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理解國防自主的必要與艱辛一一回應對TS102A1式多功能雷觀機評論

當新式軍品經過研發、測試、部署之後,逐步邁進穩定的壽期曲線,同時相對應的維保能量也完成建置。(資料照,柯承惠攝)

這陣子由於特別預算建案的原因,許多軍備投資建案消息甚囂塵上,如同筆者歷來的經驗 一樣,只要是準備建案選商的時候,各種與軍投武選有關的消息,尤其是針對國軍軍備體 系的軍工廠、中科院的相關消息,必定引起許多的關心與注意。 

貴刊在5月11日母親節當天,刊登「偉記」讀者的觀點投書,針對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401廠研製之「TS102A1式多功能雷觀機」提出若干批評與質疑,聲稱此型裝備「僅為外國模組拼裝」、「研製進度荒腔走板」,並進一步質疑國軍推動「國防自主」是否流於形式;對於該文所敘述的若干事實與論述,想必又會有一堆前同事被叫回辦公室寫研析資料,該陪同母親的日子,應該就又虛度了。 

身為曾經參與TS102A1式多功能雷觀機研發專案的一員,雖然已經不在位子上(幸好也不會被叫回去寫擬答),在此還是提出一些說明,希望作個平衡報導。 

一、軍品研製須長期規劃,勿以今昔標準混為一談 

(一) 多功能雷觀機研發案,是由第402廠(第401 廠整併前身)於民國96(2007)年啟始,當時是針對陸軍砲兵火砲數位化之需求,規劃開發新一代戰技術指揮儀軟體, 結合新一代前進觀測設備,以汰換舊式TT77式雷觀機(402廠產製)及PAS-2雷觀機(中科院產製)。因為此二型的傳統雷觀機僅具日間觀測功能,無法全天候作戰、且因量測精度達15密位,無法滿足未來精準射擊、首發命中要求。所以投入資源成立研發案,希望爭取陸軍換裝。而在民國 102(2013)年,多功能雷觀機通過測評,賦予的代號是TS102式;其後在民國108(2019)年量產前又執行了一次升級,所以依據武器命名原則,賦予了TS102A1式這個編號。 

(二) 偉記讀者以2025年現今光電產品之多樣性與性能水準,批評TS102A1式多功能雷觀機自2007年啟動研製、2013年通過測評以來,諸如進度遲滯、落後潮流……等等的問題,卻忽略國軍推動新型裝備研產,所必須經歷之作戰需求定義、模組選擇、整合測試、戰術驗證等嚴謹程序;特別是在我國長期處於國際軍品出口限制與技術封鎖環境下,相關高階感測器、雷射測距模組、紅外熱像模組、高精度陀螺儀等軍用級零件材料難以取得,研製過程所歷經之波折、延宕、嘲諷與折磨,實非簡單的敘述即可抹煞。

(三) 再者,軍用裝備的穩定性與延續性,也是應該要關注的考量。當新式軍品經過研發、測試、部署之後,逐步邁進穩定的壽期曲線,同時相對應的維保能量也完成建 置,軍工廠則同步地再逐步深化研產技術與維保效能。至於偉記讀者所謂的「熱像儀技術門檻其實不高」、「堅持從零開始的土法炮製」,應該是以今日的科技條件,回頭看以往的生產水準與工藝。筆者認為:不知道箇中三昧,實在不能也不應只憑現在,而忽略以往篳路藍縷啊! 

二、模組採購非為拼裝湊數,整合設計才是技術關鍵 

(一) 多功能雷觀機在民國96年時所設定的研發規劃,區分為 2 項研發標的:

(1)、結合第401廠電子兵要圖台,開發「射擊指揮自動化系統」,以PDA與筆記型電腦為平台,作為前進觀測官、射擊指揮所、火砲陣地及後端指揮官之共同作戰圖像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