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由於特別預算建案的原因,許多軍備投資建案消息甚囂塵上,如同筆者歷來的經驗 一樣,只要是準備建案選商的時候,各種與軍投武選有關的消息,尤其是針對國軍軍備體 系的軍工廠、中科院的相關消息,必定引起許多的關心與注意。
貴刊在5月11日母親節當天,刊登「偉記」讀者的觀點投書,針對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401廠研製之「TS102A1式多功能雷觀機」提出若干批評與質疑,聲稱此型裝備「僅為外國模組拼裝」、「研製進度荒腔走板」,並進一步質疑國軍推動「國防自主」是否流於形式;對於該文所敘述的若干事實與論述,想必又會有一堆前同事被叫回辦公室寫研析資料,該陪同母親的日子,應該就又虛度了。
身為曾經參與TS102A1式多功能雷觀機研發專案的一員,雖然已經不在位子上(幸好也不會被叫回去寫擬答),在此還是提出一些說明,希望作個平衡報導。
一、軍品研製須長期規劃,勿以今昔標準混為一談
(一) 多功能雷觀機研發案,是由第402廠(第401 廠整併前身)於民國96(2007)年啟始,當時是針對陸軍砲兵火砲數位化之需求,規劃開發新一代戰技術指揮儀軟體, 結合新一代前進觀測設備,以汰換舊式TT77式雷觀機(402廠產製)及PAS-2雷觀機(中科院產製)。因為此二型的傳統雷觀機僅具日間觀測功能,無法全天候作戰、且因量測精度達15密位,無法滿足未來精準射擊、首發命中要求。所以投入資源成立研發案,希望爭取陸軍換裝。而在民國 102(2013)年,多功能雷觀機通過測評,賦予的代號是TS102式;其後在民國108(2019)年量產前又執行了一次升級,所以依據武器命名原則,賦予了TS102A1式這個編號。
(二) 偉記讀者以2025年現今光電產品之多樣性與性能水準,批評TS102A1式多功能雷觀機自2007年啟動研製、2013年通過測評以來,諸如進度遲滯、落後潮流……等等的問題,卻忽略國軍推動新型裝備研產,所必須經歷之作戰需求定義、模組選擇、整合測試、戰術驗證等嚴謹程序;特別是在我國長期處於國際軍品出口限制與技術封鎖環境下,相關高階感測器、雷射測距模組、紅外熱像模組、高精度陀螺儀等軍用級零件材料難以取得,研製過程所歷經之波折、延宕、嘲諷與折磨,實非簡單的敘述即可抹煞。
(三) 再者,軍用裝備的穩定性與延續性,也是應該要關注的考量。當新式軍品經過研發、測試、部署之後,逐步邁進穩定的壽期曲線,同時相對應的維保能量也完成建 置,軍工廠則同步地再逐步深化研產技術與維保效能。至於偉記讀者所謂的「熱像儀技術門檻其實不高」、「堅持從零開始的土法炮製」,應該是以今日的科技條件,回頭看以往的生產水準與工藝。筆者認為:不知道箇中三昧,實在不能也不應只憑現在,而忽略以往篳路藍縷啊!
二、模組採購非為拼裝湊數,整合設計才是技術關鍵
(一) 多功能雷觀機在民國96年時所設定的研發規劃,區分為 2 項研發標的:
(1)、結合第401廠電子兵要圖台,開發「射擊指揮自動化系統」,以PDA與筆記型電腦為平台,作為前進觀測官、射擊指揮所、火砲陣地及後端指揮官之共同作戰圖像平台。
(2)、 射擊指揮自動化系統於97年完成初版開發,在97至98年間,分別以當時新、舊雷觀機於里港迫擊砲靶場、三軍聯訓基地及九鵬基地實施多次測試驗證,軟體效能獲司令部、兵監教官及火砲部隊肯定;相關軟體架構、計算方法及操作介面,也取得經濟部的發明專利(也是第402廠創廠以來第一張發明專利)。
(3)、 民國99年「射擊指揮自動化系統」軟體爭取軍種建案時,因當時砲訓部也找了一 群資訊的預官與有志之士,自行開發了「戰技術射擊指揮儀」軟體;兩項軟體各佔勝場、難分軒輊,後來經過多次的開會、測試與討論,研判火砲陣地因軍網線路架設不易,且當時的無線電數據傳輸頻寬不足(並不像現在 5G 滿天飛),故暫未納 入建案目標。
(1)、 為建立全天候作戰能力,第402廠當時規劃以全自製方式,開發結合紅外線熱像儀、數位方位儀及測距望遠鏡之整合型裝備。
A.紅外線熱像儀:以TS91式手持熱像儀為基礎,開發大口徑、高倍率之手持熱像裝 備。
B.數位方位儀:以TT77式雷觀機為基礎,開發具傳統機械尺盤與具陀螺儀之數位方 位裝置。
C.測距望遠鏡:開發具10Km測距能力之光學測距望遠鏡,並具備資訊輸出及GPS定位能力。
(2)、雷觀機硬體因陀螺儀遭輸出管制,經多方嘗試均無法獲得;故調整策略,向國內採購數位電子羅盤DMC實施研發,也在97年底完成第一套雷觀機原型品。後來因為砲兵將遠程火砲的需求納入,要求測距能力要達到20Km;當時我透過各種管道, 國內產品的距離與精度沒有辦法滿足,同時沒有國家願意單獨輸出20Km等級的測距模組。經過多次測試,自製的機械精度可以達到5密位要求,但是數位電子羅盤 精度實在無法滿足,再加上測距距離的問題,研發差一點就要現況結案。當時突然有了一個爭取技術移轉的政策出現,請各單位評估尋找國際先進與成熟的軍工企業,爭取洽談技術移轉與合作,以利深植研發能量。在政策的推波助瀾之下,所以啟動評估國外先進成熟產品實施整合。
(3)、 之後我們辦理了許多次的招選商作業,甚至還藉由航太展的論壇招商,同時也透過對外軍事合作管道實施接洽。當然,的確也接洽中科院實施評估,只可惜當時中科院自己也想發展新一代雷觀機,在彼此競爭的前提下,當然就沒能合作;經評選後,評估以瑞士Vectronix產品為最佳方案,並可提供技術移轉規劃,故選定以Vectronix之產品為合作對象。
(二) 多功能雷觀機所涵蓋之系統整合工程,包括模組控制介面開發、資料同步處理、雷射與熱成像光軸校正、方位與距離資料融合、人因介面優化、抗震耐候封裝與全天候性能測試等,均為第401廠(102年組織整併)與國內產官學團隊實質投入,其所展現之整體效能與穩定度,並不是採購買回來之後,簡單堆疊即可達成。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自吹?自擂?自研?軍備局「雷觀機」解放軍也愛用!
