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社子島的未來:在開發與保育之間尋求平衡

筆者認為,社子島案凸顯台灣都市開發中環評制度的結構性斷裂。法院撤銷決定雖為制度敲響警鐘,卻也反映市府決策未能整合關鍵工程、忽視民意參與與生態視角。(資料照,顏麟宇攝)

一、導言:一場被判撤銷的環評,點燃社子島的開發論辯

2025年4月,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一紙判決,撤銷了台北市政府針對社子島開發案所通過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引發各界高度關注。原本被市府視為「翻轉禁建困局」的重要契機,卻因為環評內容未涵蓋污水處理廠、防洪設施等重大工程,被法院認定程序瑕疵,導致整體計畫被打回原點。

這起判決不僅對台北市政府是一記警鐘,更揭示出臺灣環評制度在都市型開發案中長期存在的制度缺口。本文試圖從環境治理、永續發展與社區共生三大觀點切入,探討社子島開發案的爭議核心,並參照國際經驗提出制度革新的可能方向。

二、社子島:歷史脈絡與開發緣起

社子島位於台北市基隆河與淡水河交會處,總面積約290公頃,自1970年代起因防洪規劃列為禁建區,使得當地發展受限。居民長期生活在都市陰影下,缺乏合法建物、無法取得建照,也導致社會資源分配嚴重失衡。

居民多數從事傳統產業,島上生活機能不足,公共建設長年停滯,使得社子島成為「都市中的邊緣地帶」。據台北市都市發展局資料,截至2023年,社子島居民約有6,500人,其中高齡人口佔比達26%,遠高於台北市平均值,顯示人口老化問題相當嚴峻。

長期以來,社子島成為地方政治的焦點,也反映出制度性排除與社會不平等的結構性問題。許多居民表達對「禁建」政策的不滿,視其為一種懲罰性的都市規劃決策,使得島內建築年久失修、無法翻修或重建,影響生活品質與財產安全。

為解禁建困境,北市府提出「生態社子島」計畫,設想透過填土抬升、建構防洪牆、設置污水處理設施等,打造一個融合生態、人居與開發的示範區。然而,當前的計畫被批評為僅片面納入部分設施進行環評,導致制度與實務嚴重落差,引爆社會論辯。

三、環評制度的結構性缺陷

(一)評估範圍割裂、關鍵工程分案處理

根據法院判決,社子島開發案將污水處理場、防洪工程等關鍵設施排除在環評之外,違反《環評法》整體性原則。這種「分案處理」的作法雖常見,但其實早在多起環保訴訟中屢遭批評,顯示臺灣環評體系仍缺乏整體規劃思維。

(二)公民參與流於形式

開發案雖有辦理說明會與座談,但實際上居民意見未被有效吸納。根據2024年底地方報告,近七成社子島居民未理解開發內容,也不清楚安置計畫,顯示環評並未真正發揮民主治理的功能。社會溝通平台的缺失,讓政策推動陷入「說服失敗」的困境,也削弱了民眾對制度正當性的信任。

實地訪談中,多位社區耆老提到他們「只在電視上看過開發模型圖」,卻無法想像自己家屋會被安置到哪裡、將來孩子在哪裡上學,缺乏具體情境對話,讓地方聲音難以進入政策設計。

(三)欠缺氣候調適與生態保育整合視角

當前環評偏重物理環境指標,缺乏針對氣候變遷、都市熱島效應、生態廊道中斷等長期議題的評估,無法支撐永續發展的政策目標。例如,計畫未考量淡水河水位變動對土地安全的長期影響,也未明確納入鳥類棲地與濕地保存策略,忽略了社子島自然生態系統的潛力。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社子島困境─不是生態問題,是生死問題! 更多文章

四、國際經驗借鏡:從保育到共生

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