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翻譯輕鬆嗎?他們揭譯界人生的艱難秘辛:奧客委託人跟「幫忙免費翻一下」的無賴親友

態度差的委託人與親友的「幫忙一下嘛......」對譯者非常不尊重。(示意圖非本人/すしぱく@pakutaso)

語言很重要,大家都知道。但要將一種語言學到一流,其花費的時間、金錢實在是所費過鉅,這時專業的「翻譯人員」就顯得很重要了。

翻譯人員,或者應該稱他們為「譯者」。他們不但幫助人與人跨越語言及文化的隔閡,同時也加速了資訊流通。該怎麼把A變成ㄅ?該怎麼讓大英帝國的人了解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盤」,不是「大豬小豬落玉盤」?都得依靠譯者們的專業知識與底蘊,甚至是偶爾的靈光乍現。

翻譯是一件辛苦的工作。文藻翻譯系校友(英日雙外語),同時也是前翻譯公司編輯、資深譯者 – 蘇凌表示,翻譯絕對不是你想像的「順便幫忙翻一下」這麼簡單。另一位曾擔任醫療口譯的鄉家一希(ごうけ かずき)也表示,就連日本人在觀念和想法上,也對譯者存在偏差與誤解。

這次特別訪問有過多年翻譯經驗的兩人,請他們分享翻譯經驗,並破解大眾對口筆譯的迷思,讓大家能對口筆譯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一、譯界人生的迷思〉沒有看不盡的小說,但有看不盡的目錄

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口譯、筆譯這個學門是很直觀的,「反正就是把Apple翻成蘋果,或把泥棒(どろぼう)翻成小偷罷了」,有些人甚至會羨慕他們能搶先看到新的小說內容。

不過蘇凌表示:「一般人很少會想到,翻譯其實常常翻到與目錄、說明書、醫療相關的。」她表示,任職於翻譯公司時,最常翻譯到的東西往往都不是一般人腦海裡常想到的書本、小說之類的,反倒是一大堆產品目錄、說明手冊、廣告傳單等。

甚至在這個手機遊戲氾濫的年代,翻譯手遊的故事與介面文字也是常有的事,蘇凌提到自己就曾接過翻譯一些日系知名手遊的經驗。更別提不少譯者在公司,除了擔任翻譯一職外,也得兼當審稿者,蘇凌委婉地表示:「包含審稿與翻譯,自己曾一年處理了快170到180萬的字,而這只是原文而已,還沒算上翻譯好的字。

另一個迷思是,不少人認為只要外文好,就能當翻譯,但其實並不然。這個想法乍聽之下並沒有錯,但這個說法太簡化翻譯的功夫。外文好,是能當上譯者的第一條件,但也只是基本條件而已,因為翻譯涉及兩種語言的轉換,想翻得到位,除了外文程度要好,本國母語的造詣也不能太差。

鄉家一希通過NPO法人多言語社会リソースかながわ,簡稱「MICかながわ」的研修結業證明書。鄉家一希表示,許多在日本從事醫療口譯的人,都會到這裡研修。(圖/鄉家一希提供)
鄉家一希通過日本NPO法人多言語社会リソースかながわ(簡稱「MICかながわ」)的研修結業證明書。鄉家一希表示,許多在日本從事醫療口譯的人,都會到這裡研修。(圖/鄉家一希提供)

甚至有的時候,光有一顆「英文腦」、「日文腦」還不夠,如果沒有特殊的專業知識,就算語言能力再好,在進行特殊領域的口筆譯時依舊會碰壁。來自日本的鄉家一希表示,自己原本是畢業自早稻田大學人類科學部(早稲田大学人間科学部),在裡面學習醫學、復健相關的知識,之後為了練習英文,畢業後才又去考了以全英文上課的多摩大學環球研究學部(多摩大学グローバルスタディーズ学部),這才開始接觸到翻譯工作。 (相關報導: 口譯哥駐美被狂酸,譯者揭口譯人才養成背後血淚,原來他如果不當外交人員能賺這麼多 更多文章

鄉家一希提到,起初都是接一些百貨公司的文宣翻譯、區公所指派的商店街的地區介紹等。之後因為有著醫學方面的專業知識,才有辦法找到「醫療口譯」的工作,工作內容主要是協助從外國(大部分來自阿根庭、中國、蒙古、菲律賓、衣索比亞)來的病患,幫他們與醫生或護士溝通。他說:「很多人以為會英文或其他外文就能當翻譯,但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因為翻譯除了把文字翻出來,如果沒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文化基礎或經驗,其實是很難把文字翻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