|
更多文章
)
(三) 至於偉記讀者提到Vectronix的VECTOR 23 雷射測距儀,解放軍也是使用者,且曾多次於演習中使用。解放軍歷來都十分刻意管制軍事訊息,在如此低度的軍事透明度而言,這幾張照片與資訊也是有一段歷史了。事實上,解放軍先前的觀測主力是62式望遠鏡搭配85式測距儀,在2018年,採購了「少量」的Vectronix的VECTOR 21與VECTOR 23雷射測距儀,當時國內掌握這個訊息後,對身為中立國的瑞士, 向中國銷售高階雷射測距儀,也感到十分意外;不可諱言,解放軍的軍備軍事科技發展,大多也是參考其他國家的先進科技,接著再彎道超車,考量他們在紅外線與光電探測技術的資源與能力,這一批雷射測距儀的用途,應該就不言自明了吧。
三、熱像儀是關鍵技術自主之實質進展
(一) 軍用等級熱像儀須具備高解析度、對比增強能力、快速啟動與遠距抗噪表現,且在全黑、濕冷、強光等複雜戰場環境下仍能穩定運作。當然,目前國際間也有許多優異的熱像儀產品,在軍事用途的領域廣泛運用;甚至連民生用途也有不少的應用。
可是,在民國91(2002)年,當時的402廠就開發了第一台TS91式手持式熱像 儀,雖然紅外線鏡頭、感測器之類的管制元件,還是只能透過外購取得國內的產業水準也真的要持續加把勁;但是控制電路、電力系統、性能檢測、封裝與整合,已 經能在國內執行;而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歐美國家的高階熱像儀對臺灣還是管制科技,有錢也買不到。之後搭配多功能雷觀機研發案,推動紅外線模組自主組裝與測試能量,也累積感測模組設計、材料封裝與機構整合等技術經驗。即使部分關鍵零件還是須自國外取得,但透過自組與測試過程,國內已逐步建立規劃與品管能量,可有效支援國軍未來同型裝備維修及性能提升,意義遠超「市購即用」。
(二)當時包含許多隨裝外購的紅外線熱像裝備,本來故障之後,就只能癡癡地期待代理商或原廠寄回去修整,怎麼壞的、能不能修、何時回來、能否回來,基本上全都沒有答案。而這種裝備孤兒的狀況,大部份也是靠著軍種修護單位與第401廠相互合作,才能實施修復。
四、國際環境需考量風險與自主研發平衡
(一)軍用裝備並非民生產品,供應穩定性遠比單次購買價格更為關鍵,我國歷經多次軍購遭變更、延誤與拒絕,深知若無基本系統整合能力與替代供應策略,勢必於戰時面臨斷鏈之虞。TS102A1式多功能雷觀機,正是以部分模組外購、核心功能整合與重點模組自組之「混合模式」,有效平衡戰力需求與產業培育,並符合戰時可自力維修維持戰備之考量。
(二)TS102A1式多功能雷觀機並非終點,而是國防部逐步推動光電裝備本土發展的諸多里程碑之一,TS102A1式多功能雷觀機的成果,已經於多場實兵演訓中發揮成效, 甚至許多國際友人都覺得,這是一個成功的技術合作範例,同時,這也奠定未來衍生型載具、感測整合系統開發之基礎。軍品研發與生產是條無盡的道路,TS102A1式多功能雷觀機並非十分完美,還是有待精進之處。雖然筆者已經離開軍中,現在每天追劇等食,但還是期盼社會能給予國軍與生製中心兵工廠的技術人員更多理解與支持,讓軍事光電科技在風險與挑戰中持續前進,避免不必要的誤解,也為守護臺灣的科技自立與國防安全,打造更堅實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