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人 ── 中國人、海外華人、外國人、反共的、不反共的 ── 在批評批判,或描述評論中共╱大陸中國的事務時,動輒就會連上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從中去尋找他們認為的「文化根源」。最典型的,即是埋怨數落,是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社會」、帝制皇權、孔孟之道、法家之術、「傳統中國文化」……形塑成「今天中國人」的「民族劣根性」:自私、奴性,等,以及造就了中共,還經常引魯迅對中國文化的批判為證。
臺灣人如何看待「中國人的民族劣根性」,牽涉到臺灣特有的「國家認同」,是個有意思話題。今天臺灣社會總的「國家認同」文化氛圍,說重一點,是「去中國化」,說輕點,是「不關心中國」,故臺灣即便曾經有過針對「中國人的民族劣根性」之思想討論,也是數十年前的往事了 ── 龍應台的成名文章《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算是反省到了「中國人的民族劣根性」,是四十年前的1984年寫就的。要注意的是,龍文的標題雖是《中國人,你為什麼……》,但文中所寫的,卻純粹是臺灣的事情,與大陸毫無關連。可見,彼時臺灣社會幾乎百分百地認為「臺灣人」天經地義就是「中國人」。柏楊的「民族文化反省」應該開始得更早,但他的《醜陋的中國人》一書,是1985年在臺灣出版的。整個八〇年代,「中國認同中國情」是臺灣社會普遍當然的「家國情懷」,並在聲援「8964」時達到最高峰。
以中國文化「頂罪」中共黨文化的濫觴
在大陸中國,1949年之後,這種「文化反省」是在1978年啟動「改革開放」後才出現的。在此之前的文革中,毛澤東搞的「批海瑞罷官」、「打倒孔家店」、「批林(彪)批孔批周公」等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反省中國文化」,而是借「批X」搞殘酷權力鬥爭。
筆者在改革開放初期剛看到這種「文化反省」便覺察到了不對。1988年,大陸出臺電視政論連續劇《河殤》。此劇系統批判導致「中國」(1949年後的大陸)落後的「中國文化」。我立即想到「中華民國」的臺灣﹕如果「中國文化」有問題,同樣屬於「中國文化」的臺灣為什麼能經濟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很顯然,大陸的「中國」落後,原因不在「中國文化」,而在共產體制,在毛澤東的治國路線,在中共的黨文化。《河殤》作者或者認識不到這一點,或者不敢直接批評中共,只能轉而拷問「中國文化」,讓「中國文化」替毛共背了黑鍋。其結果是,受此劇影響,一遇到當前社會亂象便深度反省傳統中國文化的歪風在大陸流行開來,使得讓「中國文化」替大陸的種種問題「頂罪」,亦即替中共╱中共黨文化「頂罪」,成了大陸中國人不自覺的思維方式。
「中國文化頂罪中共黨文化」的三大危害
危害之一,將中共「中國化」,犯了本文議題「中共≠中國」的忌:一批評批判中共,便回溯中國歷史追尋「文化根源」或「相似事例」,這不是將「中共」與「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相結合,等於宣告「中共=中國」嗎?而且,這麼做,不是批判中共,而是批判中國,是「批判失焦」。
(相關報導:
林丹生專文:林振雄與李漢藩毆鬥之新證
|
更多文章
)
危害之二,脫罪中共。既然中共的罪與錯都源自「中國文化」,則不但中共本身無需承擔什麼責任,被指責的「黨文化」豈非也是無中生有憑空捏造 ── 沒有「黨文化」,只有「中國文化」?或者,即便存在著「黨文化」的問題,它亦非什麼外來的馬列劣貨,而僅僅是「中國文化在共產黨身上的體現」?否則,為何要放過「黨文化」,去追究「中國文化」?這豈非明示暗示,「中國文化」是「中共黨文化」的根源,故錯不在所謂的「黨文化」,而在「中國文化」?這豈非「中共沒錯,中共黨文化沒錯,錯在中國文化」,脫罪兼美化中共?
