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中國出口商又玩「洗產地」老招,但鄰國這次不願淪為中轉站

中國重慶果園港。(美聯社)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5日以頭條報導〈中國出口商在第三國「洗產地」避開川普關稅〉,並稱亞洲鄰國擔憂又被捲入美中貿易大戰。

《金融時報》稱,逃避美國政府加徵的懲罰性關稅,中國出口商紛紛透過第三國將商品轉運至美國,藉此隱藏商品的真正來源國。連中國社交媒體如小紅書都充斥著提供「產地洗白」的服務廣告,中國流入鄰國的貨品也明顯增多,促使多國政府警惕商品轉運至美國可能出現的潛在問題,鄰國更擔憂成為對美貿易的洗白轉運站。

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推動高達145%的關稅政策,讓中國出口商對失去美國市場憂心不已。位於廣東中山的Baitai照明對《金融時報》表示:「關稅真的太高了。我們可以將商品先賣到鄰國,再由鄰國運往美國,這樣關稅就會降低。」該公司以「船上交貨」方式發貨,買方在產品離港後即承擔責任,從而降低了出口商的法律風險。 

上海港口的貨櫃工作區。(美聯社)
上海港口的貨櫃工作區。(美聯社)

根據美國的貿易法規,商品需在轉運國進行「實質性加工」,如製造或加工活動,才符合原產地變更要求,但小紅書上的廣告卻宣稱:「美國對中國商品加收關稅?經由馬來西亞中轉,變身東南亞貨物!」廣告還直接透露通關策略,包括針對木地板及餐具等商品的「洗產地」方法。

類似現象已經引發鄰國警惕,如韓國、越南與泰國。韓國海關表示,今年第一季查獲市場價值達295億韓元的謊報原產地貨物,主要來自中國,而且大多數最終目的地都是美國;越南則呼籲當地商會及出口商強化原材料來源和產地證明的審核,防止發出虛假證書;泰國政府也宣布加強檢查發往美國的出口產品,防範可能的關稅規避行為。

2025年4月18日,新澤西州紐瓦克港貨櫃碼頭,貨櫃船「亞歷山德拉號」停泊在貨櫃船上。(美聯社)
2025年4月18日,紐澤西州紐瓦克港貨櫃碼頭,貨櫃船「亞歷山德拉號」停泊在貨櫃船上。(美聯社)

部分中國出口商選擇向第三方物流公司尋求幫助,將貨物運到如馬來西亞的港口,進行重新包裝、更換標籤,甚至取得當地生產的原產地證書。一名物流公司業務員透露:「美國應該知道這些手段,但不會大動作整治,我們控制操作量以降低風險。」他還強調「馬來西亞的海關不是很嚴」,不過包括中國外交部、商務部及馬來西亞政府均未立即回應置評請求。 

對於規避關稅的行為,一名為跨境貿易提供諮詢的顧問對《金融時報》表示,除了「洗產地」外,出口商還可能選擇將高成本貨物與廉價商品混裝,謊報整體出貨價格以降低稅額。在中國東莞的製造商則透露,當地某些行業協會已將企業引薦給專門操作所謂「灰色區域」的仲介,這些仲介表示能以每公斤僅5元人民幣的成本部署相關方案。 (相關報導: 川普再對北京釋善意:願在適當時機降低對中關稅,因為「他們很想跟我們做生意」 更多文章

對中國出口商的這些迂迴策略,美國商界也有所警覺。一名亞馬遜平台的高層主管直指,許多出口商試圖利用虛假報關數據規避邊境檢查,甚至提出以更低的生產成本價匯報貨物稅額,但他也擔心這些行為可能導致海關沒收商品,風險極高。這名主管說,他們不接受中國供應商虛報產地的做法,但目前他們依舊選擇相信中方的標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