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邊陲的無奈:「敵人」還是「同胞」?台籍日本兵的身份認同悲歌

台籍日本兵設立「台灣之塔」慰靈碑。(取自網路)

201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週年之際,當時仍在世的台灣前總統李登輝在日媒投書,公開了自己二戰期間作為台籍日本兵被派往日本作戰的經歷。他提到:「我志願進入陸軍,而我的兄長李登欽則志願進入海軍。當時我們兄弟倆無疑是以『日本人』的身份,為了祖國而戰。」

李登輝的投書引發了國民黨及北京「媚日」的抨擊,但也在台灣社會中也激起了漣漪。更重要的是,這是「台籍日本兵」話題首次通過台灣高層政治人物的告白,公開地端上台面。之後,有關台日本兵的討論並未止息,慢慢浮現在台灣社會的言論空間,甚至引發激烈的辯論。

譬如,2024年底,二戰終戰80週年前夕,台灣公共電視播出歷史劇《聽海湧》,這是台灣首次以台籍日本兵的經歷改編的電視劇,劇情描繪台籍日本兵在南洋以及在日本戰敗後接受盟軍審判的經歷,在台灣觸發討論。該劇還在官方「台灣歷史博物館」等地巡迴展出戲服及劇照等文物,受到一些民眾歡迎,但也招致批評。譬如,在野黨國民黨有立委對此舉表示不滿,稱其劇情不符合正確的史觀,並以此為由要求凍結公共電視的預算。有台灣人認為,台灣還有人讚頌日本殖民統治,是「媚日」或「戀殖」的錯誤史觀,而台籍日本兵的經歷不應該被正面看待。但對其他台灣人來說,台灣很多老人家在日治時代出生成長,他們的生命經驗或甚至對日本的認同都應該被尊重。可以說,這一議題隨著電視劇進一步在台灣輿論掀起波瀾。

根據台灣歷史學者陳柏棕定義,「台籍日本兵」是指在日本殖民統治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動員加入日本軍隊對外作戰的軍人,他們的歷史經歷波折,多半是「軍屬」或志願軍,並非正規日本軍。

二戰末期,日本軍力吃緊,戰爭情勢對日本越來越不利,除了平地漢人之外,東京也到高山招募台灣原住民成立「高砂義勇軍」到南洋前線戰場,與西方盟軍開啟慘烈的對抗,有些人後來成為戰俘,有些人客死異鄉,葬身太平洋,戰死的士兵多半在東京靖國神社內被紀念,。

存活下來的士兵,在日本投降後因為有著戰爭經驗,被蔣介石政府徵招到中國加入國共內戰,與共產黨對抗,有的被俘虜後在中國渡過餘生,也有人被徵招到朝鮮打仗,經歷許多波折。

事實上,在台灣本土派政治陣營中,除了前總統李登輝之外,許多民進黨內的獨派大佬,譬如前交通部長葉菊蘭的父親葉睦宗及,現任監察院長陳菊的父親陳阿土都曾身為台籍日本兵。

2016年,時任台灣總統蔡英文在陳菊及幕僚姚人多的陪伴下,南下高雄與多位台籍日本兵會面,肯定他們的歷史角色。蔡英文說,台灣會「迎接他們(台籍日本兵)成為我們的歷史,迎接他們成為台灣人記憶的一部分。政府會支持台灣兵歷史正義的追尋。」

此後,台灣民間人士包括歷史及文史學者,陸續透過學術研究及影視文學作品,展開對這一曾被主流敘事留白的歷史的探索,但也引發了許多激烈辯論。 (相關報導: 太平洋戰爭結束75周年》數十萬陣亡日本官兵遺骸仍流落海外,與家人團聚遙遙無期 更多文章

台灣史專家、台灣中央研究院台史所研究員林玉茹向BBC說,台籍日本兵與國民黨軍人在二戰時期是敵對者,但很多人在韓戰中又成為國民黨政府軍的同袍,雙方都是直接被捲入全球戰爭。他們的歷史經驗是二戰慘烈戰爭的一個縮影,也是時代的悲劇。但是,二戰在台灣造成的影響巨大,可以說,台灣全島家家戶戶被捲入這場大規模的軍事動員以及及人員遷移的歷史,過去卻常被忽略。林教授向記者解釋,許多人鄙視或忽略當時台灣人在殖民時代的經驗及選擇,其實反射出台灣一直被邊緣化的過程:「譬如,從清代到日據時代,台灣人都不被歸納為正規軍,原因是不被信任。背後折射的是歷任殖民者及外人政權都對台灣人的防備及戒心,也象徵過去台灣或台灣人一直處於帝國邊陲的位置。」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