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研究發現,中國十年前推出的一項曾被美國批評為保護主義的產業計劃,在縮小中國與西方技術差距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預計這項由美國全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委託進行的研究,將加劇華盛頓方面和其他地方圍繞如何應對中國利用國家補貼和其他策略來提升其競爭力的爭論。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在川普(Trump)第一個任期內的中美貿易戰中,為了安撫這位總統,北京方面在公開場合不再提及領導人習近平標誌性的產業戰略——「中國製造2025」計劃。但該政策仍在實施。
周一發布的這項研究顯示,該戰略下釋放的巨額國家支持,使中國得以消除或減少對鐵路和電力設備、醫療器械以及可再生能源產品等進口的依賴。此外,中國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的競爭力有所增強,在造船和機器人等行業從外國公司手中奪取了市場份額。
這項由經濟諮詢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進行的研究結果凸顯出,隨著北京方面繼續推進習近平旨在使中國成為高科技行業領導者的藍圖,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面臨的風險。
「今天的中國與2015年的中國已大不相同,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一項以空前國家資金支持為基礎的產業政策有關,」榮鼎集團副總監、該報告的主要作者卡米爾·布雷努瓦(Camille Boullenois)說。「毫無疑問,中國將繼續縮小差距並提高其競爭力。」
川普對華加徵關稅導致本來計劃運往美國的貨櫃被滯留在中國港口,這迫使企業想方設法地銷售產品。許多企業開始了直播帶貨,向國內消費者銷售,但這一策略不一定能獲得成功。《華爾街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解讀。封面圖片來源:Qilai Shen/Bloomberg News
在習近平2012年上台約兩年後,北京方面推出了「中國製造2025」計劃,使其成為習近平產業宏圖的核心。
在2018年和2019年的上一次美中貿易衝突期間,美國試圖讓中國改變該政策,稱其通過向中國公司提供國家補貼和強制外國公司進行技術轉讓而扭曲了競爭。但2020年達成的一項貿易協議卻側重於中國承諾購買更多美國產品,而不是解決國家補貼和許多美國公司關切的其他問題。
這項由華盛頓的商業遊說力量美國全國商會贊助的新研究凸顯出,中國政府的國家主導政策帶來的新挑戰,與此同時川普團隊正準備與中國進行可能的談判。
川普曾表示,與中國的貿易協議必須是公平的。不過,接近川普政府的人士表示,尚不清楚他是否會試圖就中國使用補貼和其他讓中國公司比外國競爭對手更具優勢的措施與中方對抗。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中國經濟到底有多糟?答案所需數據正在消失 | 更多文章 )
新的研究詳細闡述了自該政策實施以來,政府支持是如何持續加強的。2018年至2022年,受扶持行業的企業所享受的稅收優惠年均增長近29%,2022年達到人民幣1.3兆元(約合1,850美元),占企業研發總支出的一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