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士修觀點:川普「最惠國藥價」政策的尋租陷阱

川普重提「最惠國藥價制」意圖壓低美國藥價,卻未碰觸藥廠與中介的掠奪性根本結構。以台灣健保為鑑,價格管制固有短期壓抑成本效果,卻也可能催生尋租、壓縮創新動能與加劇資源錯配。(AP)

2025年5月12日,美國總統川普的「最惠國」(Most Favored Nation, MFN)藥價政策重回焦點,試圖將美國藥價錨定於其他發達國家的最低價,減輕患者負擔。看似對藥廠巨頭的反擊,迎合民粹對全球最高藥價的怒火。然而,這把粗糙的法錘,可能加劇醫療系統的痼疾。

對比台灣全民健保的經驗,價格管制雖能暫抑成本,卻可能扼殺創新、加劇不平等,並讓寄生性中介趁虛而入。

一、尋租:醫療系統的剝削根源

尋租(rent-seeking)是透過遊說、規則操縱或壟斷等非生產手段,攫取不勞而獲的利益,即為掠奪。在美國,藥物福利管理公司(Pharmacy Benefit Manager, PBM)、藥廠與保險公司構築剝削體系,推高醫療成本,患者淪為買單者MFN以國際低價壓縮藥價,卻未觸及榨利根基,可能僅轉移牟利管道。台灣健保的價格管制節省支出,卻誘發藥廠遊說與黑市交易,治標不治本。

二、PBM:差額定價與回扣的暴利

PBM掌控80%的處方藥市場,靠不透明運作牟利。通過差額定價,PBM以低價支付藥局,卻向保險公司高價報帳,獨吞差價。2018年俄亥俄州審計揭露,PBM對學名藥支付0.86美元,卻索價5.73美元,利潤率達565%。此外,PBM從藥廠收取30%-40%的回扣,以換取藥品進入保險清單,卻未惠及患者。

胰島素價格2007-2017年間漲三倍,PBM高回扣迫使藥廠抬價。MFN或許壓低標價,若未揭露回扣並限制轉嫁成本,PBM仍可牟利。

三、PBM的勒索:績效費與藥局危機

PBM對藥局收取直接與間接績效費(Direct and Indirect Remuneration Fees, DIR),表面與服務品質掛鉤,實為任意罰款。2019年全美獨立藥局聯盟報告顯示,2013-2018年間,20%獨立藥局因DIR關閉,患者取藥管道縮減。PBM市場高度集中,藥局無力反抗。MFN未規範DIR,若PBM因藥價壓縮而收入縮水,可能加碼罰款,壓榨藥局。這加劇市場集中,推高藥價,削弱政策效果。DIR迫使藥局投入大量資源於形式合規,突顯PBM的剝削本質。

四、藥廠的壟斷:專利濫用與創新偏移

藥廠通過專利延長壟斷,阻礙學名藥競爭。輝瑞的Lyrica靠劑型改進將專利延至2018年,維持高價。2015年,圖靈製藥將Daraprim價格從13.5美元/片漲至750美元,限制學名藥進入,引發公憤。MFN或許壓低新藥價格,卻對專利濫用無能為力,藥廠可靠老藥榨利,偏離突破性研發。美國承擔全球40%的藥物研發經費,高利潤是動力。若重演中國大陸2010年代的價格管制,癌症藥上市延緩,全球創新受損。 (相關報導: 川普大砍藥價,台灣在海嘯第一排?專家示警3危機:醫療體系將進入惡性循環 更多文章

五、保險與遊說:幕後牟利推手

保險公司,如與PBM整合的UnitedHealthcare,利用醫療需求的高剛性,設定高保費並拒絕理賠。2018年,Anthem因拒付「非必要」急診費用被訴,患者自付數千美元。藥廠公會PhRMA與PBM公會PCMA斥資數十億遊說,2003年PhRMA阻撓Medicare直接談判藥價,確保高利潤。MFN以行政力量壓價,卻繞過了掠奪性結構,難撼既得利益。產業扭曲政策,患者權益淪為犧牲品,陷入監管俘獲(regulatory capture)的困境。