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內,在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面前,李家超宣誓就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正式成為第一位出身於警察系統的特首。在他任滿一年之際,對李家超的專訪、李家超的署名文章,近日陸續發表。
這些多數來自官方媒體的報導與文章羅列了李家超一年來的「成果」,中國政府駐港最高代表、香港中聯辦主任鄭雁雄甚至說:「昔日熟悉的、可愛的香港回來了。」
然而,民間對其政績幾何的議論似乎並不特別熱烈。香港資深新聞編輯楊健興回憶,過去每逢政權移交週年,總會有各式各樣的民間團體等召開新聞發佈會,評論過去一年特區政府的施政功過,提出訴求,「但你留意一下這幾天的香港,沒有的,沒有這樣的氛圍」。
李家超的第一份「成績表」到底都寫著什麼,似乎是一個各說各話的問題。
從李家超參選起,各式各樣的口號
一年前,李家超帶著多句口號上台,例如「以結果為目標」,「問題很多,但每天解決一個,一年就有365個」,講KPI(關鍵績效指標)。
李家超說:「時不我待,(香港特區政府)是要追時間、追結果、追成績,令市民覺得我們的政策,他真的受惠了,有幸福、有希望。」
影片末端,李家超與行政長官辦公室特別助理黃芷淵一同說:「所以我們必須以行動爭取信任,以結果拉近距離,以成績凝聚互信。」
李家超又在中國央企出版物《紫荊》發表署名文章,稱其政府過去一年「著力提高治理水平」、「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和「共同維護和諧穩定」,其中包括「簡約公屋」計劃,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人才服務窗口」,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等。
「大致上我不覺得他這一年有什麼很具體的突破性改變。」旅英香港公共行政學者鍾劍華博士如此評價李家超擔任特首的第一年。
過去一年裏,港府推出了「你好香港」等運動。鍾劍華對BBC中文說:「福利可以說是什麼都沒提過,勞工也可以說什麼都沒提過,那剩下來的就是些大型發展項目——『明日大嶼』、北部都會區那些——事實上也看不到有什麼很突破的進展,就連融資方案都還在吹風中。」
北部都會區和「明日大嶼願景」這兩大項目都是上一任特首林鄭月娥所留下的。在《紫荊》的文章中,李家超稱有關項目正「按序推進」;直屬中國政府駐港機關的《大公報》近日刊登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的專訪,陳茂波稱兩項工程的融資安排「會採用創新思維融資,減政府財政壓力」。
時事評論員楊健興覺得,要盤點李家超過去一年的實質政績,「不是有很多東西能數得出來」。
2023年7月1日,香港特首李家超在回歸中國統治26週年的紀念儀式發言。(美聯社)
在「七一」特區成立週年前一天,香港恆生指數6月30日收報18916點,比前日跌17點,但比2023年首個交易日跌864點,累計跌幅4.37%。
從民意調查看,李家超的支持率也並非特別高:香港民意研究計劃6月中公布的每月官員民望調查顯示,李家超支持率為44%;星島新聞集團6月底公布的民調顯示,57.6%市民滿意特區政府工作表現;《香港01》6月底公布的網上民調,以10分為滿分,李家超首年施政得分5.2分。
李家超在接受隸屬於官方中新社的香港中通社專訪時說:「分數是別人給的。」
李家超還稱,他在2022年10月發表的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招攬3.5萬個海外優質人才,計劃啟動後的五個月內便已批出4.9萬人的來港許可,已超出指標。中通社稱,「數據已經印證了香港的吸引力」。
李家超又對官方中國中央電視台說:「其實我們在通關以後,1000萬(訪港)旅客大關,在首五個月已經突破了,特別現在氣氛好,消費方面都特別活躍,餐館、旅遊景點都人潮湧湧,很熱鬧。而且我看到市民都比以前開心多了。」
中國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廣州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屠海鳴在《信報》專欄中評論李家超政府在引進人才和近期宣佈開放部分行業引進外勞時說:「不糾結細枝末節,以香港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為重,果斷決策,果敢出手。特區政府做事風格,讓人耳目一新!」
但屠海鳴同時說:「本屆政府改善民生突出了『急難愁盼』,有可圈可點之舉,也有不敢恭維之處,還需要再加一把力。」他並未說明有哪些地方讓人「不敢恭維」。
新加坡《海峽時報》專欄作者、香港學研社召集人戴慶成的文章說:「如果香港要維持國際競爭中的優勢,就必須不斷奔跑,甚至要將步伐加倍,否則就會失去原先的優勢。李家超在影片中形容世界變得很快,不進則退,所以『香港不能慢、不能等』,是說到了點子上。問題是:港府有什麼應對的招數呢?」
凡事國安先行?
