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雄觀點:賴清德跪從川普,卻對台灣老百姓耀武揚威

筆者認為,新台幣急升與台美談判時點重疊,引發美方施壓疑慮。政府否認匯率介入卻無法解釋央行放任波動、出口業虧損。升值如成隱性關稅讓步,反映政治凌駕經濟、決策缺乏透明。(資料照,劉偉宏攝)

新台幣匯率近日如雲霄飛車般急遽攀升,引發市場對「政治操縱匯率」的質疑聲浪。賴清德總統親上火線否認台美關稅談判涉及匯率議題,更將矛頭指向在野黨「政治炒作」,此種回應非但未能平息爭議,反而暴露執政當局在經濟治理上的結構性矛盾。相較日圓與韓圜同期僅微幅波動2-3%,5月初新台幣在央行未積極干預下單月升幅突破5%,此現象直接衝擊以美元計價的台灣出口報價體系。傳統出口機械設備業者一片哀嚎,原有3-5%的利潤率在匯損侵蝕下已瀕臨損平點,電子代工業更出現「接單即虧損」的異常現象。匯率波動下的台灣產業困境,已經從訂單流失到利潤侵蝕,而這一切無非又是賴政府為了配合台美關稅談判,又一次跪從。

新台幣連兩個交易日大升值,由於時間點正好落在台美經貿談判結束之後,是否受到美方施壓升值新台幣,引起各界關注。行政院經貿辦與央行對外口徑一致,強調經貿談判沒有觸及匯率議題,重申美方沒有施壓。但外媒引述市場分析師看法指出,沒有經濟體會承認匯率是談判重點之一,以劇烈波動的反應來看,市場仍懷疑有美方介入。南韓央行行長李昌鏞在談及韓元兌美元的升值走勢時表示,也隱約提及,美國政府向亞洲國家施加壓力,要求其貨幣升值,雖然南韓政府後來有否認,但韓圜的確也悄悄升值了。

從國際金融市場的客觀條件分析,新台幣此波升值確實存在基本面可以支撐,例如美聯儲暫緩升息縮表、台積電法說會釋出半導體景氣回溫訊號、外資連續三月淨匯入等利多因素,理論上足以解釋匯率波動。然而問題癥結在於「升值幅度與速度脫離常軌」,也就是不正常的升值幅度過巨,而央行卻又不干預,相較韓元與日圓同期僅微幅波動2-3%,新台幣卻在兩週內狂飆4.8%,此種「單兵突進」模式明顯悖離市場供需法則。

更耐人尋味的是,央行外匯存底在此期間異常減少37億美元,與過往阻升慣用手法形成反差。賴政府對此僅以「尊重市場機制」搪塞,卻迴避說明何以放任匯率劇烈波動衝擊中小企業匯損。此種「選擇性市場主義」的態度,恰巧與台美重啟《21世紀貿易倡議》關稅談判時程高度重疊,時空巧合性令人玩味。

賴總統矢口否認關稅談判涉及匯率議題,此說法在經濟學理上存在根本謬誤。根據「關稅—匯率傳導模型」,當兩國進行關稅減讓談判時,進口國貨幣升值實質效果等同「隱性關稅調降」。以台美貿易為例,若新台幣對美元升值5%,即便名目關稅維持不變,台灣進口美國商品的價格將自動產生等同5%關稅減讓的效果。

此種「匯率關稅替代效應」正是美國財政部長期將台灣列入匯率操縱觀察名單的關鍵原因。執政當局宣稱「未觸及匯率議題」,無異於聲稱「修改建築設計圖時不需考慮地質承載力」,完全忽視國際貿易談判的複合性本質。在野黨質疑政府「以匯率波動替代關稅讓步」,實屬基於經濟連動機制的合理推論,絕非空穴來風的政治攻訐。 (相關報導: 賴清德接受日媒專訪 籲日挺台加入CPTPP:共同打造非紅供應鏈 更多文章

最令人愕然之處,在於賴政府將匯率議題「政治汙名化」的操作手法。當2018年新台幣升值週期時,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曾公開要求央行「穩定匯率助產業」,而今角色轉換後卻斥責相同訴求為「政治炒作」,此種「昨是今非」的立場反轉,徹底踐踏責任政治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