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任何人都可以查閱到中國的各種官方數據。但後來一些數據開始消失。
近年來,土地出讓數據、外國投資數據和失業率數據不再公開。遺體火化數據和一項商業信心指數也已停發。甚至連官方的醬油產量報告也消失了。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一項分析顯示,總的來說,中國已停止發布數百項曾被研究人員和投資者使用的數據。
在大多數情況下,中國相關部門並未就停止發布或不公布數據給出任何理由。但這些數據的消失,正值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債務負擔過重、房地產市場搖搖欲墜以及其他問題的重壓下步履蹣跚之際,這些問題都促使相關部門採取強硬手段來控制敘事。
中國國家統計局近年來停止發布一些與城鎮地區失業相關的數據。在統計局網站上,一位匿名用戶詢問其中一項數據為何消失後,統計局僅表示,提供數據的部委已停止共享該數據。
這些數據的消失使人們更難了解中國的狀況。眼下正值關鍵時刻,中美貿易戰預計將重創中國並削弱全球經濟成長。中美貿易驟降已導致一些中國工廠停產和裁員。
想要了解中國經濟成長的真實情況,一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許多經濟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質疑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數據的可靠性,而近來這種擔憂加劇。官方數據顯示,去年GDP成長率為5%,2023年為5.2%,但一些人估計,政府將數字誇大了多達2到3個百分點。
為了獲得他們認為更真實的對中國經濟成長的評估,經濟學家們已轉向一些另類數據來源,例如電影票房收入、夜間燈光亮度的衛星數據、水泥廠的開工率以及主要電力公司的發電量。一些人會分析來自中國科技巨頭百度(Baidu)等民營企業的地圖服務的位置數據,以衡量商業活動。
一位經濟學家稱,他一直在通過統計有關健身房和美容院老闆突然關門、捲走用戶會員費跑路的新聞報導數量,來評估中國服務業的健康狀況。
經濟狀況
對中國GDP數據的質疑已持續多年。據一份洩漏的美國外交電報,曾任中國國務院總理的李克強曾在2007年對當時的美國駐華大使說,他當時主政的一個中國省份的GDP數據是人造的,因此不可靠。他說,他關注的是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和新增銀行貸款。
據該電報稱,李克強對這位大使吐露,官方GDP數據僅供參考。李克強於2023年10月去世。
中國官方公布的2024年5%的GDP成長率與政府前一年設定的目標完全一致。經濟學家們私下裡對這個數字不以為然。其中一位經濟學家對《華爾街日報》表示,如果政府公布的數字低一些會更可信。他們指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建築活動和其他數據描繪的經濟狀況要弱得多。
去年12月,中國國有券商國投證券(SDIC Securities)的知名中國經濟學家高善文在華盛頓舉行的一次會議上表示,過去幾年中國的經濟成長「可能在2%左右」,並表示「我們不知道中國實際成長的真實數字。」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已下令對高善文進行紀律處分,禁止他公開發言,期限未指明。中國證券業協會在去年12月底警告各券商,要確保其經濟學家在提振投資者信心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中國國家統計局為其數據做法進行了辯護,稱多年來數據品質已有所改善,並已採取措施確保準確性,並調查收集過程中的任何不當行為。
今年2月,高盛(Goldman Sachs)提出了一種衡量中國經濟成長的替代方法,即分析進口數據等數字,這些數據可被視為國內支出的替代指標。這種想法的依據是,貿易數據公布頻繁且難以偽造,因為中國的貿易夥伴也會公布這些數據。
該方法意味著,中國2024年經濟平均成長3.7%。總部位於紐約的研究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採用另一種方法計算得出,2024年中國經濟成長率更接近2.4%。
消失術
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展現穩定的形象至關重要,尤其是在當前許多中產階級中國人對未來憂心忡忡、中國在與美國的競爭中正進入未知領域之際。
