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子島的禁建狀態至今已超過半世紀,居民長期生活在基礎設施不足、違章與衛生條件惡化的環境中。近年來,臺北市政府在歷任市長推動下,逐步推進區段徵收計畫,期能改善當地生活條件、提升都市品質,這原是一項回應民意、落實公平的政策,卻在近期面臨部分團體要求「終止開發」的聲浪。身為市民,我認為此一聲音既無民意基礎,也與城市治理的方向背道而馳。
首先,開發社子島不是單一市長的決策,而是歷經三任市長跨越政黨的市政延續。郝龍斌任內啟動前期規劃,柯文哲任內推動都市計畫與環評,蔣萬安市長則承接既有規劃,持續推動依法行政與地方溝通,這一政策體系代表的是長期治理的累積與修正,而非倉促成案。
其次,反對開發者常以「居民反對」、「生態保護」為由要求全面終止計畫,但事實是否如此?根據臺北市地政局土地開發總隊2023年3月公布資料,截至該年2月,市府共收到565件不納入區段徵收的陳情,實際涉及361人,其中僅177人為土地所有權人,占社子島全區約2.12%,涉及面積僅約1.23%。這些數據顯示:堅決反對開發者在居民結構中屬絕對少數。
反觀多數居民,尤其擁有產權者與合法居住戶,多年來積極支持開發。他們希望透過區段徵收改善污水排放、道路品質與居住安全,也盼望終結長期「限建」、「違建」的不安生活。連民進黨籍市議員王世堅都曾公開表示:「社子島不能再等,應儘速開發改善居民生活。」這代表即使在政黨光譜上立場不一,對於居民改善生活的期待卻高度一致。
有人質疑,環評已遭法院撤銷,市府是否應該就此喊停?答案是否定的。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在2025年4月的判決中,撤銷環評的理由為程序瑕疵,包括未整合污水處理廠環評及未完成《濕地保育法》之程序,並非否定開發計畫本身的正當性。蔣市長已表示尊重司法結果,並要求市府依法補正。這正是對行政與法治最正確的回應,而非急就章地退場。
社會的進步應當整體推動,而非被少數「為反而反」的聲音牽制。區段徵收作為最公平的土地開發方式,能確保公共建設同步整合、補償機制透明,避免個案協商產生不均與特權。社子島若要脫胎換骨,就必須透過有規劃、有制度的開發。
今天的社子島,不是一座原始濕地,而是一座都市邊陲裡的「治理灰區」。保護環境與文化固然重要,但絕不該成為阻止都市更新的藉口。真正該被終止的,不是開發,而是政治動員、錯誤資訊與對居民自主決定權的剝奪。
台北要進步,不能放棄社子島。支持市府續行開發,不僅是為了今日居民的居住尊嚴,更是為未來城市的整體均衡與正義發展打下基礎。 (相關報導: 朱淑娟專欄:名不正則言不順,社子島公聽會無效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