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預估,2025年美國政府需為高達9.2兆美元的國債進行再融資,其中6.5兆美元將於今年6月內到期。這項消息看似遙遠,實則影響深遠。許多台灣民眾可能直覺反應是:「美國欠錢,關我們什麼事?」然而,在全球金融體系高度連動的今天,美國的財政與貨幣政策,早已不只是美國內政,它的震動,會實質地波及我們的經濟環境、民生成本乃至國際安全情勢。
長期赤字累積的結構性風險
美國多年來維持著「支出大於收入」的財政結構,聯邦政府透過發行國債填補財政缺口,導致總債務已超過34兆美元,佔GDP比重超過120%。這種依賴「借新還舊」(rollover)的舉債方式,建立在全球對美國信用的高度信任上。但這份信任正在動搖:根據美國財政部資料,大陸、日本等主要海外持債國已逐漸減碼美債部位。
若國際市場對美債需求下降,美國政府為維持籌資能力,將轉向聯準會(Fed)購入債券,亦即以印鈔因應債務壓力。這類量化寬鬆政策(QE)雖可短期緩解債務壓力,卻也加劇通膨風險,衝擊全球物價穩定。
貨幣政策進退兩難,資金回流風險升高
美國目前仍維持高利率水準以對抗通膨,然而這樣的政策將提高政府債務利息支出,形成惡性循環。一旦美國選擇降息,雖有助於降低舉債成本,但恐導致美元貶值,進一步推高物價,也可能引發資金流向海外高成長市場,動搖美國經濟根基。
這正反映出經濟學中「不可能三角」理論的困境:一國難以同時維持資本自由流動、匯率穩定與貨幣政策自主。美國目前正在承受此三者之間的張力。
債務危機與地緣風險:台灣的角色不容忽視
歷史經驗顯示,當一個大國陷入內部經濟壓力與政治對立之時,往往可能將焦點轉向外部衝突。美中競爭格局不斷升溫之下,台灣的地緣與戰略地位更為敏感。若美國試圖藉由升高對外對抗(如貿易戰或軍事聯盟強化)來穩固其國內團結,台灣可能被迫置於風險前沿。
在這樣的全球局勢中,國內社會亦應重視風險辨識與戰略準備。外交、國防、科技自主與經濟安全的綜合部署,成為不容忽視的課題。
物價、股市、學費—危機的民生投影
對多數民眾而言,國債、匯率與聯準會利率,聽起來如同高深專業詞彙,然而它們的影響早已進入日常生活。美元若持續不穩,全球原物料價格波動,將推升進口物資成本,直接反映在食品、能源與消費品價格上。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2024年我國進口物價指數已有明顯波動趨勢。
同時,股市與金融市場亦將受牽連。美國若實施大幅升息或爆發財政風險,全球資產配置將出現重大調整,台灣資本市場亦難以置身事外。再加上美國物價走高,赴美留學成本將進一步上升,年輕世代負擔加重。
認清現實、未雨綢繆
美國國債問題的演變,提醒我們:在全球化架構下,沒有哪個國家的經濟決策是孤立事件。從早餐價格、電價調整,到科技產業的供應鏈重組,這些看似國際新聞的事件,實則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
台灣需在關鍵戰略位置中,強化風險應變與政策調適能力,包括建立多元出口市場、外匯穩定機制、能源與糧食自主能力等。同時,民眾也應提升對國際議題的關注與理解,不只是作為資訊接收者,更是未來國家韌性的一環。 (相關報導: 美債211兆炸彈要爆了?專家示警「核彈級崩盤」:全球股市再掀腥風血雨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管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