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專文:檢討教改─重視品格,公平教育

教室空景示意圖。(資料照,柯承惠攝)

不只是歷史,我們的品格教育也出現了問題。社會學科的教育以往是「公民與道德並重」,但在教改受到西方放任式個人主義的影響以後,目前的教育已經是只重視「公民」,而不談「道德」了。「公民」談的是人民與政府間的權利義務關係,談的是個人在法律保障內可以享有的多元自由。「道德」談的是人倫關係、人與家庭社會的責任關係。我們看到現在孩子們受的教育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而對人倫關係的「五倫」早已經非常陌生了,甚而覺得這些根本就是「八股」的老東西了,這樣的現象難道不會讓人怵目驚心嗎?

我們都知道,四維八德的教育很重要,但是在民進黨政客的操弄下,四維八德從我們中小學消失了,也影響到學生們的價值觀,這對於台灣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我深信美德教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我如果當選總統,明年以後,「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四維八德教育一定重回學校。不僅如此,星雲大師倡導的「三好四給」也就是「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與「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給人希望、給人信心」也要進入社會,讓台灣不僅是網路的5G, 或6G, 而是有7G(3個Good, 4個Give)的台灣.

我在台灣大學教書,也與很多家長有互動,了解教改帶給台灣的巨大傷害。我當選總統,明年以後,我會對現有長達30年的教改,做一全面檢驗修正。目前的教育理念不切實際,對高中生盲目的減少必修學分,增加選修學分。但是偏鄉地區的學校老師資源有限,很難有專門老師開選修課。中文、英文、數學等科的必修時數已經減少了太多。自然學科新課綱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的實際必修授課時數都只剩下兩個學分,只有舊課綱的一半。國文教育原本應該是「語文、文學、文化」三者並重,但是在「去中華文化」政治力的有意干擾下,現在只強調語文,文化、文學都不重視了。國文的文言文從60篇降到15篇,英文單字量從7000字減到4500字,數學也再簡單化。這些舉措使得學生的基礎知識嚴重下滑,高中國中化、國中小學化、小學無下限,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事實。這樣的教育,我們的國家將來能有競爭力嗎?

此外,現在大學的入學方式,大約80%的入學名額都放在前端的入學「申請」,剩下的20%才是我們以前所熟悉的「類似大專聯考」的「分發」,也就是依照學生的 學測指考成績 好壞所進行的「分發」。要「申請」入學就必須準備資料,對於大學來說,決定要收哪一個學生的標準,就是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個學習歷程檔案造成師生家長極大的困擾。各位可以想想看,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科系,都有不同的要求標準,準備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家境好的學生,才有機會學習各種才藝、出國遊學、參加比賽表演,來豐富他們的學習歷程檔案,但是一般家境比較不好的學生怎麼辦?他們沒有錢學才藝,不能出國,所以他們的學習歷程檔案不會好看,更不可能製作一本精美的學習歷程檔案。這些人為的不公平,帶來了多大困擾,難道主事者不知道嗎? (相關報導: 張亞中專文:歷史文化─撥亂反正,還原真相 更多文章

20220506-高中108課綱升學專題,圖為補習街街景。(蔡親傑攝)
高中108課綱升學示意圖。圖為補習街街景。(資料照,蔡親傑攝)

「申請」入學還有幾個問題。第一、大多數的申請在高三上學期就結束了,因此,高三下就可以混了,造成學習不完整。第二、公平性很難做到,畢竟對於資料的好壞、適當與否,每位評審老師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這種結果不只造成不公平,也會影響年輕人的人格。大家要了解,心理學家的研究顯示,如果一位年輕人,在他成長過程中,如果面對太多的「不公平」,他的心理會扭曲,不是選擇「躺平」,就會變得憤世嫉俗、嘲諷,甚而會有暴力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