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在4月2日推出「對等關稅」,造成包含中國大陸和台灣在內的世界各國,面臨美國關稅壁壘的問題。美方並藉此要求各國必須與美國重新談判關稅和貿易。而在台灣內部,「疑美論」和「疑中論」、「挺川」與「反川」成為朝野和民眾辯論的焦點。
生於英國、專精於中國抗戰時期研究的歷史學家米德(Rana Mitter),畢業自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曾在出版過《被遺忘的盟友》等的作品,並擔任過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務。米德近年被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管理學院延攬,出任「李成智(S.T. Lee)美國-亞洲關係」講座教授。
台灣「長風基金會」本週六(5月17日)邀請米德在台北舉辦「川普與習近平的全球秩序之爭」講座,並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吳玉山與其對談,引爆輿論話題。而米德在特別演講前,利用來台訪問的空檔先接受《風傳媒》的獨家專訪。
中國的科技進步迫使美國做出改變
米德認為,各界應留意的是美國政界現在真正關注的核心議題:也就是未來的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究竟是中國、還是美國會掌控全球科技的發展?以及美中兩強之中的誰,更能真正為南半球、東南亞、美洲等全球新興經濟體做出巨大貢獻,又能在塑造一個對別人更有吸引力的形象,「有時候,只從雙邊角度看待美中關係是錯誤的」。
2025年1月28日。手螢幕上顯示DeepSeek和ChatGPT的應用程式。(AP)
米德認為未來十年最重要的可能問題之一,那就是美國是否能夠改變那些,所有將在未來十年、二十年內影響人類的、主要技術的零件和組裝方面的全球供應鏈,「我認為現在,任何一屆美國政府,比如拜登,以及現在的川普,都在關心這樣一個問題:中國在這些變革的基礎設施方面是否已經遙遙領先,以至於美國可能很難趕上」。
但米德也指出,即使川普採取了與過去拜登政府相同的政策,美國仍然會面臨挑戰,因為現在中國技術的性質,已在過去短短幾個月內就發生了變化。例如:中國人工智慧(AI)公司「深度求索」(Deep Seek)的崛起,就對美國形成是很大的挑戰。因此,雖然川普的政策很重要,但實際上半導體和技術的快速科學變革,可能更為重要。
米德說,「我認為,西方已經意識到中國大陸的技術,適應AI的速度有多快」。他解釋,川普政府在科技上的所做所為,與拜登政府完全一樣,目的是將中國排除在供應鏈之外。但更有可能的情況是,中國能夠利用其非常強大的科學基礎,來繞過美國其中的一些限制,並找到其他方法來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
英國《經濟學人》2025年1月刊出〈中國的AI幾乎趕上了美國〉報導,指中國AI的發展速度令人震驚。(截自經濟學人官網)
如何看待台海問題
但與此同時,可能也有更多美國政府內部的人認為,「美國退出世界舞台的時機已經到來」。因為美國東西兩岸都是大洋,國內經濟規模龐大,貿易只占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總量的11%左右。換句話說,如果美國能實現自給自足,那貿易真的有那麼重要嗎,「因此這些人顯然對美國在世界各地的責任,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米德坦言,他不清楚哪一種勢力在美國決策圈中較為龐大。而除了前述兩種人之外,影響美國政策的,事實上還有第三種勢力,也就是許多技術專家都堅信中國是美國重要的市場,實際上也是一個智慧財產權發明的來源地,「如今,來自中國大陸的創新在各個領域都非常重要。因此,我認為,許多企業家都會擔心自己會徹底失去與中國的聯繫」。
米德研判,在中美關稅談判結束後,由於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日前已經表示,從來不想讓美國和中國完全脫鉤,而如果真的是代表川普政府的立場,那貝森特的發言,「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聲明」,但是否能夠代表川普政府未來三年的作法,目前還言之過早。
哈佛教授Rana Mitter向風傳媒解釋他對美中爭霸的看法。(柯承惠攝)
「矽盾」不是永久的安全屏障
米德認為,他作為一個海外學者,沒有資格告訴台灣人應該做什麼,或是不應該做什麼,因為台灣是一個活躍的、充滿活力的民主社會。然而他認為,第一個他會關注的因素,就是大家要思考何謂台灣的價值觀。
「過去五十年台灣發生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走向民主化。這不只是選舉,而是真正創造出了亞洲最自由的社會之一」。但與此同時,這樣的民主也出現了一些危險,例如政治兩極化、人們越來越不願意相信對方是出於善意。值得注意的是,讓人民達成共識,在政治上變得比過去更加困難。
此外,當美國開始轉向更加孤立主義的方向、美國政客也變得比以前願意謹慎行事,並開始思考國際議題對美國人民的真正價值時,台灣與美國保持流暢的溝通和對話將更為重要。「在這種情況下,台灣應該與美國、與華盛頓的決策者保持密切對話,並傾聽他們的意見」。
米德認為,從實際角度來看,台灣的地位能否得到維護,仍取決於是否認真聽取美國的意見,「如果台灣想要維持目前的生活方式並保持穩定,那麼我認為首先需要與美國對話」。
在台灣的安全問題上,半導體產業作為台灣國防「矽盾」(Silicon shield)理念,短期仍有一定的道理,但米德也強調,將「矽盾」視為永久性的屏障,對台灣而言將是危險的。各界只能將「矽盾」視為目前存在的一項措施,以幫助台灣為下一步行動做好準備。而台灣應該利用「矽盾」還存在的時機點,來思考下一步應該要做些什麼。
在美中衝突的同時,台灣經濟是否應該與中國大陸徹底脫鉤,也在國內形成激烈的辯論。(美聯社)
台灣有可能跟中國脫鉤嗎?
在美中衝突的同時,台灣經濟是否應該與中國大陸徹底脫鉤,也在國內形成激烈的辯論。對此米德解釋,過去20到25年間,台灣的不同政府都曾非常努力地嘗試,想使台灣經濟擺脫對中國大陸的依賴。但儘管如此,台灣要想脫離與中國的任何聯繫,在現實中仍然非常困難。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在米德來看,台商在大陸的投資相當可觀,且台灣許多企業在大陸都有相當多的人脈關係,也有著某種有意義的聯繫。就出口而言,如果生產商品,那麼海峽對岸的鄰居就是一個可以合作的附近市場,「即使這些鄰居也是你經常吵架的人」,他說。
而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在台灣想與中國分離和脫鉤方面,市場問題將變得更加重要,「因為事實上,你在中國大陸有一個完整的大市場,你知道,那裡的人們說著中文,語言和許多熟悉的生活方式兼容,我的意思是,這是一個自然的節奏,一個值得嘗試和聯繫的地方。當然,我認為這並不意味著台灣不應該盡力實現貿易多元化,也不應該盡力提高國家參與經濟的能力」。但是,很難想像台灣會從根本上切斷與中國的任何經濟聯繫。
更重要的是,米德直言,「這不是一個政治問題」。如果想為台灣的經濟轉型提出一個替代方案,那麼實際上需要一個非常詳細的計劃,其中包括投資來自哪個過渡階段、出口市場去向等內容。換句話說,如果選擇告訴台灣的許多商業和經濟參與者,他們應該朝著與中國大陸分離的方向發展,「那麼這個計劃該如何制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