理費,年費率介於千分之2到千分之5,如果信託財產是存款,目前定儲年息在1.5%以上,用信託財產的定儲年息來支付信託管理費已經足夠。 (相關報導: 平民金融課1》安養信託「年年捧卻沒什麼人懂」 報告新總統:你的普惠金融缺水又斷電 更多文章

傅清源也指出,信託在傳統上因為客製化特性,成本較高、收費也高,不算普惠金融產品,安養信託則是例外,從數萬元就可以辦理、存款年息足以支應信託管理年費率、對受益人有財產保全與安養照顧功能,以及銀行有收費業務得以持續,從這幾個面向檢視,安養信託為不折不扣的普惠金融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