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扒開警總的廬山真面目—《臺灣警總》書評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警備總部景美看守所仁愛樓,獬豸為憲兵的精神象徵。(顏麟宇攝)

提到臺灣光復後歷史上名聲最臭的機構,當屬簡稱「警總」的臺灣警備總司令部,主要原因在於該機構代表中華民國發佈了長達38年的《臺灣省戒嚴令》,就此與「白色恐怖」四個字脫離不了關係。不可否認的是,從「警總」在1945年成立以來,到1992年解除編制為止,這個機構先後在「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扮演了重要角色。

「警總」或許沒有日本帝國的憲兵隊、特高警察、納粹德國的武裝親衛隊(Waffen SS)、蓋世太保(Gestapo)還有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Narodnyy Komissariat Vnutrennikh Del)那麼聲名狼藉,卻絕對可以跟「九一一事件」後成立的美國國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相提並論,被視為「一個在台灣幾近無所不能、無惡不作的政治巨靈機構」。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畢業的郭冠佑,從投入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以來,就不喜歡研究那些受到史學研究者關注的題材。多數台灣學者提到抗戰,首先研究的必然是淞滬會戰與德式師,再來就是研究滇緬抗戰加遠征軍,反正不是哪一支國軍的精銳部隊就是哪一場國軍打勝的戰役。另外一個更受歡迎的題材則是抗戰的中華民國空軍,原因同樣也是因為飛行員們比較光鮮亮麗。

然而回顧八年抗戰的歷史,光鮮亮麗的時候總是稀少的,畢竟4億中國人當中只有不到600人成為了接受美軍完整訓練的飛行員,更多存在的是兩岸雙方都不願意面對的人性醜惡面。為此郭冠佑2018年碩士班的畢業論文,就是以「偽軍」這個在大陸被普遍被視為「漢奸」的群體為主角,去還原抗戰歷史的另一面。

同樣提到保衛台灣的歷史,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拱衛古寧頭的裝甲兵「金門之熊」、八二三砲戰期間為金門守軍運補的中字號登陸艦及以響尾蛇飛彈擊落米格機的F-86F軍刀機。然而如果從防止台灣被中共赤化的角度來看,「警總」在這當中的作用可能不會輸給中華民國的海陸空三軍,郭冠佑決定透過他出的這本新書《臺灣警總-世人所不了解的警備總部沿革史與歷任總司令》,喚回這段為人們所刻意遺忘的歷史。

何謂「警總」?

首先到底何為「警總」?其實「警總」的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45年9月1日持續到1949年8月31日,此刻中華民國政府同時統治大陸與台灣,因此台灣的「警總」由台灣的地方政府統治,在「二二八事件」前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下轄的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二二八事件」後則改組為台灣省政府底下的台灣全省警備司令部。

1949年9月1日,屬於政府從大陸遷徙台灣的關鍵期,台灣全省警備總司令部撤銷,改制為台灣省保安司令部。「警總」雖然一度在名稱上走入歷史,其職責卻仍由保安司令部接手,此為「警總」歷史的第二階段。隨後持續到「八二三砲戰」爆發前的1958年8月14日,才又由台灣防衛總司令部、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台灣省民防司令部及台北衛戍司令部合組新的台灣警備總司令部。 (相關報導: 許劍虹觀點:再論「非共而不反共」政策何以在台灣無法推行? 更多文章

「警總」歷史就此進入了第三階段,並且從1964年起又被賦予了後備軍人的管理與動員工作,於是在「警總」的體系之外又成立一個平行的台灣軍管區司令部。台灣軍管區司令部的司令由「警總」的總司令兼任,除了在戰爭爆發時將後備軍人動員到前線參戰或者支援前線外,還必須要在民主化即將到來的和平時代動員後備軍人在選舉中投票給中國國民黨提名的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