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獨家專訪》台灣如何應對川普與習近平之爭?哈佛教授米德:要與美國溝通,但不跟中國脫鉤

美國哈佛大學米德(Rana Mitter)5月15日接受《風傳媒》獨家專訪。他表示,台灣要想脫離與中國的任何聯繫,在現實中仍然非常困難。(柯承惠攝)

美國總統川普在4月2日推出「對等關稅」,造成包含中國大陸和台灣在內的世界各國,面臨美國關稅壁壘的問題。美方並藉此要求各國必須與美國重新談判關稅和貿易。而在台灣內部,「疑美論」和「疑中論」、「挺川」與「反川」成為朝野和民眾辯論的焦點。

生於英國、專精於中國抗戰時期研究的歷史學家米德(Rana Mitter),畢業自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曾在出版過《被遺忘的盟友》等的作品,並擔任過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務。米德近年被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管理學院延攬,出任「李成智(S.T. Lee)美國-亞洲關係」講座教授。

台灣「長風基金會」本週六(5月17日)邀請米德在台北舉辦「川普與習近平的全球秩序之爭」講座,並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吳玉山與其對談,引爆輿論話題。而米德在特別演講前,利用來台訪問的空檔先接受《風傳媒》的獨家專訪。

中國的科技進步迫使美國做出改變

米德認為,各界應留意的是美國政界現在真正關注的核心議題:也就是未來的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究竟是中國、還是美國會掌控全球科技的發展?以及美中兩強之中的誰,更能真正為南半球、東南亞、美洲等全球新興經濟體做出巨大貢獻,又能在塑造一個對別人更有吸引力的形象,「有時候,只從雙邊角度看待美中關係是錯誤的」。

2025年1月28日。手螢幕上顯示DeepSeek和ChatGPT的應用程式。(AP)
2025年1月28日。手螢幕上顯示DeepSeek和ChatGPT的應用程式。(AP)

米德認為未來十年最重要的可能問題之一,那就是美國是否能夠改變那些,所有將在未來十年、二十年內影響人類的、主要技術的零件和組裝方面的全球供應鏈,「我認為現在,任何一屆美國政府,比如拜登,以及現在的川普,都在關心這樣一個問題:中國在這些變革的基礎設施方面是否已經遙遙領先,以至於美國可能很難趕上」。

但米德也指出,即使川普採取了與過去拜登政府相同的政策,美國仍然會面臨挑戰,因為現在中國技術的性質,已在過去短短幾個月內就發生了變化。例如:中國人工智慧(AI)公司「深度求索」(Deep Seek)的崛起,就對美國形成是很大的挑戰。因此,雖然川普的政策很重要,但實際上半導體和技術的快速科學變革,可能更為重要。

米德說,「我認為,西方已經意識到中國大陸的技術,適應AI的速度有多快」。他解釋,川普政府在科技上的所做所為,與拜登政府完全一樣,目的是將中國排除在供應鏈之外。但更有可能的情況是,中國能夠利用其非常強大的科學基礎,來繞過美國其中的一些限制,並找到其他方法來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

英國《經濟學人》2025年1月刊出〈中國的AI幾乎趕上了美國〉報導,指中國AI的追趕速度令人震驚。(截自經濟學人官網)
英國《經濟學人》2025年1月刊出〈中國的AI幾乎趕上了美國〉報導,指中國AI的發展速度令人震驚。(截自經濟學人官網)

如何看待台海問題

在台灣民眾關注的台海議題上,米德解釋,美國政府中的一些人可能相當傳統,例如他們認為台灣是美國的核心利益,美國應該保衛台灣。因為要在世界範圍內反擊中國在亞洲的勢力,是美國的核心職責,也是美國安全政策的一部分。這一點,川普政府的部份人士可能會和拜登、或其他歷屆美國政府沒有區別。 (相關報導: 經濟熱議》中美雖休戰,但關稅仍為90年以來最高,最慢今年秋天,美國經濟就會嚐到苦果? 更多文章

但與此同時,可能也有更多美國政府內部的人認為,「美國退出世界舞台的時機已經到來」。因為美國東西兩岸都是大洋,國內經濟規模龐大,貿易只占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總量的11%左右。換句話說,如果美國能實現自給自足,那貿易真的有那麼重要嗎,「因此這些人顯然對美國在世界各地的責任,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