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子島張之又老師以〈觀點投書:社子島的未來,我們不能再等〉一文,投書接納多元聲音的風傳媒,以身為在地音樂教師的角度,道出社子島居民長年面對禁建、老舊設施與醫療資源匱乏的真實處境,令人動容。張老師的文章不只是個人心聲,更勇敢代表一群願意為社子島發展發聲的居民,反擊那些長期為個人政治利益而不斷反對開發、壟斷社會輿論的勢力。
他的投書指出:「我們不能再讓社子島的未來被延誤。」這句話正道出多數居民的共同心聲。社子島禁建超過五十年,居民忍受著滲水屋頂、無法進入的消防巷道、缺乏診所與藥局的生活環境。這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每日真實的生活困境。張老師並非政客,也非財團代表,而是一名實際在社子島生活、教書、關心孩子與家庭未來的市民。他的話語,是土地上生長出的聲音,不容被曲解或抹黑。
然而,自救會代表李華萍卻對這篇理性投書做出情緒性回應,聲稱「區段徵收毫無公益性、必要性、正當性」,並指控發聲者「被炒地集團利用」。這類指控未見事證,卻輕率標籤不同立場,令人遺憾。作為同樣關心社子島的居民,我們難以接受這種將改善生活的訴求一概污名化的做法。若按此邏輯,我們也可合理質疑,自救會是否與其他地區建商關係密切,意圖阻撓社子島發展,坐收他區地價上漲之利?空泛指控只會加劇對立,無助於公共討論。
在此,我們必須針對自救會的言論正式提出三點質疑:
第一,否定多數居民改善生活的訴求,才是真正的污衊。
張之又老師身為社子島居民,日復一日看著孩子在危險老屋中成長,他提出改善環境的建言,竟被指為「污衊社子島」,實在荒謬。難道只有反對區段徵收的人才能代表社子島?而希望改善環境的人,就該被貼上「被利用」的標籤?這不僅是否定多數居民的心聲,更是對民主社會公共討論空間的踐踏。
第二,若社子島不具徵收正當性,全台何處可開發?
自救會一再主張社子島區段徵收「不具公益性、必要性、正當性」,但這正是對現實的逃避。如果連禁建超過半世紀、基礎設施極端不足、環境衛生惡劣的社子島,都不符合政府依法區段徵收、整體規劃開發的條件,那麼全台灣還有哪裡可以?根據《都市計畫法》與《土地徵收條例》:「舊都市地區為公共安全、衛生、交通之需要或促進土地之合理使用,得實施更新。」這些法條設計本就為了解決此類歷史沉痾,如今卻被少數人拿來作為阻礙公共利益的藉口。
第三,「炒地集團」說法毫無證據,屬惡意抹黑。
自救會經常以「炒地集團」為由指控市府與支持開發者,卻從未提出具體財團名稱或事證。社子島的區段徵收案由市府依法主導,歷經多年審議、公開聽證與專業審查程序,是具法定依據的都市計畫,並非財團暗箱操作。若真有不法圖利情事,為何自救會不提出司法告訴?若無法說明具體對象與證據,這種含沙射影的說法只會煽動仇恨、分化社會,無助於問題解決。
此外,自救會提出的「2800萬元安置宅價格」說法也與事實不符。市府所設計的安置機制包含低利貸款、租金補貼、原地保留區等多元方案,多數地主最後可配回建地,居民可依自身狀況彈性選擇。安置宅不是炒作的市場商品,更不是居民一夕致富的工具,而是讓無法配地自行蓋屋的原住戶,能夠在熟悉社區中安居的制度保障。
張之又老師所寫的,不是宣傳,而是心聲;不是政治立場,而是生活處境。我們尊重反對者的意見,但我們也要求:請給支持開發的居民說話的空間。當一群真正住在這裡的人,願意站出來為自己與孩子爭取未來時,不該被噤聲,更不該被羞辱。
社子島不能再等。不是等財團或建商,而是等一條能走的巷子、一條會排水的水溝、一間不再漏水的教室。這些,是張老師的願望,也是我們多數居民的共同心願。與其陷入反覆無止境的抹黑與對立,不如回到討論的正軌,一起思考:我們要留下的是保守停滯的遺憾,還是轉型前行的希望?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社子島不能再等─當城市治理遇上選擇性反對,我們該站在哪裡?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公共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