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兌現競選承諾,在今(2025)年3月20日正式簽署行政命令,宣布關閉教育部,震撼各界,也引發美國教育界人士的反彈,這是美國政府首度內閣級的部門被關閉。
為何川普要廢了教育部?他的理由是美國教育部從1979年成立以來,在教育的支出遠超過其他國家,投注在學生的資源也是最高,然而教育成果的排名表現,學生的識字能力和考試成績卻落後全世界,幾乎是吊車尾。
他指出,美國公立小學和中學生的閱讀成績,比教育部成立之前還要低,包括有70%的八年級(國二)學生對閱讀和數學不熟練,40%的四年級學生缺乏基本的閱讀能力,甚至在美國馬里蘭州最大的城市巴爾的摩(Baltimore),有40%的高中生不會算術,連基本的加法都不會。
儘管美國學生成績表現不理想,教育部的預算卻在極短的時間內暴增了600%,川普認為教育部太花錢又沒有得到實質的成效,是做此關閉決定的原因。不僅如此,他還要把教育權還給州政府和地方社區,相信各州會比現在做得更好,但教育部其中部分功能仍保留,例如針對弱勢學生、特殊需求孩子的補助款項、學貸等,之後將重新分配到其他部門來管理,確保有效且不間斷地提供補助計畫與福利。
回頭看看我們,臺灣在預算編列上也不遑多讓。教育部今年總預算編列高達3,623億,比去年3,344億增加278億,創下史上新高,若相較於前三年的預算,增加了快一千億。
問題不在於預算的增加,錢不是多就好,它必須要有效能且不去浪費。重點是,過去許多教育政策都投入了龐大的經費與人力,像是推動第一、二期的技職再造計畫,預算經費達四百多億。2006年起分別提出「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獎勵教學卓越計畫」、「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等,總經費高達近二千億。2018年開始,教育部推出了「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五年為一期,總經費836億。2023年起進入第二期「深耕計畫」,總經費提高至970億。
這些皆屬於國家重大的教育政策,但這些政策實施所發揮的效益為何,真有達到實質的目標嗎?
具指標性地位的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公布2025年世界大學排名,唯一進入「兩百大」的國立臺灣大學,排名為172,相較於前一年退步了20名。政府提供特別經費資源,以期臺灣多所的頂尖大學能進入「世界百大排名」為目標,卻一再失望,讓人質疑這些錢到底都花去哪?若是川普看了臺灣教育部的作為,早就廢了! (相關報導: 梁又典觀點:反思反智─評「美國的反智傳統」 | 更多文章 )
更糟糕的是,這樣的形式運作將近二十年,產生了許多弊病。教育部大多是「競爭型計畫」,學校為了爭取更多的經費,教學研究與產學方向必須配合教育部的計畫,使各校辦學內容愈來愈相似,形同限制了學校的發展;加上競爭型計畫的績效指標項目多,各校在撰寫計畫像是在作文比賽,內容幾乎是大同小異。其次經費分配集中在少數大學,幾乎是前段班學校,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情況下,導致高教兩極化更嚴重。由於不是常態性的編列經費,整個計畫完成就結束,無法深化導入成為學校校務發展的一部分。其後果卻變成了教育部用經費掌控高教發展,讓高教管理趨向一致化,而大學也過度依賴教育部的補助,阻礙了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