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中貿易戰進化史:從2000億美元到145%全面開打,「鴿派抬頭」是煙霧彈還是轉機浮現?

2020年1月15日,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白宮簽下《第一階段貿易協議》(AP)

5月7日,距離川普宣佈「解放日」關稅超過一月,中美政府各自宣佈將派代表在瑞士舉行會談。

幾乎整整七年前(2018年5月3日和4日),中美進行了第一輪貿易談判,一些事情似乎並未改變:兩國依然是川普和習近平執政,美國還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川普對關稅情有獨鍾;另一些事情似乎讓世界局勢今非昔比:俄烏戰爭挑戰了戰後的世界秩序,川普的MAGA傾向「背刺」盟友,一場新冠疫情讓中國經濟受傷不輕,但中國製造2025總體上取得成功。

深入這次會談的細節,中方的代表是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他將於5月9日-12日訪問瑞士;美方代表是財長貝森特和貿易代表格里爾,他們也將在本週前往瑞士。再有雙方的關稅規模遠高於川普第一任期時(2018年)的貿易談判,當時美國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25%的關稅,現在則高達145%。

「這些會談是個好兆頭,」經濟學人智庫(EIU)首席亞洲經濟學家馬志昂(Nick Marro)向BBC中文表示,但這很可能只是一個漫長而曲折過程的開始,因為雙邊經濟糾紛不僅僅關乎關稅,還包括中國的經濟失衡、美國的出口管制等議題的緊張局面。「任何暗示局勢緩和的舉措都屬積極,但我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難以擺脫當前困境。」

不過也正是七年前,當時中方負責談判的劉鶴在一次發言中說,「歷史或以不同的方式重演,或把我們帶到似曾相識的十字路口」。對比七年前,梳理兩次談判的異同之處,或許可以幫助讀者更好瞭解當前的事態。

人選變化:鴿與鷹

比較顯著的是雙方的人選變化,中方仍是主管經濟的副總理,但任職的人從劉鶴變為何立峰。

劉鶴長期在中央任職,扮演「智囊」的角色,從第八個五年計劃到第十二個五年計劃,劉鶴曾參與制定多份中國經濟長期規劃,先後為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三任國家主席起草經濟講稿。中共十九大上,劉鶴躋身政治局委員,一個從未在地方政府任職的官員位列「黨的領導人」,並任副總理,掌握經濟領域實權,這樣的升遷軌跡頗為罕見。

劉鶴最終在多輪與美國的貿易談判後,在白宮和川普簽下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而後因為疫情等原因,這份協議「幾乎沒有履行」。

二十大卸任後,劉鶴不再任實際職務,但還發揮作用。2023年7月,時任美國財長耶倫訪華,見完李強和何立峰,還與已經退休的劉鶴見面,當時《南華早報》引述消息人士稱,劉鶴在卸下所有職務後,仍參加中國政府有關經濟事務的內部會議,並具有很高的影響力,他的知識儲備和經驗對北京而言極為有價值。

但就在一個月前,英國《金融時報》引述七名熟悉調查情況的消息人士稱,劉鶴之子劉天然因涉嫌貪腐被中國政府調查。

此次,站在台前的則是風格頗為不同的何立峰。他此前任中國國家發改委主任,在中共二十大上進入政治局委員行列,出任國務院副總理,接棒劉鶴成為下一任「經濟沙皇」,分管中國的經濟、金融和工業事務。 (相關報導: 「拋售美債」王牌何時打?《華爾街日報》:習近平才不敢,否則將引爆自家金融危機 更多文章

與劉鶴這個「三朝元老」不同,何立峰是習近平的鐵桿「老部下」,在習近平1985年空降廈門時,兩人即成為過從甚密的同事。而且他在福建的三個城市主政,然後北上天津,再入中央,任職發改委,履歷豐富。國際媒體普遍對他的評論是,他的「忠誠度」和「執行力」讓中國經濟從市場化向國家主導的轉化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