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108課綱—門閥的複製,階級的延續

108課綱。圖為永春高中學生。(資料照,蔡親傑攝)

《新唐書.卷一八二.鄭肅傳》:「仁表累擢起居郎,嘗以門閥文章自高。」

《初刻拍案驚奇》卷五:「如此小娘子,該配此才郎!況且年貌相等,門閥相當。」

門閥制度源起東漢,在魏晉南北朝時達到鼎盛,所謂的門閥如果用現代的語言來錨定的話,則「既得利益者」大概可以解釋它,即使兩者的意義不盡相同。簡言之,古代的門閥其核心概念指的是貴族階級(士族),士族擁有特權與土地,其地位透過世襲制度而綿延,在皇權獨大的封建社會中,即使皇帝都必須考慮士族的立場,唐代的科舉制度雖然打破門閥的壟斷,然而門閥的基因依舊瀰漫在人們的潛意識裡。

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對於門閥的存在我們也無需避諱,時至今日君不見大眾仍將門當戶對當作一回事,對於官二代、富二代的稱謂也覺得理所當然,人類儘管已發展出民主制度,但放眼望去司馬懿、甘迺迪、布希家族哪一個不是門閥?義大利的麥迪奇家族還創造出文藝復興,而這個改寫歷史的家族依舊還在世,更不用提幾乎掌握世界金融的眾多猶太門閥,我們若將範圍縮小到台灣,則鹿港辜家、霧峰林家、板橋林家、連家、蔣家、海霸王蔡家、小妹都能得標的蘇家、當代的民進黨本身就是一眾的門閥 —— 只不過他們的術業有專攻,有些專門與黑道稱兄道弟,有些為酒家的轉型奔走,更多的是透過權力進行非正常的金錢流動,例如綠能你不能的光電與風電等等。

原本教育的功能在於弭平社會階級的鴻溝,唐朝之所以能夠開創新局也是得力於科舉制度的推行,透過公平的比試拔擢具有才幹的考生,不論出身讓寒門可以打破階級的限制往上提升。人類的世界本就沒有真的公平正義,任何制度都有其侷限性。然而,如果在當今世上仍舊將九品中正制復辟那便是令人瞠目結舌的事件,我們何其有幸目睹了這一荒誕的演出——108課綱就是當今的九品中正制。

20220523-108課綱專題,圖為永春高中學生。(蔡親傑攝)
108課綱示意圖。圖為永春高中學生。(資料照,蔡親傑攝)

東漢末年戰亂頻仍百姓流離失所,原來的察舉制度早已荒廢,曹魏吏部尚書陳群提出以九品中正法以選拔人才,其方式主要是由出身該地的賢能京官,評論當地人士之優劣,依此將人才分為九品,此一制度強化了中央集權,將各地人才集中到中央。持平而論,九品中正制在初期的確為曹魏貢獻了不少人才,同時也調和了地方勢力,中央的皇權與地方的豪強因此取得了一定的均勢。然而,制度終究抵不過人的江湖,西晉中期之後,朝綱幾乎由司馬氏一家所獨斷,原先所設定的九品中正至此名存實亡,「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成為西晉的社會結構,八王之亂後,雖然短暫地打破了這種結構,但在東晉之後,門閥又死灰復燃。

末期的九品中正制只重家世背景而輕賢愚優劣,社會風氣日漸浮靡,下層為了往上爬往往無所不用其極,舞弊、逢迎、行賄之事成了常態分佈,更有甚者偽造譜牒也是稀鬆平常之事,這不是與現在的論文抄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嗎? (相關報導: 點教育》擅長教學習的專家教師應該獲得制度面的重用 更多文章

108課綱就是當今的九品中正制

何以見得?其理由簡單來說有以下數端。一、許多號稱教育改革者所沾沾自喜的「學習歷程」其實就是現代版譜牒,臺灣的版本其實抄自南韓,南韓版本又抄自美國,但南韓的法律規定如學生在學習歷程上作弊,其高中老師也須負起連帶刑責,在美國加州則早有業者做起這門譜牒生意,編寫從小學到高中的學習歷程索價三十萬台幣左右。一如前文 (討教檄文之一) 所述,新竹以南概已成為「社區」,新竹以北都會區的學生已取得歷程上的優勢,或許官方會宣稱某些偏鄉學生進入頂大云云,以此反駁城鄉差距並未因108課綱而惡化,這種狀況猶如宣稱創業可以致富但卻不提其成功率可能僅是百分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