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緗家觀點:「中共≠中國」─杜絕以中國文化「頂罪」中共黨文化

用中國文化「頂罪」中共黨文化,其目的是替中共的行為尋找「文化根源」,在如今的西方政學界仍相當普遍。(資料照,美聯社)

太多人 ── 中國人、海外華人、外國人、反共的、不反共的 ── 在批評批判,或描述評論中共╱大陸中國的事務時,動輒就會連上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從中去尋找他們認為的「文化根源」。最典型的,即是埋怨數落,是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社會」、帝制皇權、孔孟之道、法家之術、「傳統中國文化」……形塑成「今天中國人」的「民族劣根性」:自私、奴性,等,以及造就了中共,還經常引魯迅對中國文化的批判為證。

臺灣人如何看待「中國人的民族劣根性」,牽涉到臺灣特有的「國家認同」,是個有意思話題。今天臺灣社會總的「國家認同」文化氛圍,說重一點,是「去中國化」,說輕點,是「不關心中國」,故臺灣即便曾經有過針對「中國人的民族劣根性」之思想討論,也是數十年前的往事了 ── 龍應台的成名文章《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算是反省到了「中國人的民族劣根性」,是四十年前的1984年寫就的。要注意的是,龍文的標題雖是《中國人,你為什麼……》,但文中所寫的,卻純粹是臺灣的事情,與大陸毫無關連。可見,彼時臺灣社會幾乎百分百地認為「臺灣人」天經地義就是「中國人」。柏楊的「民族文化反省」應該開始得更早,但他的《醜陋的中國人》一書,是1985年在臺灣出版的。整個八〇年代,「中國認同中國情」是臺灣社會普遍當然的「家國情懷」,並在聲援「8964」時達到最高峰。

以中國文化「頂罪」中共黨文化的濫觴

在大陸中國,1949年之後,這種「文化反省」是在1978年啟動「改革開放」後才出現的。在此之前的文革中,毛澤東搞的「批海瑞罷官」、「打倒孔家店」、「批林(彪)批孔批周公」等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反省中國文化」,而是借「批X」搞殘酷權力鬥爭。

筆者在改革開放初期剛看到這種「文化反省」便覺察到了不對。1988年,大陸出臺電視政論連續劇《河殤》。此劇系統批判導致「中國」(1949年後的大陸)落後的「中國文化」。我立即想到「中華民國」的臺灣﹕如果「中國文化」有問題,同樣屬於「中國文化」的臺灣為什麼能經濟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很顯然,大陸的「中國」落後,原因不在「中國文化」,而在共產體制,在毛澤東的治國路線,在中共的黨文化。《河殤》作者或者認識不到這一點,或者不敢直接批評中共,只能轉而拷問「中國文化」,讓「中國文化」替毛共背了黑鍋。其結果是,受此劇影響,一遇到當前社會亂象便深度反省傳統中國文化的歪風在大陸流行開來,使得讓「中國文化」替大陸的種種問題「頂罪」,亦即替中共╱中共黨文化「頂罪」,成了大陸中國人不自覺的思維方式。

「中國文化頂罪中共黨文化」的三大危害

危害之一,將中共「中國化」,犯了本文議題「中共≠中國」的忌:一批評批判中共,便回溯中國歷史追尋「文化根源」或「相似事例」,這不是將「中共」與「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相結合,等於宣告「中共=中國」嗎?而且,這麼做,不是批判中共,而是批判中國,是「批判失焦」。 (相關報導: 林丹生專文:林振雄與李漢藩毆鬥之新證 更多文章

危害之二,脫罪中共。既然中共的罪與錯都源自「中國文化」,則不但中共本身無需承擔什麼責任,被指責的「黨文化」豈非也是無中生有憑空捏造 ── 沒有「黨文化」,只有「中國文化」?或者,即便存在著「黨文化」的問題,它亦非什麼外來的馬列劣貨,而僅僅是「中國文化在共產黨身上的體現」?否則,為何要放過「黨文化」,去追究「中國文化」?這豈非明示暗示,「中國文化」是「中共黨文化」的根源,故錯不在所謂的「黨文化」,而在「中國文化」?這豈非「中共沒錯,中共黨文化沒錯,錯在中國文化」,脫罪兼美化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