通常,消失的數據涉及北京方面高度敏感或頭疼的領域,例如房地產。近年來,房地產崩潰導致數以十億計美元的家庭財富蒸發,並引發了失望購房者的抗議活動。
房地產繁榮時期,中國開發商不惜以天價瘋狂地從地方政府手中購買土地。這些交易為地方政府的金庫注入了資金,並預示著未來的開發計劃,這是經濟的一個關鍵驅動力。
2021年,在中國政府收緊了對該行業的信貸後,房地產開始走下坡路。隨著住宅銷售下降、房地產開發商破產,一家名為貝殼研究院(Beike Research Institute)的中國智庫在2022年發布了一份報告,顯示28个中國城市的平均住房空置率高於美國和其他地方的平均水準,這是供應過剩的跡象之一。
該報告引起了關注,因為中國不公布官方住房空置率數據,而房地產分析師正試圖弄清楚開發商過度建設的嚴重程度。幾天后,貝殼研究院撤回該報告並道歉,稱部分數據存在錯誤。分析人士表示,他們認為該機構是在政府壓力下撤回了數據。
數據顯示,2022年土地出讓收入驟降48%——這對負債累累的地方政府來說成了大問題,地方政府突然缺乏資金來支付工資和繼續進行基礎設施計畫。該數據在2023年初消失了。
在這種情況下,仍有私營數據提供商從公開記錄中收集地方層級的單筆土地交易資訊。
到2023年年中,在中國,許多討論都是圍繞年輕人面臨的嚴峻就業市場局面。許多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社群媒體上瘋傳的貼文顯示,他們身著學士服、頭戴學士帽,一動不動地癱倒在地上,許多人將此解讀為一種無聲的抗議。
大約在那個時候,官方公布的青年失業率達到了創紀錄的21.3%。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經濟學家張丹丹稱,她認為中國真實的青年失業率可能高達46.5%。這讓她登上了新聞頭條。
五個月後,中國政府開始發布一個新的數據系列。政府稱,不包含在校生的青年失業率為14.9%。
官員們稱,新的數據系列剔除了近6,200萬全日制在校學生,這些人不應被計算為失業人士。但在經濟學家看來,這不合常理。統計學通常將任何積極尋找工作的人都算作失業人士,包括全日制在校學生。
投資者出逃
2024年4月,隨著經濟擔憂加劇,中國股市搖搖欲墜。外國投資者在兩周內拋售了超過20億美元的中國股票,令國內散戶感到恐慌。
中國上海和深圳兩大證券交易所突然宣布,將停止發布海外資金流入和流出的即時數據。上海證券交易所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此舉旨在使其資訊披露與其他國際市場保持一致,其他國際市場不披露特定投資者群體的即時交易數據。
在相關部門於5月中旬停止發布該即時數據後,滬深300指數連續四個月下跌,直至9月份相關部門宣布了一系列支持中國疲軟經濟的措施後才止跌。
一些數據雖然仍公開,但獲取難度加大。中國2021年通過的一項法律,要求數據提供商將某些資訊僅限在中國大陸境內訪問,例如企業註冊數據和衛星圖像等。
中國數據提供商萬得(Wind Information)自2023年初開始限制國際用戶訪問某些數據集,例如線上零售數據和土地拍賣記錄。香港一家外資銀行的一位經濟學家告訴《華爾街日報》,這導致他開始定期在周末前往鄰近的中國大陸城市深圳下載數據。
近年來消失的數據還有:中國收費公路營運商年終債務餘額的官方數據,以及新增股市投資者數量。
中國在2022年底結束備受爭議的「動態清零」防疫政策後,便停止發布全國火化數據。一些分析師曾估計,該防疫政策轉向可能導致130萬至210萬人死亡。中國政府還審查了社群媒體上有關該病毒影響的討論。
中國的低生育率已成為一個主要的經濟拖累,而一些相關數據也已消失。2000年代中期,經濟學家易富賢質疑中國人口數據的準確性,認為結核病疫苗接種情況是衡量人口成長的更好指標,因為中國要求每個新生兒都接種該疫苗。
據中國民間智庫Forward Business and Intelligence彙編的數據,2020年中國共接種此類疫苗540萬劑次。而中國相關部門表示,當年中國新生兒數量為1,210萬。
一年後,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停止每周發布結核病疫苗以及其他疫苗的接種數據。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中國不願向美國顯露貿易戰傷口
|
更多文章
)
一些資訊的消失則令人費解。一項提供小學校舍廁所面積估算數據的資訊在2022年停止發布,後於今年2月恢復發布。官方醬油產量數據自2021年5月起停止公布,至今未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