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非共而不反共─新加坡外交政策的根源

位於新加坡濱海公園裡的反共產主義紀念碑,紀念與馬共鬥爭的國家先烈,但這不表示新加坡要與中共交惡。(作者提供)

提到新加坡這個東南亞小國,最成功之處就是懂得如何在美國與中共兩大強權之間左右逢源,一方面以南洋理工大學為對岸培育下一代的執政精英,另一方面則將樟宜港提供給進出南海的美軍艦艇使用。此種軍事靠美國,經濟靠中共的政策,賦予了新加坡極大的外交活動空間,進而成為面積最小卻最為富裕的東協國家。

甚至我們還能從馬英九前總統「親美、友日、和陸」的戰略中,看到些許新加坡的影子。而新加坡之所以能成功,關鍵的因素在於李光耀總理從冷戰時代以來就採取「非共而不反共」的外交政策。所謂「非共」,意即新加坡共和國拒絕採取共產主義制度,並對以馬來亞共產黨為代表的國內共產主義份子施以堅決打擊。

然而在外交路線上,李光耀卻不像兩蔣父子執政下的台灣那般排斥共產主義國家,相反的卻積極同蘇聯、中共、北韓以及北越往來。不過在與蘇聯、中共、北韓和北越往來的同時,新加坡又與英美、南韓以及南越維持邦交,並同台灣維持實質關係。新加坡也因為這個政策,得以成為辜振甫、汪道涵、馬英九、習近平、川普以及金正恩會晤的地點。

長期以來,新加坡一直以扮演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國家之間溝通的橋樑為榮,可這樣的國家政策卻不是始自於新加坡。最早實施「非共而不反共」政策的國家,其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大日本帝國。大家都知道,大日本帝國是一個反共產主義的國家,嚴厲鎮壓日本、朝鮮以及台灣的共產主義運動,可其實卻與蘇聯維持著友好關係。

直到1945年8月9日,蘇聯對日本宣戰,並派出T-34大軍向東北、北韓以及庫頁島南部發起進攻以前,雙方依據《日蘇中立條約》彼此都還在對方的首都設有大使館。日本與蘇聯甚至還相互承認彼此在中國扶持的傀儡政權,東京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莫斯科也承認滿洲國,雙方的關係緊密而友善,完全就是李光耀「親共而不反共」政策的翻版。

日軍1918年出兵西伯利亞的宣傳畫。(作者提供)
日軍1918年出兵西伯利亞的宣傳畫。(作者提供)

從「反共」到「非共」

事實上戰時日本的政策,也是從原本的「反共」到「非共」之間有過一段時間的變化。日本是天皇制國家,而共產主義革命本來就是以推翻全世界的皇室為基本目標,一如列寧在1917年推翻沙皇一樣。無論天皇實際上的權力有多大,布爾什維克革命都被日本帝國視為意識形態上的頭號威脅,也讓日軍決定出兵俄羅斯干預紅白內戰。

可日本出兵俄羅斯的目標,與英美等協約國出兵俄羅斯的目標有一點根本上的不同,西方國家純粹是要扶持反共的白俄勢力阻擋共黨革命,乃至於恢復沙俄的統治。日本的目的,則是希望扶持謝苗諾夫(Grigory Mikhaylovich Semyonov)在外貝加爾湖的赤塔成立親日的分離主義政權,即俄羅斯版本的滿洲國。

不料美國以尊重俄羅斯領土主權完整為由,居然對反共盟友日本施加政治壓力,逼迫日軍從西伯利亞撤退。事實上共產主義與否,還是俄羅斯的領土主權完整不完整對美國而言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伴隨著帝俄的瓦解、德意志帝國的戰敗以及英法的衰退,此刻日本成為了美國稱霸太平洋的唯一競爭者,萬萬不能讓日本掌握西伯利亞的土地和資源。 (相關報導: 許劍虹觀點:日本被轟炸是報應嗎?談談獨派、俄羅斯與中共的觀點 更多文章

甚至就連1919年的「五四運動」,日本方面也認為背後煽動中國學生反日的力量來自於美國而非蘇俄,所以從此刻開始,美國已被日本視為頭號的威脅來源,共產主義不共產主義也就不被納入日本的安全考量了。於是日本在1925年1月20日與蘇聯簽署了《日蘇基本條約》,給予了這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外交承認,象徵東京的「不再反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