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適度脫鉤有助投資績效!
「中國製造 2025」是中國於 2015 年提出的國家級製造業發展戰略。該計劃由時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 2015 年 3 月 5 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 。隨後,該計劃於 2015 年 5 月 8 日由國務院正式發布,並於 5 月 19 日正式印發 。
《華爾街日報》在 2015 年報導了中國政府推出的「中國製造 2025」計劃。該報導於 2015 年 5 月 19 日發表,標題為〈China Unveils Blueprint to Upgrade Manufacturing Sector〉,詳細介紹了中國政府為推動製造業升級所制定的戰略藍圖。
根據 MSCI ACWI NR 指數(稅後含息、以美元計價)的數據,截至 2025 年 5 月 7 日,距「中國製造 2025」正式發布已屆滿十年。筆者嘗試從國際投資人的視角出發,追蹤若於當時投資中國市場,與投資其他國家相比,其表現將有何差異。
從 MSCI 的「中大型股」來看,過去 10 年的(含息)年化報酬率如下:
高報酬市場
臺灣:12.54%
美國:11.77%
印度:9.24%
說明:印度在2020年以國安與資料隱私為由,禁止包括微信在內的多款中國應用程式。該禁令源自印中邊境衝突後的安全考量,微信隨後在印度全面下架,服務至今未恢復。
中等報酬市場
法國:6.83%
德國:5.87%
日本:5.62%
新加坡:4.68%
低報酬市場
南韓:2.01%
中國:1.19%
香港:1.12%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製造 2025」滿 10 年之際,當初宏大敘事的集中力量辦大事,似乎並沒有直接反映在投資人報酬上。在越親中國的國家,投資人獲得較差的報酬;反而對中國保持警戒或脫鉤的國家,投資人竟獲得佳的報酬。
脫鉤的工具之一即為關稅,若將關稅視為「皮古稅」(Pigouvian Tax),即可理解其作為矯正「制度外部性」的工具。當某些國家的產業政策造成市場扭曲、過度依賴單一供應鏈,或削弱他國產業自主性時,透過適度的關稅與供應鏈重組,可將這些外部成本內部化。
說明:制度外部性(Institutional Externalities)是指一國的制度或政策對其他國家或全球市場產生未被內部化的負面影響。不同於傳統的市場外部性(如污染)源自個體行為,制度外部性多來自政府補貼等國家行為,對資源配置造成的不利衝擊。
「中國製造 2025」發布滿十年的今年來看,其對全球投資結果的影響,似乎讓過去政治經濟學家口中的「制度外部性」,從理論想像逐漸具體化、實體化。事實上,如同對污染的處理,經濟學家並不主張「零污染」;在全球化背景下,對於「制度外部性」,他們同樣不會主張全面脫鉤。
正如《華爾街日報》2024 年的一篇專文所指出,對中國加徵關稅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更在於推動供應鏈多元化、降低對單一國家的依賴。這些策略性貿易措施已超越傳統保護主義,成為提升經濟效率,甚至保障投資人的手段。
綜觀過去十年,「中國製造 2025」雖展現政策雄心,卻未在投資回報上達成預期。制度外部性問題日益凸顯,部分國家為維護產業與資本安全,採取關稅與脫鉤等策略。未來的全球化,或將更重視平衡、安全與制度公平,而非單向依賴與開放。
本文為風傳媒特邀導讀人季凡撰寫,現在訂閱:風傳媒VVIP合作推薦專案,除了以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還有優惠好禮大加碼!
*作者季凡為 APcore Global Education 創辦人、財經 Podcast「Two Money Lovers 經濟學不是萬能但有用」主持人。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研究發現「中國製造2025」計劃正縮小中西技術差距 | 更多文章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季凡,未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