危害之三,雙重陷害「中國文化」:「脫罪╱美化中共」的同時又「醜化中國文化」。這不僅是將中共黨文化該承擔的罪責通通轉移到「中國文化」肩上,更過分的是,言者往往是在批評中共╱大陸亂象時才想起「可惡的中國文化」,猛挖其糟粕,追究其責任,而不是反過來,列舉中國文化的精華來對照比襯中共黨文化的糟糕。在華人反共陣營裡,用「傳統中國文化的優秀」來比照批判中共黨文化的努力不是沒有,但極為稀少,遠遠比不上「用中國文化頂罪中共黨文化」。由此,一是不停地被迫替中共黨文化「頂罪」擔責,二是不斷地被「隱善揚惡」── 精華少被褒獎弘揚,糟粕常被誇大追責,「中國文化」由此受到雙重傷害。
放眼世界,太多的人,尤其是西方的所謂「中國問題專家」,即如此在分析中共治下的種種亂象時,總習慣連上古老的中國文化及歷史,企圖從中國文化的「根源」去尋找「文化答案」,犯上「用中國文化頂罪中共黨文化」的思想錯誤。YouTube上有位高人氣的大陸裔自媒體華人,便經常在「談古論今」時用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來解讀中共時政;另一位坐過中共大牢的海外民運YouTube自媒體大陸人在談到中共問題或大陸亂象時更是動輒強調「中國自古以來……」。受此影響,其他反共自媒體人也出現了「引古砭今」批判中共的傾向。他們都反共,但他們如此做,都是將「中共」和「中國」劃等號,「中共中國化」,是在中共最在意的「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代表中國人民」,「中共=中國」一事上助言中共,論證「中共=中國」。雖然他們都是無意的,沒意識到他們在批判中共的同時到「中國歷史╱中國文化」裡去追尋「文化根源」,其實是對中共的「小罵大幫忙」,客觀上變成中共的「大外宣」,違背他們自己的本意而不自知。
兩例學者、四例政人:西方至今是「中共=中國」的重災區
類似現象在西方的「中國問題專家」和政治人物中更為普遍,他們幾乎全都是「中共=中國」的觀念。下文就這些西方的「大學者」和「大牌政治人物」各舉兩例與四例。
(相關報導:
林丹生專文:林振雄與李漢藩毆鬥之新證
|
更多文章
)
第一例的「大學者」是那位「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提出者、美國哈佛大學知名的艾利森教授。他在其著作《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Destined for War: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中有這麼一句:「一個擁有14億人口和5000年歷史的文明重返輝煌並不是什麼問題。The return to prominence of a 5000-year- old civilization with 1.4 billion people is not a problem to be fixed.」這一句就夠了,清楚表明,艾利森教授是個「全盤的中共=中國派」,自然,「用中國文化頂罪中共黨文化」會只是他「全盤的中共=中國」概念中的一個分支而已,如果他試圖分析解讀中共治下大陸中國種種亂象的話。事實上,艾利森教授在此書中提到的一件事(見下段),不但在美國政界學界很有代表性,而且證明艾利森教授確實是用「傳統中國文化」來詮釋解讀中共,「中共=中國」的。
1969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挑選哈佛大学的教授基辛格作为他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告訴基辛格他想探索並開拓與「中國」的關係。基辛格之前的專業主要是歐洲歷史,而非亞洲。為了補上「中國」這一課,基辛格先去找他的哈佛大學同事、美國的「現代中國研究創立者和泰斗」的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進行週末輔導。據艾利森教授在書中的描述,費正清幾乎全從「傳統中國」的角度給基辛格補課,如「中國傳統的外交政策」包括三個關鍵原則:要求取得區域「支配地位」、堅持鄰國承認並尊重中國固有的「優越性」、願意使用這一支配地位和優越性來協調與鄰國「和諧共存」── 這該如何解釋當時的毛共「輸出革命」,支持活躍在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共產黨顛覆當地政權,乃至引發了印尼的反華大屠殺?如何解釋毛共與遠在天邊的歐洲小國阿爾巴尼亞結成「兄弟般的友誼」?艾利森教授還寫道:基辛格在費正清那裡學到了「中國」(其實是「中共」)「對武力脅迫的厭惡深深紮根於儒家教義」……。
文行至此,讀者一定覺得荒唐至極:中共因其深植內心的「儒家教義」而「厭惡武力脅迫」?艾利森教授真的信這個?中共的內心還有幾分,甚或,還有沒有費正清所理解的那種美好的「儒家教義」?艾利森教授的《Destined for War: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一書初版是在2017年,到了那個時候,他還沒看到中共持續了幾十年,且力度不斷增強的對臺武力脅迫?艾利森教授的敘述,是比「用中國文化頂罪中共黨文化」遠為更糟的「回到中國歷史裡去尋找中共行為的『文化根源』」,是當代海內外任何頭腦清醒的華人學者都不會拿來誤人的謬思。看來,艾利森教授還無意中填補了上文提及的華人YouTube自媒體的不足,從另一個角度來強化「中共=中國」:華人自媒體只有「用中國文化頂罪中共黨文化」,是「陰損」中國文化;艾利森教授則是「陽弘」中國文化(「陽弘」是把「弘揚」顛個倒,換個同音字),是用中國文化的美好替中共化妝。「陰損中國文化」來自「用中國文化頂罪中共黨文化」;「陽弘中國文化」則是「用中國文化美化中共」,實質是一種「偽弘揚」。華人自媒體與艾利森教授,一中一外,一陰一「陽」,如此「全方位」地完成「中共=中國」,妙哉!
