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社子島困境─不是生態問題,是生死問題!

筆者認為,社子島解除禁建無法根治問題,唯有透過區段徵收,整合產權、改善設施、規劃動線,才能讓居民擁有安全、合法、有尊嚴的家園。(資料照,顏麟宇攝)

我是一名土生土長的社子島居民。從小,耳邊就不斷聽著長輩們講述:「社子島很快會開發,生活會變得更好。」小學時,我懷抱著希望;中學、大學畢業後,帶著期待回到家鄉;開始工作、交女朋友,心裡想著:將來可以在社子島有個嶄新、安全的家,給自己與另一半一個值得安身立命的未來。

然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社子島的開發計畫始終遙遙無期。生活環境沒有改善,夢想也一再落空。而在這段漫長等待中,我們的居住環境卻愈來愈危險,危樓林立、火災頻傳、地震搖搖欲墜、基礎設施殘破不堪。這不只是失望,而是對生命安全的真正威脅。

社子島禁建至今已超過半個世紀。今天的社子島,不是一片原始生態地,而是一座長期被放棄治理的都市邊陲,一個隨時可能因地震倒塌、火災無法搶救的危險區域。我們日復一日忍受著破損的屋頂、龜裂的牆壁和滲水的地基。

每次地震,只要感受到晃動,心裡第一個念頭就是:「這次房子撐得住嗎?」更不用說每一次的火災,狹窄的巷弄讓消防車無法進入,那都是一場孤立無援的煎熬。這樣的生活,早已不是尊嚴的問題,而是赤裸裸的生死問題。

很多人說,「只要解除禁建就好」。但真正住在這裡的人都知道,這是一種只看到表面、不問根本的說法。解除禁建,並不會讓地基強化、結構更新,不會讓消防動線出現,更無法解決土地產權的糾結。

事實上,社子島的土地長期存在產權複雜且不明確的情況,許多房屋的產權狀態至今仍未有效釐清。若僅單純解除禁建,將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屆時土地產權不清、佔用情形無法依法處理,恐將進一步加劇土地糾紛,造成管理上的失控與混亂。

禁建解除,頂多只是讓危險的環境合法延續,卻無法讓居民真正擁有自己的土地,無法解決消防、排水與公共設施的缺口。根本問題,不是能不能蓋房子,而是整個社區的空間結構、公共安全與產權秩序,早已崩壞。要改變,只能透過區段徵收,重新整合土地、規劃動線、興建公共設施,並清楚保障每一位合法居民的權益。

更令人痛心的是,現在阻撓社子島開發的,不少是長年違建工廠的既得利益者,以及一些純粹為了抗議而抗議、四處奔波的外來團體,與打著環保之名的外來學者。他們口口聲聲說要「保護社子島」、「捍衛弱勢」,但他們並非住在這裡的居民,只是為了自己的立場、流量或利益,在我們的家園上進行政治表演。

真正在這裡生活的人,早已用行動表達了選擇。根據市府資料,堅決反對開發的人,只佔了社子島土地所有權人的極少數。絕大多數擁有產權的居民,希望能透過區段徵收,改善污水排放、拓寬道路、建設公共設施,讓社子島成為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

區段徵收,不是剝奪,而是整合;不是拆散社區,而是讓我們有機會在安全、合法、有尊嚴的環境中繼續生活。這項長達十多年累積的市政體系決策。這是城市治理的延續,更是台北未來發展必須面對的責任。

我們這些真正住在社子島的人,忍耐了五十年禁建的苦果。我們不想再等,不想再讓自己的家園成為政治鬥爭的籌碼。社子島要改變,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口號,不是更多的抗議,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只有開發,只有區段徵收,才能拯救社子島。我們要一個可以放心居住的家,不要再住在搖搖欲墜的危樓裡;要孩子能安全上學,不要再走在消防車進不去的巷弄中;要真正有尊嚴地活著,而不是在災難來臨時,徒留無奈與眼淚。

社子島不能再被少數人綁架。社子島的未來,應該由真正的居民自己決定。開發社子島,台北會更好;守護社子島的生命與尊嚴,才是城市進步的真正意義。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反對言論審查,請尊重公共討論的多元聲音 更多文章

*作者為社子島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