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將關稅當成他最重要的談判手段,要藉此施壓全球各國主動對美讓利,消除過去多年來龐大的貿易逆差與外債。其中對於每年支付鉅額駐軍經費的日本,川普也非常多抱怨,在他看來、正是因為關稅壁壘問題,才阻礙美國製造商發展,也讓這些美國品牌始終無法真正打入日本市場,贏得一定程度的市占率。但面對川普的說法,分析師卻公開吐槽,美國車銷量差並非關稅造成,性能與價格才是真正原因。
《日經亞洲》報導,川普4月份在公開場合,批評日本和南韓的國內汽車市場,「日本94%的汽車都是日本製造,豐田還向美國銷售100萬輛,由外國製造的汽車,但我們的公司卻不被允許進入其他國家。」
Trump revs up debate about American cars' unpopularity in Japan https://t.co/iTIvxG88q0
— Nikkei Asia (@NikkeiAsia) April 24, 2025
但翻開實際數據,其實打從1978年以來,日本對進口汽車和汽車零件一直沒有徵收關稅,但市場機制卻讓外國汽車製造商,始終無法擴大他們在日本市場的市佔率。根據日本官方數據,2024年日本進口汽車銷量為32萬0789輛,只佔日本汽車總銷量(包含日本品牌在海外工廠生產的汽車)的7%。
而且在這麼小的份額之內,與其他國家的進口廠牌相比,美國汽車製造商在日本的銷量更低。德國賓士(Mercedes-Benz)和BMW,分別佔進口車市場17%和11%。美國品牌中表現最好的是,跨國集團斯泰蘭蒂斯(Stellantis)的Jeep,佔進口車市場3%,而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旗下的雪佛蘭(Chevrolet)和凱迪拉克(Cadillac),則分別只佔0.18%和0.14%,根本無法和雙B對抗;至於福特汽車(Ford Motor)則在2016年退出日本市場。

日本汽車記者、年度日本風雲車大獎評選委員會成員國澤光宏(Mitsuhiro Kunisawa)受訪時表示,車輛尺寸、效率和價格等因素,才是真正能解釋為何美系車輛,為什麼在日本道路上如此罕見的原因,並不是川普聲稱的關稅壁壘。在他看來,兩種車輛相比,日本製造的汽車更實用與可靠,靠著這些特性,也使得日系品牌車輛在美國或北美市場擁有不錯市占率和銷量。
此外,報導中還提到,繼續不存在所謂關稅壁壘障礙,對日本消費者而言,美國車還有三個「缺失」:燃油效能過低,無法比日系品牌更省油;車身太寬太大,對於地狹人稠的日本,這種車型並不實用;以及過去五年多日圓兌換美元匯率不斷下探,導致美國車定價比當地品牌高出不少,自然影響其銷售量。國澤光宏就舉Jeep和通用汽車為例,兩大廠牌在日本銷售的5款車型,受到日圓疲軟影響,其價格比同等級的日系車款貴了足足50%。

日本是否有故意刁難美國汽車廠商,其實從《日經亞洲》給出的數據,就能知道最大問題,還是出在他們自己身上。舉例來說,在日本非常受歡迎的輕型K-car(車寬小於1.48公尺),因為擁有稅收優惠、同時還能省油,是許多民眾優先考慮的車型,但偏偏無論是Jeep或通用,都沒有針對這個領域推出對應車輛。政府數據顯示,日本全境多達30%道路寬度不到3.5公尺,而Jeep和通用卻販售2公尺寬的車型,光是機動性受限一點,就很難吸引當地消費者選購。
這些車輛的標準,並非不可逾越的障礙,雖然美國車商沒有跨足該領域,但同屬進口品牌、來自中國的電動車巨頭比亞迪(BYD)目前正在計劃,2026年推出自己的輕型迷你車款,打進日本小型車市場。 (相關報導: 川普關稅重擊南韓出口命脈:首爾緊急撥款600億拯救本土車廠,給出鉅額訂單安撫美國 | 更多文章 )
國澤光宏還提到,現在大多數在日本銷售的美國品牌車輛,是從中國、印度和義大利生產線出口,假如川普堅持以他想要的方式,逼迫企業從美國工廠出口右駕車輛給日本消費者,那可預見的結果將是,汽車售價比現在更高,更難真正打開或站穩當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