鍾劍華博士說:「這一年來,我覺得最突出的就是打壓公民社會,事事都講國安。」
「越搞越細緻了,現在連學校招標伙食都得加入國安條款。李家超做得最多的便是在不同環節加入國安條款。」
李家超在中通社的專訪中說:「我是一個心急的人,但也要謹慎……香港不只是疫情的困擾,我們的問題比任何一個政府累積更多,我們曾經歷『黑暴』(2019年「反送中」示威)、立法會拖垮政府施政,雙重打擊。」
他又對央視說:「我們香港現在社會,當然總體來講是平穩的,也非常安全的,但是破壞力量在我剛才提到的背景下不會放鬆的,他們也會繼續的。」
6月20日,李家超在出席行政會議前被媒體問及「七一」紀念日情勢時又說:「任何人士如果利用這個機會騎劫,或者製造不良氣氛或進行破壞性活動,我們一定會追究有關人士的法律責任,亦不會容許再有類似事情騎劫這個值得慶祝的日子。」
2023年6月,香港慶祝回歸中國26週年在街頭懸掛中國國旗與香港特區旗。(美聯社)
在此背景下,俗稱「23條立法」再次提上了日程,李家超表明最遲將在2024年立法——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三年前頒布《香港國安法》,將顛覆國家政權等四項行為在港入刑,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沈春耀當時已表明,香港仍須依照香港《基本法》第23條規定,完成本地國安立法,將其他危害中國國家安全行為入刑。
北京駐港代表表達了對這些思維的認可:中國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主任鄭雁雄6月30日出席親政府民間團體的「七一」慶祝活動時說:「回想前些年,一度面臨的嚴峻局面,對比今天賓客匯聚,活力迸發的嶄新氣象,大家都更加清醒地認識到,香港再也不能搞錯方向,搞亂自己,再也不能被人利用、被人蒙蔽。
「大家也更加清醒地看到,『一國』越堅固、『兩制』越精彩。」
隨著「口罩令」在3月1日全面撤銷,香港因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新冠病毒病)疫情而實施的限制措施告一段落。遊行集會恢復,但也有原民主派團體成員試圖申辦「五一」勞動節遊行,卻在疑似被警察國安處人員帶署調查後撤回申請;「六四」天安門事件週年,維多利亞公園足球場首次由親政府社團租用舉辦嘉年華會,警察在維園周邊帶走多人。
楊健興認為,李家超政府重視國安的程度「有點覺得已經過了火」,「政治上已經收得很緊,一個可見的將來都不會有很大幅度的放寬」。
他還指出,「七一」前夕民間團體競相對媒體發表對政府施政不滿的氛圍已不復存在,「其實挺能反映社會(對政府)的期望已相當的低」。
政治氛圍的另一個變化或許也能從香港民意研究所的民調上體現:民研在6月初宣佈,「因應相關政府部門經過風險評估後的建議」,取消發表進行已久的年度「六四」民意調查,隨後再宣佈將會取消大約四之一的定期調查題目,部分餘下的民調項目也會轉作內部參考和付費服務等。
香港民研公告稱:「有關課題初步包括回歸系列、身分認同、兩岸問題、 世界視野、六四事件、議員評分、部隊民望和部份社會指標等。」
曾任香港民研副行政總裁的鍾劍華對BBC中文說:「民研的調查被國安處勸諭不要發表,也不是第一次了。」他不願意進一步談論香港民研狀況。
前《信報》總編輯、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專業應用教授陳景祥在《明報》撰文評論香港競爭優勢時,也對此狀況提出憂慮:「從2020年開始,我們看到的是政府公權力不斷膨脹,普羅大眾的民權和自由空間則不斷收窄。很明顯,這是開倒車、反現代文明而行的趨勢,令人十分不安。」
陳景祥說:「過去一年,有說法指香港開始『由治及興』。無可否認,從2022年開始,香港逐步走出社會動蕩、人心惶惶的困局,社會安定了,一切重新恢復正常,封閉三年的對內地和國際交通也全面重開。但這些都只是『復常』(恢復正常),一切從頭開始;距離蓬勃興旺、人心舒暢的『及興』,仍然十分遙遠。」
社會壓抑未解
楊健興認為,自北京強調對香港享有「全面管治權」以來,李家超是「比任何一位特首都配合北京」的香港首長。
鍾劍華也說:「他沒表現,正是他作為現在這種形勢下的特首應有的表現。」
對於李家超與官員們高呼警惕的「軟對抗」,鍾劍華認為確實存在。
「因為政府沒有號召力,也無法重新建立人們對現在這個政府的信任。」
2023年6月,香港慶祝回歸中國26週年在街頭懸掛中國國旗。(美聯社)
香港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行將退休,他近日宴請媒體記者時稱,特區政府「最有責任」帶領社會「走上複和路,促進社會和諧」,但同時稱「不能放下心結」的港人應移民他處。
多家香港媒體引述鄭國漢說:「你在這裏不開心,沒可能搞『香港獨立』。所以他去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地方,讓社會少些張力。可以換人,覺得香港不適合就走,大量覺得適合的人進來。」
身在英國的鍾劍華認為,已持續一段時間的香港「移民潮」,下一波將是較年長甚至是退休的港人帶著積蓄離開。他對BBC中文稱,最近已接待過好幾位到英國「旅行探路」的朋友。
陳景祥在《明報》撰文說:「一場大動蕩後,新一屆政府首要做的應是與民休息,讓社會恢復元氣。回歸下半場香港在政治、經濟、社會和國際聯繫各方面都截然不同,過去的成功方程式已不管用,我們需要一份新的社會契約。」
有別於官方所稱的朝氣勃勃,楊健興認為香港目前仍處於一種壓抑狀態。要是李家超政府在未來一年能做出一、兩件實在的經濟民生發展,也許能改善社會的感覺,「但目前不太看得到這樣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