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民主發展因李登輝擔任總統時,推動國會全面改選與總統直選而翻了好幾番。歷史是必然或偶然?學運時與李登輝交手過的范雲思忖:「現在回頭來看,他透過學生運動借力使力,鞏固個人權力,也加速台灣的民主化與本土化。」
「你還記得我嗎?」一九九二年,正值美國總統大選,李登輝接見即將前往美國的觀選團,范雲排在隊伍末端,李登輝握著她的手直問,這是范雲印象最深刻的李登輝。
至今想起,她笑說:「這個問題很好笑耶,我怎麼可能不記得!」畢竟兩年前,她才當著他的面,要求承諾野百合學運的四點訴求。
以知識做為政治願景的基礎
野百合學運後再次見面,兩人少了政治場上的刀光劍影,范雲印象最深刻的是,李登輝送給每個成員一本自製的文章集,特別翻了某一頁跟她說:「你是念社會學的,我裡面有寫到韋伯……。」范雲感動地說:「至今還有很多人搞不清楚,誤會我是讀政治學系。」
李登輝特別提到社會學大家韋伯(Max Weber),不僅展現知識分子的熱情,也拉近兩人的距離。求知的胸懷、分析的高度,尤其以知識做為政治願景的基礎,這些都是後來從政的范雲認為最不容易也最想學習的特質。
專訪當日是二○二○年三月二十日,三十年前的這一天,當時是野百合學運領袖的范雲正準備與其他學運代表在隔日與時任總統李登輝會面。她總是說:「二十二歲的時候,我對李登輝的了解其實很少……。」遑論此刻的敬仰與批判。
只是當年的少女如今不再懵懂無知,范雲從街頭到課堂,最後踏入國會殿堂,李登輝從廟堂退居江湖,台灣的民主發展因國會與總統直選而翻了好幾番。歷史是必然還是偶然?她思忖:「現在回頭來看,他透過學生運動借力使力,鞏固個人權力,也加速台灣的民主化與本土化。」
台灣領導人第一次回應社運訴求
一九九○年的台灣,經濟與社會蓬勃發展,總統卻仍由多數沒有民意基礎、僅是國府遷台前選舉的國大代表投票產生。彼時李登輝與司法院長林洋港互爭總統大位,時任國防部長郝柏村支持林,國民黨的內部鬥爭檯面化,人心惶惶,「廢除國大」的聲浪甚囂塵上。

同年三月十六日,一群台大學生在中正紀念堂前拉起「我們怎能再容忍七百個皇帝的壓榨」白布條,揭開學運序幕。往後數日,成千上萬的學生與民眾占據廣場,接著在廣場撐起一株巨大的野百合,逼得李登輝不得不出面接見學生代表,運動總指揮范雲是代表之一。
「他講話很快速、很跳躍,又充滿了熱情,很想說服同學,他想的跟我們一樣有理想性;可是我最擔心,他的承諾究竟是什麼?同學們願不願意相信?」身為學運領袖,范雲戒慎恐懼,就怕稍有不慎,落得前一年六四天安門事件的血腥鎮壓。
當場范雲只好狂抄筆記,試圖在七彎八繞的政治話術中聚焦、複述,待李登輝點頭確認後,遂通過校際投票而散場。野百合學運最後達成四點訴求:解散國民大會、召開國是會議、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與提出政經改革時間表。
這是范雲第一次見到李登輝,而國家領導者親自回應社會運動,更是台灣史上第一次。 (相關報導: 李登輝1923-2020》劉泰英:他讓台灣經濟高度成長,勞動所得大增 | 更多文章 )
李登輝和平地完成政治改革的拼圖,國會與總統直選後,人民可以選出台灣人的總統,也可以選出台灣人當總統,在野的民進黨不必取得國會多數也可能取得執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