(相關報導:
林丹生專文:林振雄與李漢藩毆鬥之新證
|
更多文章
)
此外,在艾利森教授的上述敘事中,完全看不到費正清如何向基辛格講述中共的意識形態 ── 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及其對中共行為的意義與影響。不知是費正清本來就全然忽略了中共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面向,還是費正清是有這方面的觸及,但基辛格或艾利森的敘述不知何故略去了這部分內容?不管是費正清的「全然忽視」,還是基辛格或艾利森的「何故略去」,兩者在實質上一樣,都是把中共看成「中國」的正統繼承者、是中國歷代王朝的一個新延續,亦即,「中共=中國」,而非文化、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外來政權」、「中共≠中國」。
(需澄清,「外來」本身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外來」的內涵:對中國而言,「民主法制自由人權」也是「外來」的,但卻是美好的「普世價值」,這個「外來」值得接納擁抱。但中共的「外來」,是和蘇共邪惡同出一門,甚至程度更甚於蘇共的「馬列共產主義」。)
西方「大學者」中的第二例,即是上文提及的費正清,不再贅述。
艾利森和費正清是「學者」的兩例,基辛格不算。下文再舉四例最近的高級官員。
例一:2023年四月下旬,英國外長柯維立(James Cleverly)發表了一個對中政策的演講,開始正題前他先提及,「中國」歷史淵遠流長,可回溯至兩千年前的「秦」,云云(China is one of the few countries which can trace its existence back over two Millennia to two two one BC when it was United by the Qin dynasty)。
例二:2023年九月下旬,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出席《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年度論壇接受採訪,談到中共時,他插說道:「中國有著非凡的歷史,中國領導人的說法是尋求恢復他們認為在世界上應有的地位。」(There is an extraordinary history in China. I think if you look and listen to Chinese leader, they are seeking to recover what is their rightful place in the world)
例三:據報,今年三月初,由盧比奧新任國務卿的美國國務院內部出臺一份新文件,指示今後的對中用詞要區分「CCP中共」與「Chinese中國人(民)」。這本來是好事一件,但國務院網站之前在提到中共時,又刪除了「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只簡單地稱呼「China」。這立即產生問題。難道說,=CCP的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hina?CCP=China?照理,「=或≠」的分界線,應該劃在CCP與China╱Chinaese之間,「CCP≠China╱Chinaese」,現在,這條線變成移到CCP╱China和Chinaese之間去了,成為「CCP=China≠Chinaese,中共=中國≠中國人╱中國人民」。中國人╱中國人民≠中國,他們是什麼人、什麼人民?
(相關報導:
林丹生專文:林振雄與李漢藩毆鬥之新證
|
更多文章
)
美國國務院的如此名稱表述反映出他們兩大認知障礙。第一,不知道╱無視╱不承認中華民國臺灣現行的「一中憲法」,臺灣也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第二,對「中國」的未來缺乏想像,從未想到過「未來中國」的最好願景是「中華民國接管大陸」,將大陸變成民主化的「西臺灣」,「一個中國=中華民國,One China=Republic of China」。任何人只要具備以上兩個認知,就不會搞出「CCP=China,中共=中國」
例四:川普喜歡稱呼前不久的大瘟疫病毒是「China virus」,這又錯了。正確的,應該是「CCP virus」。
三例美國,一例英國,兩個西方龍頭老大國的最高外交官乃至總統,持有如此徹底的「中共=中國」觀,這會給他們自己國家的對中政策、對國際輿論,造成什麼負面影響?
