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台海封鎖戰8》台灣存糧能吃多久?糧食自給率僅3成 最缺的是這幾項

兩岸近期局勢緊張,不少人擔心台灣糧食自給率不足,若台海戰爭爆發,在公糧(見圖)消耗殆盡後,將鬧飢荒。(資料照,取自總統府網站)

面對變幻莫測的兩岸局勢,台灣容易陷入「隔離」的高度風險,然而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僅有3成,熱量所需高度仰賴國外進口,台灣必須強化緊急應變的法制,維持農業生產的地力與勞動力,才能在非常時期讓糧食不斷鏈。

近日,中國再度在台灣周邊海空區域進行聯合戰備警巡與實戰化演練,根據美國蘭德公司的《中國對台灣施行強制隔離之分析》評估,兩岸之間發生「全面軍事入侵」的可能性較低,但不可忽視「隔離台灣」的高度風險,航運與空運遭到限制,衝擊日常生活所需。

台灣糧食自給率僅3成 穀類、油、乳品多仰賴進口

民以食為天,面對逐漸升高的軍事壓力,首先想到的是糧食安全。若以熱量來計算,台灣的糧食自給率為31.75%,意味著我們每日生活所需的熱量當中,只有3成是由國內生產的糧食供應,其餘7成來自進口,台灣會面臨什麼糧食困境?又該如何因應?

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1.75%,穀類、油品與乳品大多仰賴進口,國內既有存放機制的公糧倉庫則面臨庫存安全的問題;而農業生產用的飼料、種子與肥料也多半來自國外,從產地到餐桌都必須謹慎看待。

相較於美澳等國超過100%的糧食自給率,台灣的糧食自給率看似低迷,但若分項檢視,稻米達到110%,日常所需的五大類食物包括水果、蔬菜、肉類與蛋類,糧食自給率都有達到7成以上,蛋類直逼100%,水產甚至有153%,唯有油脂和乳品較為缺乏。

20220817-SMG0034-E01-李佳穎_01_2020年台灣各大糧食自給率
 

黃小玉拉低糧食自給率 農委會半年份庫存以應緊急事態

細究其他糧食,台灣的糧食自給率是被黃小玉給拉低。小麥、大豆自給率不到1%、玉米也只有3%,但因為台灣的飲食習慣逐漸由米食改為麵食,其他糧食所需則受全球貿易自由化影響,糧食自給率才只剩下3成。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多次表示,近年疫情、戰爭與氣候變遷的事件頻傳,早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初,總統與行政院就指示農委會必須每月盤點重要糧食庫存與採購量,並模擬不同情境下的配送途徑,確保半年內供應無虞。

事實上,台灣也訂有《糧食管理法》與「國內稻米安全存量標準」,要求農委會應儲備不低於3個月稻米消費量的安全存量。農委會企劃處長莊老達指出,台灣每月約食用10公噸的稻米,安全存量是30公噸,目前公糧加上民間庫存已經超過100公噸,可供國人食用12個月。

根據聯合國糧食組織(FAO)建議,糧食庫存量應占消費量的17%至18%方可維持糧食安全,約為2個月的庫存。莊老達也曾在立法院備詢時分析,玉米、大豆都有2個月的庫存,豬肉庫存量可吃1個月、雞肉庫存量可吃1.5個月;若真的面臨戰事,飼養中的豬雞直接宰殺供應,量能將再增加。

玉米、糧食。(美聯社)
台灣大學農經系榮譽教授林國慶指出,台灣的小麥、大豆自給率不到1%、玉米也只有3%。(資料照,美聯社)

台灣僅稻米公糧儲備法制化 學者籲強化應變法源

林國慶在2011年時曾模擬「非常時期」的最低糧食需求,當台灣無法由國外進口糧食,或是可供進口比例大幅下降時,在勞動力與水源無虞的狀況下,可以透過稻米與地瓜的糧食組合,滿足台灣民眾每日所需的2000大卡熱量。 (相關報導: 台海封鎖戰6》台灣被孤立,半導體業能撐多久?業內人士曝產業存亡3劇本 更多文章

除此之外,農委會在2016年起提出的「大糧倉計畫」,目標是2020年雜糧栽種要達10萬公頃,但至今種植面積僅超過7萬公頃,尚未達標。陳吉仲多次強調國際雜糧價格上漲正是擴大栽種時機,會檢討推廣狀況,也為了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