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中國經濟情勢猶如披上一層神秘面紗,讓外界越來越看不清它的真面目。中國政府陸續停止公布多項關鍵的經濟與社會數據,例如土地買賣、外資投資及失業率相關指標,甚至火化人數、企業信心指數、醬油產量也消失在大眾的視野。
中國當局並沒有為此說明,但這些數據消失的時機,正好發生在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債台高築、房地產市場崩盤及其他經濟問題接踵而至之際,迫使政府部門不得不採取強硬手段,嚴格控制市場輿論。
曾有一位匿名用戶在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官網上詢問,為什麼某項資料突然不見蹤影?結果只得到「原本提供這項資料的部門不再提供相關數據了」的簡單回覆。
中國GDP被灌水?李克強曾坦言「僅供參考」
《華爾街日報》指出,這些數據不翼而飛,讓人們更難了解中國值此關鍵時刻正在發生的事情,尤其美中貿易戰火持續升溫,導致兩國之間的經貿活動大幅減少,不少工廠面臨停工、員工被迫裁員等窘境。
根據中國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經濟成長5%,剛好和先前設定的年度目標完全一致,2023年的成長率則為5.2%,但許多經濟學家不以為然,因為零售、建造工程數據反映的經濟疲弱程度,遠遠超出官方的報告,甚至有人認為中國GDP成長率被灌水了2~3個百分點。
為了更貼近實際的經濟情況,許多分析師開始改以電影票房、晚上燈光強度的衛星影像、水泥廠的運轉率,還有大型電力公司的發電量,藉此推測中國的經濟表現,或是透過百度提供的地圖定位數據分析商業活動的活躍程度,另有經濟學家根據健身房、美容院老闆捲款潛逃的新聞判斷中國服務業的狀況。
外界對於中國GDP心生疑慮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根據一份外洩的美國外交電報顯示,已故的中國前總理李克強曾經私下告訴美國駐華大使,他當時治理的某省GDP數據是人為製造、僅供參考,所以他自己更相信用電量、鐵路運貨量和銀行新增放款等三項指標,後來《經濟學人》於2010年提出「李克強指數」,認為這是比官方GDP數字更能反映中國經濟現實狀況的重要指標。
說實話的經濟學家被噤聲
2024年12月,中國國有券商國投證券(SDIC Securities)知名經濟學家高善文在華盛頓的一次會議上指出,過去幾年中國的經濟成長可能只有2%左右,並且坦言「我們不知道中國實際成長的真實數字。」
這番話傳回中國後,惹怒了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他下令懲處高善文、禁止公開發言,中國證券業協會隨即警告各券商,必須確保自家的經濟學家「發揮積極作用」提振投資人信心,卻也因此引發寒蟬效應。
今年2月,高盛(Goldman Sachs)提出了另一種計算中國經濟成長的方法,也就是透過進口數據等指標推估內需情況,因為貿易數據是由各國公布的,不容易被造假,而且更新頻繁,他們以這種方法推算出中國2024年的經濟成長率大約是3.7%。紐約的研究機構榮鼎諮詢(Rhodium Group)則以另一種方法計算,結果顯示2024年的經濟成長率只有將近2.4%。
敏感數據紛紛消失
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塑造經濟穩定的形象非常重要,尤其目前中產階級信心動搖,擔心中美競爭使得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華爾街日報》分析,許多「被消失」的數據其實都涉及高度敏感或是讓北京當局頭痛的領域,例如中國近年面臨房地產市場崩盤危機,許多家庭財富縮水,同時引發不少購屋族抗議。
曾經的景氣高峰期,是中國建商搶著用天價向政府買土地,而這些交易也變成地方政府主要的財源,推動經濟成長;但自2021年起,政府收緊房地產融資,導致房市低迷、銷量驟減,建商紛紛倒閉。
一家名為貝殼研究院(Beike Research Institute)的中國智庫在2022年發布了一份報告,顯示中國28個城市的平均房屋空置率高於美國和其他地方的平均水準,這是供應過剩的跡象。
這份報告之所以會引起關注,主要是因為中國政府從未公布官方空屋率,分析師試圖釐清開發商過度建設的嚴重程度。結果幾天之後,貝殼研究院便以「資料有誤」為由撤回報告並向外界致歉,但許多人認為這是他們在政府施壓之下的無奈之舉。
憑空消失的不只是民間分析報告,就連官方數據也會「斷片」。根據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土地銷售額暴跌48%,這對負債累累的地方政府而言是致命傷,因為沒錢發薪水,也無法繼續基礎建設,但從2023年開始,這些數據就沒有再對外公布。
失業率、出生率數據不明引發質疑
除了房地產市場,中國官方的青年失業率也有疑慮。2023年中,中國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很多大學生畢業即失業,有些人甚至在社群媒體上穿著學士服、躺在地上裝死,許多人認為這是一種無聲的抗議。
當時,官方公布的青年失業率攀升至歷史新高的21.3%,北京大學經濟學家張丹丹發文表示,她認為中國真實的青年失業率可能高達46.5%。
2023年8月,中國政府宣布暫停公布青年失業率,理由是要重新檢討計算方式;五個月後,政府開始發布一系列新數據,報告宣稱實際的青年失業率是14.9%。
根據官方解釋,這項數據排除了近6200萬名正在全職讀書的大學生,因此不應被納入失業人口範圍,但隨即引發經濟學界質疑,因為根據國際統計慣例,只要是正在積極尋找工作者,即使為在學學生,也應納入失業人口計算。
隨著中國低出生率成為經濟一大負擔,相關數據也逐漸消失。早在2000年代中期,經濟學者易富賢就開始質疑中國的人口統計數據的準確性,認為應以卡介苗接種數量作為出生人口指標,因為每位新生兒依法都要施打這個疫苗。
根據中國民間智庫「前瞻商業與情報」彙編的數據,2020年中國接種了540萬劑卡介苗,但官方卻宣稱當年出生了1210萬名嬰兒。隔年,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停止每週發布結核病疫苗以及其他疫苗的接種數據。
(相關報導:
到底該相信誰?韓國央行指控美國施壓亞洲貨幣升值,台灣外匯局長卻這樣說
|
更多文章
)
突然蓋牌外資即時資金流向
2024年4月,隨著中國經濟前景惡化,股市持續走低,外資於短短兩週之內拋售超過20億美元的中國股票,動搖本土投資人信心,上海與深圳兩大證交所隨即宣布,停止對外公布外資即時資金流向。
上海證交所表示,這項決策是為了與其他國際市場接軌,因為多數市場也不會揭露特定投資人的即時交易資訊。
自從官方5月中旬停止公布即時數據後,滬深300指數連續四個月走跌,直到9月政府推出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政策,情況才稍微回穩。
有些資料很難取得 經濟學家還要為此入境
有些資料雖然還能查到,但變得很難取得,自從中國2021年通過相關法令後,像是企業登記資料和衛星影像等敏感數據,都只限中國境內存取。
2023年初,中國數據供應商萬得資訊(Wind)開始限制國際用戶存取特定數據,像是網購銷售額、土地拍賣紀錄等。一位在香港外商銀行任職的經濟學家,為此只好每個週末前往鄰近的深圳,利用當地網路下載資料。
根據《華爾街日報》盤點,這幾年默默消失的數據,包括中國高速公路營運商的年終負債總額,以及股市投資人新增人數統計,有些變動甚至毫無理由,資料存續全在政府一念之間,例如小學廁所面積的統計於2022年下架,直到今年2月才恢復更新,至於醬油產量相關統計,自2021年5月後就沒有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