用朝鮮做對照
即便筆者如此苦口婆心地勸導要區分「中共」與「中國文化」,一定有人還是不信:畢竟,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政黨,他們一定受「中國文化」影響,毛澤東不還自稱是「秦始皇」嗎?用「中國文化」去檢討解讀「中共」,至少有部分道理吧?
這說法似是,但而非。首先,「部分檢討解讀」很容易滑落成「全面檢討解讀」,立即導向「中共=中國」;其次,事情的實質是,「傳統文化」的「影響」即便有,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當權者的「選擇」。我們舉朝鮮為例。
今天,北朝鮮的慘狀舉世皆知,請問,可有人用「朝鮮文化」來解讀詮釋今日的北朝鮮,說朝鮮文化「自古以來」即如何如何地糟糕,因此造就今天北朝鮮統治者的殘暴和人民的愚昧怯懦?相信,有任何人如此宣稱,一定立即遭到反駁:如果「朝鮮文化」如此不堪,你怎麼解釋同文同種的南朝鮮?難道,同一個「傳統朝鮮文化」,即要為北朝鮮的慘狀背責,又可因南朝鮮的成就邀功?
北朝鮮的悲慘是世界級的,南朝鮮卻與日本和臺灣、新加坡並列,是全東南亞,乃至全亞洲(+以色列)最先進發達的國家之一。同一個「傳統朝鮮文化」養育出差距如此巨大的一對「雙胞胎」,說明北朝鮮的落後根本無法用「傳統朝鮮文化」去解釋,這雄辯證明,「到傳統文化裡去尋找答案」,是何等似是而非的思維方式。
(不算歐盟或申根條約國,義大利海關只給全世界十個國家的國民享有「快速通關」的特權。這十國是:「五眼」的美、加、英、澳、紐;其餘是以色列、日本、南韓、臺灣、新加坡,全是亞洲國家。廣大的非洲、中南美洲,除以色列外的中東地區,一個都沒有。亞洲「儒家文化圈」的「一虎四龍」除香港外全在列。這個「特權十國」很說明問題)
類似的還有西德與東德。戰後45年(1945兩德分離〜1990兩德統一),東德的發展遠不及西德,會有人從「傳統德國文化」的角度去詮釋東德的落後嗎?
其實,中國的情形與朝鮮頗為相似:同一個「中國文化」,既生長出專制畸形的大陸中國,也培育出民主進步的臺灣中國(中華民國臺灣)。所以,和朝鮮、德國的情形一樣,「用中國傳統文化詮釋中共現狀」的方法,請慎用、慎用!
以上敘述,又順勢引導出陷入「中共=中國」的下一個思想誤區:
文化視野缺臺
這個議題在「4–3」的上一文中有所提及,此處再補充一些。
用「中國文化頂罪中共黨文化」,其目的顯然是替中共的行為尋找「文化根源」。其實,要驗證一個如此的「文化根源」能否成立,只需做一個簡測﹕把針對中共某行為,或大陸社會某怪象的尋根追源「文化結論」放到同文同種的臺灣,看看能否適用?適用的,這個「文化根源論」就是正確的,亦即,兩岸中國人的不良╱優良行為都來自同一的中國文化,比如,「官本位」(大陸遠超臺灣,已惡化至「權本位」了);不適用,很可能就是錯誤的:保留了更多傳統優良中國文化的臺灣社會臺灣人沒有大陸般的怪象,即說明大陸的社會怪象並不來自傳統中國文化,而是中共黨文化,如臺灣幾乎沒有,大陸卻常見的「老人倒地無人扶」,乃至頻發的「無差別殺人」報復社會現象。偏偏,絕大多數世人,尤其是西方的「中國問題專家」,都沒有這種用臺灣來檢驗所謂「中國文化」的意識,這種現象,就是「文化視野缺臺」,另文分析,本系列結束。
(相關報導:
林丹生專文:林振雄與李漢藩毆鬥之新證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