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有多少「漢奸」隨政府來台灣?

1949年的遷台史,同時存在著光明面與黑暗面。(許劍虹提供,國史館)

關於1949年的這一場大遷徙,毫無疑問是一次徹底改變台灣人口結構與政治生態的重大歷史事件,無論是兩岸三地還是歐美都有人著書探討。龍應台的《大江大海1949》,從外省人二代的角度出發書寫外省軍民的遷台史,強調「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的道理,並強調兩岸的和解唯有中共領導人向1949年的「失敗者」們真誠道歉才有可能促成。

相較於龍應台訴諸感性,《1949禮讚》的作者楊儒賓則提供了台灣本省人的觀點,他認為這場大遷徙不只讓台灣有了中華民國這個擁有中華連結,同時又獨立於中國大陸之外的國家架構,同時又讓大量來自對岸的人才,尤其是文化大師齊聚台灣,豐富了寶島的歷史發展。楊儒賓認為1949的渡海南遷,是台灣史上三大移民潮中文化意義最豐富的移民事件。

美國學界雖然對蔣氏父子褒貶不一,卻仍普遍將外省人遷台的歷史視為中國人反抗極權專制,爭取人身自由的典範。華裔學者謝漢蘭(Helen Zia)2019年出版的《離開上海的最後一艘船:逃離毛澤東革命的中國人的史詩故事》(The Last Boat Out of Shanghai: The Epic Story of the Chinese Who Fled Mao's Revolution),稱得上是美國版的《大江大海》。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2008年馬英九總統上台後,中國大陸出於對台統戰的目的,也一改過去批評來台國民黨人為「反動派」的論點。在「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的時代氛圍下,白先勇的《台北人》、齊邦媛的《巨流河》、王鼎鈞的《昨天的雲》、《怒目少年》、《關山奪路》以及《文學江湖》等作品也跟著大受對岸民眾歡迎。

顯見在兩岸關係融洽的那八年,「遷台文學」一度在大陸成為顯學。《南渡》、《北歸》、《傷別離》,介紹「民國範兒」們在1949年的抉擇,是要追隨政府來台灣,還是留在大陸效忠新政權。不過無論我們如何美化這段歷史,1949年遷台的都不是只有追求自由「民國範兒」或者反抗共產暴政的忠勇老兵,背後還有許多連民進黨都找不到,國民黨與共產黨刻意遺忘的黑暗面。

20220324-從中共的角度出發,誰是「黑五類」,誰是「紅五類」的判斷標準是效忠毛主席與否。(許劍虹提供)
從中共的角度出發,誰是「黑五類」,誰是「紅五類」的判斷標準是效忠毛主席與否。(許劍虹提供)

何為「黑五類」?

在1979年大陸宣告改革開放,解放思想之前,中共一律將1949年隨政府來台的外省人視為「黑五類」看待,哪怕是被抓壯丁來的都不放過。所謂「黑五類」指的就是地主、富農、反革命份子、壞份子以及右派為代表,簡稱為「地、富、反、壞、右」。與「黑五類」相對應的,是以「革命軍人、革命幹部、工人、貧僱農、下中農」為代表的「紅五類」。

「黑五類」與「紅五類」的對立,象徵的是中共以新的統治階級取代「舊中國」的統治階級,只有效忠共產黨,又紅又專的「紅五類」才符合「人民民主專政」中的「人民」標準。只有符合「人民」標準者,才是中國共產黨統治國家的夥伴,其他的對象都不屬於「人民」的範疇,通通為要被「專政」的對象,「黑五類」則被貼上「反人民」標籤,是要被徹底「鎮壓」的反動派。 (相關報導: 許劍虹觀點:中國國民黨「疑美論」的歷史淵源 更多文章

直到今天,北韓都還以類似「紅五類」與「黑五類」的二分法來區分誰是統治階級,誰是應該被「專政」。凡是出自「黑五類」家族的人,子孫世世代代都無法翻身,唯有效忠金家的「紅五類」享有比一般民眾「更平等」的特權。當然「黑五類」與「紅五類」本身就是中共創造出來的詞彙,目的是鞏固中共的統治,不存在客觀上的好壞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