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統一中小學教材:9月起必修「習近平思想」、習近平照片在歷史教材中頻繁出現

2009年10月16日,中國副主席習近平在訪問匈牙利期間走訪中文雙語小學。(美聯社)

2021年9月,中國的中小學生將迎來新一波疫情籠罩下的秋季開學。他們的課表上,多了一門必修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除了舉國上下學習習近平思想,中國也基本結束以前多個版本教材並存的歷史,實現了全國範圍的從小學到高中的教材統一。分析人士指出,這是中國去除西方影響,加強大一統思想的進一步舉措。

由中國教育部組織編寫的大中小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將於2021年秋季學期正式投入使用。教育部網站稱:「讀本與統編思政課教材相互補充,構建起更為堅實的新時代鑄魂育人教材體系。」

中國領導人的思想主張被編入教材素有傳統。2006年胡錦濤當政期間,全國大中小學興起一股宣講「社會主義榮辱觀」大潮,學習胡提出的「八榮八恥」。2001年,上海小學生課本曾收錄當時領導人江澤民的詩作「登黃山偶感」,以及之後江的「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以文辭卓越著稱的開國之君毛澤東的作品更是從中共建國至今一直被中國文科教材奉為經典。

2019年,教育部宣布,在經過幾年試用之後,中國小學、初中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課本統一使用「部編本」,也就是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教材。在此之前,全國九年義務教育大部分採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人教版」教材,沿海東部省份還有自己的「蘇教版」,「粵教版」,「滬教版」等不同版本。

全國范圍統一使用的課本,還包括普通高中各學科教材。教育部宣布,從2019年秋季學期起,各省分步實施新課程和教材,直到2022年秋季開學,實現全國範圍內的統一使用新教材。

至此,中國大陸基本實現了大學高等教育之前的全國範圍的教材統一。

加強古文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

早在2014年9月10日教師節,習近平在考察北京師範大學的時候,針對此前一些地區小學課本刪去古詩詞的做法,提出了批評:「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歌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麼西方的東西。我覺得『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文化的基因。」

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介紹,編寫工作從2012年3月正式啟動,經過非常複雜,曲折的程序,先後經過14論評審後最終通過,代替了之前各種版本的舊教材。從2017年9月份開始,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統一採用全新的「部編本」,語文教材「有限的多樣化時代」告終。

在部編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比重明顯增加。小學1年級開始就有「論語」選篇,6個年級12冊語文書共選入古詩文124篇,佔比30%,比原來的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初中的古詩文是125篇,佔比約一半,也比原來的人教版有所增高。古詩文的題材從唐詩宋詞到諸子散文到明清小品,題材非常多樣化。 (相關報導: 鄭州洪水究責》極權國家的悲哀:除非共產黨垮台,任何災難都不會對習近平構成任何威脅 更多文章

“公民力量”創始人楊建利(照片由楊建利提供)
「公民力量」創始人楊建利(照片由楊建利提供)

「這個思想有它正面的一面,也有特別現實的政治考量」,位於美國的公益組織「公民力量」創始人楊建利這樣評價。楊建利告訴美國之音:「我覺得這個背後有不同的思想指導。第一個背景,從好處去琢磨,就是弘揚中國的文化。作為一個中國人,你要使用中國文字,當然最好是在基礎教育階段,能夠更多的深入接觸和掌握這些文學的技巧和欣賞文學藝術,這個我覺得非常對。另外一個就是民族主義的背景。尤其習近平掌權以後,提出中國夢,把共產黨在意識形態方面的一些潰敗之勢扭轉過來。那能夠扭轉過來的幾個方式,第一個就是愛國主義,民族主義,來替代大家已經不怎麼相信的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