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之璋觀點:誰能說台灣的經濟成就與國民黨無關?

民國56年7月,經濟部長李國鼎陪同中央研究院院士劉大中(左1)、蔣碩傑(右3)、顧應昌(右2)、費景漢(右1),前往梨山行館晉見蔣中正總統,4人聯名提出「改進經濟政策要點」,為我國之後之總體經濟計劃奠定基礎。(財政部財政史料陳列室官網)

抗戰時期有位黨國元老蔣作賓先生過世,因為身後蕭條,夫人面臨生活問題,兒子在英國讀書,學費也無以為繼。時任國民政府上將軍法總監的湖北革命元老何成濬先生特上書蔣中正,要求協助。蔣夫人宋美齡女士安排她到婦聯會工作。同時蔣介石提撥專款協助在英國讀書的兒子完成學業。蔣作賓在英國唸書的兒子就是日後國際知名的經濟學家蔣碩傑先生。

蔣作賓為官三十餘年,從來沒做過小官,民國肇造就做軍政部次長,是黃興的左右手,後為封疆大使、駐外大使,蔣作賓除忙於公務,但是教子有方,兒子個個能讀書,做了三十多年大官,一旦辭世,學費、家計都成問題,幸有老同志向蔣介石協助,蔣介石軫念舊勛,概予補助,並撥專款幫助其子完成學業。

他的兒子就是後來國際之名的經濟學家蔣碩傑先生,蔣碩傑先生後來取得了倫敦政經學院的院士資格。是海耶克的大弟子,也是華人唯一被提名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

蔣介石先生以當時身為國家領袖的身分關心老同志家庭生活,同時協助老同志的後人完成學業。沒有想到若干年後蔣中正先生取得了巨大的回報。

在國民黨兵敗如山倒以後國府退居台灣,當時台灣面臨的是內部貧窮落後,對外已成國際孤兒。面臨內憂外患患蔣介石先生沒有灰心喪志,銳意經管台灣。發展教育,發展經濟建設,蔣碩傑千里之外奔赴台灣,參與台灣的經濟建設。

當時台灣政府有關經濟方面的大方向,有不同的主張,有所謂的民生主義經濟學派,有所謂的凱因斯學派,也有蔣碩傑的自由經濟學派,派系之間互相攻擊。各持己見。國民政府步履蹣跚地摸索出一條道路。

台灣歷經了幣值改革、放鬆外匯管制、國有企業民營化,曲曲折折地把台灣經濟政策帶向了市場經濟之路。期間主張自己由經濟的蔣碩傑與主張凱因斯學派的王作榮有長期的爭辯。

我想除了蔣碩傑的學養,經濟學界的地位得到高層的肯定外,蔣碩傑的家庭背景應該也是得到層峰信任的原因之一。

1971台灣退出聯合國,台灣面臨軍心士氣低迷與孤立的國際環境。蔣經國以務實開放的態度展開新的政策。重點之一就是台灣產業升級,號召歐美海外學人歸國參與台灣的經濟建設。1972年辦理海外學人國家建設研究會簡稱「國建會」「國建會」後來變成一個常設組織,每年邀請150位學者,涵蓋科學、經濟、外交、國防多個領域。由政府高層直接參與溝通。蔣經國強調呼口號、貼標與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必須號召理念相同的同志透過面對面的討論,縮短海內外之間的距離。這不僅是一場新的政策實驗,也是一種政治文化的重新建構。到1975年蔣經國前後延攬了5000多人與會,不僅凝聚人才更實踐了「建立中國人理想社會」的宏願。

由蔣經國一手主導的海外學人歸國,建設台灣的行動奠定了台灣電子業半導體工業的基礎。

我們現在舉幾個案例,讓大家了解當時的政府如何苦心孤詣的發展台灣經濟。

一,台塑公司: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不是戒嚴的戒嚴 更多文章

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於1954年成立當時國民黨為推動石化工業積極爭取美國援助並成立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由引中榮組織該委員會與美國共同安全屬及懷特公司合作策劃成立塑膠工工廠在美方強力的支持下,決定將P V C塑膠工業交由民間經營當時台灣的企業家沒有人懂得什麼叫塑膠工業沒有人對塑膠工業有興趣,後來政府找到台灣當時私人公司存款最多的一家公司,他們在嘉義的某銀行存款有八百萬存款,是一位嘉義的米商,這位米商就是王永慶,後來蔣經國召見王永慶鼓勵起參與台灣石化工業的發展,並獲得七十八萬美元的貸款,建立台灣第一組P V C工廠奠定了台灣的石化工業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