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在美國華府完成首批簽署,多家台媒稱之為「歷史性的一刻」;台灣總統蔡英文隔日發言表示,這是自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台灣)斷交、改與中國建交以來,所建立最完整、全面的貿易協定。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發言人米歇爾(Sam Michel)表示:「感謝台灣夥伴幫助我們達成這一重要裡程碑,期待在更多貿易領域展開談判。」
中國外交部則對此表達強烈反對,稱美方不得與「中國台灣地區商簽具有主權意涵和官方性質」的協定,而所謂「倡議」不過是美方打著經貿合作的幌子,「對台敲骨吸髓的『指揮棒』」。
在中美角力加劇、雙方就台灣問題爭論不休之際,「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是否有助台灣擺脫對中依賴、重回經貿舞台?還是其外交成果華而不實?
DW整理出其中三大值得關注的提問:
一、政治含金量大於經濟效益?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共有12項議題,6月1日簽署的第一批議題涵蓋其中5項,包含貿易便捷化、良好法制作業、服務業國內規章、反貪腐及中小企業,並未涉及「市場開放」、「關稅減免」等議題,遭外界質疑與自由貿易協定(FTA)內容落差大、效益有限。
美國聖托馬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告訴DW,當前的談判過程是為確保「雙邊在推動自由貿易之前,可以先把相關法規談好」,因此現在就認定該倡議經濟效用不大,「似乎太快了」,應等到後期再下定論。
針對台灣受北京打壓,難以加入國際多邊貿易組織的困境,台灣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2日也發表聲明指,「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可作為推動貿易協定的路徑圖,將有利台灣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然而,部分學者對此表達懷疑,批評是「痴人說夢」。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上個月向台媒《太報》表示,有關「倡議有助台灣加入CPTPP」的說法,「恐怕有點勉強」,因為目前美國自己都已退出,且不願重返該協定。
至於這能否為台美簽署FTA鋪路,劉大年也對此澆冷水,稱美國當今政策即不願和任何國家或地區簽署FTA,因此除非美國政府態度轉向,否則外界不該抱有如此期待。
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曾志超日前更在台灣《聯合報》發表社論痛批,美國不願付出具體行動支持台灣加入國際貿易組織,或與台灣簽署FTA,「宛如美國老大邀朋引伴開大會」卻擔心台灣嚇到來賓,因此不讓台方「從正門進去」,僅「可在邊陲地帶吆喝,過過乾癮」。
不過在政治層面,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丁樹範認為,簽訂「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有助舒緩台灣在國際外交、經濟上遭遇的「孤立效應」。他說,「如果美國願意跟台灣簽有FTA效果的協議」,即便不是真正的FTA,也有望達到一種「示範」效果,讓其他國家考慮效法美國,與台灣簽訂類似協議。 (相關報導: 美台簽署《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北京痛批美國「對台敲骨吸髓」 | 更多文章 )
二、有助台灣降低對中國依賴?
在北京的強烈反對下,台灣與美國簽署貿易倡議,是否暗示要進一步遠離中國市場、在中美角力之間選邊站?葉耀元向DW分析,該倡議「某種程度一定會」幫助台灣降低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性,只是降低幅度依貿易的品項將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